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初中生语文阅读想象力之门径

2024-10-18 00:00:00吴彦仪
格言·校园版 2024年27期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环节。阅读想象力是指学生在阅读文本时通过文字的描述,在内心勾勒出相应的场景、情感和意境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文本,感受作者所想表达的深层含义。那么,如何培养初中生的语文阅读想象力呢?

一、激活文字,夯实学生的想象基础

激活文字是培养初中生语文阅读想象力的基础。学生在参与阅读文本的过程中,需要对文本中的文字进行深入理解和思考,并挖掘其中的深层意义。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关键词、修饰语等细节,通过分析这些词语的含义和作用,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主题和情感。同时,教师还应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象的画面和情境,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具体措施如下。

(一)文字的具象化

在人教版教材中,许多课文的文字表述都富有画面感,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将文字转化为具象化的图像,从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意境,源自中国古典美学,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境界,它融合了主观与客观,情感与景象,是艺术家的心灵与自然、社会的交融。它既包含了艺术家的情感和理想,也反映了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和感悟。学生只有全方位感悟文字描述的意境,才能深层次理解作品的艺术特征与价值,切身感受作者的独具匠心。

例如,笔者在执教人教版初中语文(以下案例版本同)《天净沙·秋思》一诗时,先让学生紧扣“枯”“老”“昏”“瘦”等字眼,了解浓郁的秋色中蕴含着的无限凄凉悲苦。然后,笔者让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讨论“断肠人在天涯”为什么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这一问题让学生逐步认识到这些意象触发了天涯断肠人内心的悲凉情感,从而使学生在想象中构成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文字的情感体验

文学作品中的文字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体验这些情感,培养他们的阅读想象力。例如,《背影》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散文,它以朴实无华的语言,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父子之间深厚的情感。这不仅是对亲情的赞美,也是对生活中那些深沉如山的爱的颂歌。笔者执教《背影》一文时,积极引导学生想象文中描述的父亲的背影,从如下几个方面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深情厚谊。

首先,文章中父亲的形象深深地打动了读者。他并不伟岸,也没有华丽的语言,但他用自己平凡的背影,为我们展示了父爱的伟大。尤其是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时的艰难动作,那种笨拙而又坚决,充分体现了他对孩子无私的奉献。

其次,文章中的情感表达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作者通过描绘父亲的背影,将内心的情感与外在的景象完美地结合起来。每一个细节,每一处描绘,都饱含了作者对父亲的深深眷恋和思念。这种真实的情感流露,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最后,这篇文章表现了文学艺术的魅力。学生通过文字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也想象出父亲那笨拙而又坚定的背影。这种情感与想象力的结合,使得《背影》一文具有了永恒的艺术魅力。

(三)文字的深度挖掘

人教版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有深层次的含义,只有让学生挖掘这些含义,才能提升其阅读想象力。例如,笔者在执教《孔乙己》一课时,先让学生反复阅读全文,在分析孔乙己形象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多角度探索孔乙己的内心世界、人生态度及其背后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从而深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创设情境是培养初中生语文阅读想象力的关键,它能够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本所描述的场景和情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再现课文情境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生动地再现课文情境。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变色龙》一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变色龙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变色龙的特性和生活环境,通过观察和想象,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中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和心理活动。

(二)角色扮演,深入体验情境

角色扮演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验课文情境。在角色扮演中,学生需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揣摩角色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变化。例如,在《孔乙己》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表演深入体会孔乙己的命运和情感。

(三)借助音乐和绘画创设情境

乐和绘画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力,将他们带入特定的情境中。在学习一些情感丰富的课文时,教师可以播放相应的音乐或展示相关的绘画作品,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例如,教师在执教《沁园春·雪》一课时,可以一边播放激昂的背景音乐,一边展示表现壮丽雪景的绘画作品,让学生在音乐和绘画作品的感染下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三、细抓“留白”,拓宽学生想象视野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留白”是拓宽学生想象视野的重要载体。文本“留白”是指文学作品中未明确表述的部分,是作者留给读者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这些“留白”使得文学作品充满了无限可能性,也为初中生提供了培养创新思维和想象力的机会。教师只有抓住文本“留白”,才能引导学生深入探索作品的内涵,拓宽他们的想象视野。

(一)引导学生发现“留白”

想象力不仅是创新思维的基础,也是理解文本、感受情感的重要手段。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留白”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提高其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应具体把握如下环节。

1.深入挖掘文本中的“留白”

教师在备课时,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留白”,并针对这些“留白”设计相关的问题和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并思考。例如,《孔乙己》一文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空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孔乙己的命运,以及可能发生的故事结局。

2.利用多媒体手段呈现“留白”

图片、音乐、视频等可以生动地呈现“留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者的情感。但有些视频资料并不能完全展现课文的内涵和意境。因此,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手段呈现“留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例如,《水浒传》中武松打虎一节,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视频资料,再引导学生想象武松打虎的过程和心理状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角色扮演与“留白”结合

角色扮演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留白”。例如,在《变色龙》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表演来体验小说中的“留白”,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人物性格和故事内涵。

4.课堂讨论与“留白”结合

课堂讨论可以帮助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使其在交流中培养想象力。例如,在《项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故事的结局进行讨论,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去填补结尾的“留白”。

(二)启发学生填补“留白”

当学生发现留白后,教师一定要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来填补这些空白。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上下文语境,合理想象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心理活动等,让学生在填补“留白”的过程中锻炼想象力。

例如,在《故乡》一文中,人物对话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在这些对话中,作者也留下了许多空白之处。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老爷!……”这一句话中的省略号代表了什么,这个人为什么欲言又止,他到底想说什么。通过这样的想象,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还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可见,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运用这些留白之处,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在文学的海洋中自由翱翔。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径,激活文字、创设情境、注重阅读指导和合理应用“留白”等方法,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希望初中语文教师在今后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