“足”和“脚”都能表示脚的意思,不过,如果追根溯源的话,却是“足”在“脚”先。
“足”的甲骨文字形描画的是人的小腿和脚的样子。金文字形由一个类似腿部横截面的圈和表示脚的“止”构成。小篆基本沿袭了金文字形并略有微调,再经过隶书到楷书,最终演变成我们今天所使用的“足”。
对于“足”最初表示什么意思,向来存在争议:有认为它只表示“脚”的,也有认为它表示“膝盖以下部分”,还有意见认为它表示“包括脚、小腿以及大腿在内的整个下肢”。不过,从“足”在古代文献中的使用情况来看,从很早开始,它的常用意思就是“脚”,并且专指脚。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专门用来指脚的“脚”字,最初意思却是小腿,表示“脚”是它后来才产生的意思。
《荀子·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用车马行进的人,并非自身的腿脚快,但是却能远行千里。据传作者为屈原的《渔父》中有:“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沧浪的水浑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
“足”由指人的脚,进一步又指动物用来奔走或爬行的下肢。《尔雅·释鸟》:“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讲的是禽和兽的区别。《荀子·劝学》:“螣蛇无足而飞。”相传螣蛇没有脚,却能腾云驾雾,遨游于太空。比喻只要用心专一,就一定能够成功。《木兰诗》:“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这里用“千里足”比喻快马。
再进一步,“足”也可以表示“器物下部形状像腿的支撑部分”。《周易·鼎卦》中有“鼎折足”的说法。《尔雅·释器》中所谓“款足”,是指中空的鼎足。《史记·龟策列传》:“南方老人用龟支床足,行二十余岁,老人死,移床,龟尚生不死。”有一位南方老人用乌龟垫床脚,过了二十多年,老人去世了,而乌龟还活着。
“足”进一步还能表示“植物的根茎”。《左传·成公十七年》:“仲尼曰:‘鲍庄子之知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鲍庄子即鲍牵,是鲍叔牙的曾孙,春秋时齐国大夫。孔子说鲍庄子的智慧不及葵菜,葵菜尚能倾叶向阳以蔽护其根,鲍庄子却不能谨慎自保。《吕氏春秋·审时》:“得时之菽,长茎而短足。”种得适时的豆子,分枝长而总干短。
“足”还能表示“山的底部、山麓”的意思。《资治通鉴·
秦纪二》:“不孝不忠者,无名以立于世,臣请从死,愿葬骊山之足。”《宋书·谢瞻传》中载有谢瞻临终时留给他弟弟谢晦的遗书,其中写道:“吾得启体幸全,归骨山足,亦何所多恨。”大意是说,我得以保全四体,归骨故里,葬于山麓,哪里还有什么遗憾呢?“山足”就是山脚的意思。
“足”有时也表示跟脚有关的行为动作方面的意思。《汉书·司马相如传》:“手熊罴,足野羊。”这里的“足”是“用脚踢或踏”的意思。赤手空拳打死熊罴,踏倒野羊。
双脚位于人体下端,而相比于上端,位于下端通常更加稳定,给人踏实感,由此,“足”后来产生“充足、足够、满足”等含义。《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记录了鲁哀公和孔子之间一段有趣的对话。鲁哀公问孔子:“吾闻夔一足,信乎?”听说夔只有一只脚,确实是这样吗?孔子回答说:“夔是一个人,为什么会只有一只脚呢?他没有其他异常的地方,只是特别通晓音律。尧曾经说过:‘像夔这样的人,有一个就够了。’于是任命他为乐正。因此,君子说:‘夔有一个就够了,而不是他只有一只脚的意思。’”
由“充足、充分”的意思更进一步,“足”还能表示“富裕”的意思。《庄子·外篇·天地》:“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这句话阐述了庄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古时养育百姓的统治者,无所追求而天下富足。汉代贾谊《论积贮疏》:“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老百姓缺吃少穿而可以治理得好的,从古至今,没有听说过这种事。
古文当中常可见到“足恭”一词,意思是过分恭顺以取悦于人。“足”在这里不读zú,而读jù。《论语·公冶长》:“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容貌、过分的恭顺这类态度,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儒林外史》第三十三回:“道士足恭了一回,拿出一卷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