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置于一个特定的学习情境中,通过对多个文本的比较和阅读,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主题,从而达到理解古诗文大意的目的。当前,古诗文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并选择合适的文本。另外,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也存在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借助苏轼的作品来探索有效的古诗文教学方法。
一、依据教材单元的特点,进行群体性阅读
教师可以依托统编教材,结合课外资源,重新构建和完善古诗文的教学内容,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从某种角度来看,单元教学也是一种特殊的群体性阅读训练,但是它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这些都比普通的群体性阅读训练要强得多。教师可以结合已有的课程内容,采取一种短期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十四课包含《水调歌头》《行路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三首诗词。虽然这里只有一首苏轼的词,但教师可以结合三首诗词带领学生进行群文阅读。《行路难》是李白在离开长安时所作的三首《行路难》中的第一首,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魄,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刘禹锡对白居易在宴席上写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的回赠,写出了诗人二十多年转徙巴山楚水间的坎坷遭遇和无限感慨。《水调歌头》是苏轼被贬密州,兄弟二人已有七年未见,在丙辰中秋的夜晚写下的抒怀思亲的诗。这三首诗词都表现了诗人在不如意时的豁达胸怀。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对比为主线,梳理三位作者的情感轨迹,比较诗词写法的异同,带领学生从诗歌中汲取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跨越单元,在教材中组织群体阅读活动
目前,古诗文的教学重点倾向于学生对文章内涵和含义的了解,而忽视了对语言的分析,与学生的阶段特征和学习需要背道而驰。因此,教师应该制定一系列具体的、可行的教学目标,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九年级的课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苏轼的诗词与短篇文章,依托作品的思想、写作技巧等因素,创编一系列具有深度的“跨年级”“跨单元”课程,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当然,由于这种设计方式的开放性,课堂可能缺乏单篇课文的“单元提示”“思考探究”“积累拓展”等教学依据,所以教师需要针对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点,不然达不成理想效果。因此,教师应将古诗文的课堂教学任务划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如此一来,古诗文的课堂教学任务不但层次分别,而且体现了思维从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训练特点,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
在部编语文教材中,教师可以根据某个作者的作品来制定教学目标。以苏轼为例,笔者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通过深入研究苏轼的“以诗为词”,深刻领会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并从中发现其豪迈的气质,从而更好地理解苏轼的诗词。
2. 重新组织苏轼的作品,培养思维的条理性。
3. 通过对苏轼作品进行全面分析,更好地理解作品之间的异同之处和关系,更好地理解苏轼的心理世界。
这对于推进语言课堂上的讨论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这样的教学目标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课程。例如,在进行苏轼的诗歌集体阅读课时,教师可以制定以上三个具体的课程目标,并通过这些目标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古诗文教学应该以学生为核心,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学习中来,并且每一项任务都应该有明确的分工。因此,教师必须确保群体阅读教学能够更深入地推进。
三、结合课外相关知识,促进课内文本的学习
想要理解苏轼的作品,就要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阅读与苏轼有关的更多作品。如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苏轼,并从文中获得更多的启示。
(一)时空为序,梳理词序聚焦人生
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基础上,教师精心挑选苏轼的诗歌,并根据他的个人背景、成长过程以及创作时期的顺序进行安排。这样,在课堂上,教师就不会仅仅局限在人文主题,也不会仅仅停留在语文要素,从而更好地理解苏轼的诗歌。
翻看《苏东坡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目录和描写人物的主要章节,以时间为序,对课本中的文章进行梳理:1074年,苏轼从杭州通判贬为密州知州,写下《江城子·密州出猎》;1076年,作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一家人寄居定慧院,写下《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1082年,苏轼写下《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1083年,苏轼写了《记承天寺夜游》。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苏轼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创作,以及教材选编的四首词和一篇散文的用意。
(二)密州闲居,词作创造达到高度
林语堂曾经指出,苏轼在密州的两年期间,是他最艰难、最沮丧的时期。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却能够写下最优秀的作品。这一时期,他的作品达到完美的境界,展现了他独特而又富有激情的世界。
苏轼此时的词作文采斐然,其特色是把我国传统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融入他自己的作品之中,很好地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例如,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用了三个典故借古抒怀,豪迈之情跃然纸上。又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极佳的中秋诗作,词之前写序,不仅表明词的写作目的,还表达了苏轼“借酒消愁”之意,词中又用不变的真理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乐观豁达之情让读者为之动容。
(三)黄州贬居,潜心研究思想感悟
苏轼也曾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记承天寺夜游》中描绘了自己在黄州的艰苦生活,他也在“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中记述过自己的人生境遇。
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以幽默舒缓的笔调,描写了如水般的庭下月色,表达了他旷达闲适的心情。其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点睛之笔,表现了苏轼于挫折中超然洒脱的心情。《记承天寺夜游》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话,但却能够把一种快乐的氛围表达得淋漓尽致。苏轼曾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与吾二人者耳”,既把赏月的喜悦和漫步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也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和想脱离世俗的强烈渴望表达得淋漓尽致。“水中藻、荇交横”一句,表达出苏轼的思想。从空明的池塘,到竹柏的映衬,都体现出一种恬淡的氛围,让人感受到苏轼内心的淡定与从容。苏轼的黄州生活激发出他对佛教的兴趣,这种兴趣深深地影响了他以后的文学创作。
四、结束语
总之,古诗文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教师需要重新审视教学方法,并将它们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中心。教师还需要通过设计适当的学习场景,来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