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六月十一作水灾,六月十二红军来;
乡民开始不知情,男女老少都躲开。
曰鸿敲锣讲明白,排除民众心头霾;
得知红军大好人,各个贫民回家来。
又杀猪来又杀羊,慰问红军自己人;
同吃同住互不犯,好像兄弟一家人。
红军标语刷满壁,打倒土豪分田地;
农会团结有力量,建立高才苏维埃。
这是一支流传在闽中大田老区苏区的民歌,湖美乡高才村的男女老少自编自唱。90年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高才坂带领穷苦大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和闹革命、求解放、保家园的红色往事,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动人细节。
1934年农历六月十二,公历是7月23日,那天适逢大暑。大暑为夏季最后一个节气,也是闽中三伏天中最热的时期,旱、涝、台风等气象灾害频发。当时,大雨天气在大田县域已经持续了数日,山洪像一群脱缰的野马,从屏山溪、武陵溪、小湖溪、周田溪等四面八方围拢县城,而后汇聚到了均溪,自西向东穿越城濠外大片大片的田野,继续向着下游的高才坂奔腾而去。
高才坂旧时是大田通往福州的水运枢纽,也是陆上官道到尤溪的必经之地。这是个极富传奇色彩的水岸山村,东面背靠三级高台,中间有榕溪宽逾百米川流不息,远处山峰如笔,人们传说此地定会高人和才俊辈出。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十月,28岁的朱熹在同安县任主簿期满,北归崇安县时由安溪入尤溪,停驻高才坂夜宿大罗寺,后人留下文字记述。元朝,政府为了征税和加强治安管理,在渡口设立巡检司,派了弓兵驻守。明洪武四年(1371),巡检司重建,但77年后在邻县沙县人邓茂七起义时再度被毁,仅存鼓楼。如今,高才村的大部分山场、耕地、村民的宅基地等被街面水库淹没,榕溪沉底,村东与村西浩渺的湖面辟成了旅游区。
村里的许多老人回忆,曾经水陆交通发达的高才坂,一直被各种势力盯上。民国时期,附近德化县苏益、尤溪县卢兴邦等股匪,经常同时来派款索饷和劫掠财物,乡民如果没有及时满足他们的要求,就会招致房屋焚毁、家人被杀,村庄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长久以来,百姓们忍辱负重,渴望过上太平的生活。
1934年7月23日这天,高才坂天空乌云密布,不时有闪电划过,还传来了阵阵轰隆隆的炸雷声。由于连日暴雨,榕溪河水暴涨,岸边的渡船被冲走了,摆渡的“踏船佬”也不知躲哪去了。
中午时分,一支队伍出现在了西岸,他们是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和护送部队一起行动的红九军团的先头部队,战士们被挡在了高才坂村外。外出做生意会说普通话的村民刘曰鸿看见红军队列整齐,官兵在一起商讨过河方案时态度和蔼,不像自己遇到过的白军和土匪,就壮着胆子迎上去。当了解到红军是穷苦人民的队伍,正在执行北上抗日宣传任务,刘曰鸿领着红军战士找来了苎麻和棕丝,搓成粗大的长绳子,强行渡河。19名战士组成渡河突击队,大家把棕绳系在岸边的树头上,另一端系在一根长杉木中间,之后临危不惧冲入波涛,顾不上水中有树枝和杂物撞击,推着杉木一起向对岸的高才坂奋勇游去。战士们劈波斩浪,成功登上河滩,他们解下绳子,打了木桩系上,在东西两岸拉起了绳桥。刘曰鸿敲锣喊回了躲在山里的村民,乡亲们把家里的木板EyL/QurTK9N9ztw2N/C788t2wL2JIKFLBFFSlwbdjtU=、门板和绳索献出来,协助红军搭浮桥迎接大部队过榕溪。渡口边,红军战士把木头扎成木排,然后排连着排,再横铺木板作桥面。
红军两支队伍近万人在高才坂集结休整,指挥部设在刘氏宗祠种德堂中。宣传队把《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北上抗日先遣队告农民书》等传单在村庄各处张贴和分发,在墙壁上书写标语宣传革命真理。第二天上午,红军首长在种德堂门前广场召开群众大会,宣布成立高才坂乡苏维埃政府,推选刘曰鸿担任乡苏维埃政府主席,组建了高才坂赤卫队。红军号召贫苦农民团结起来,打倒土豪劣绅,清算地主老财。共产党的政策得到群众的积极拥护,高才坂村民革命热情空前高涨,一大批青壮年参加红军。
7月25日拂晓,北上抗日先遣队和红九军团离开高才坂向尤溪县进发,一队经乾头、乌层坪进入尤溪县的蒋坑,另一队进入尤溪县的街面、古迹口到达九都。高才坂的村民得知红军要离开,都赶来送别。红军走后,关于红军的歌谣也在当地群众中传唱开来,并且流传至今。
2
大田县是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攻占的第一座县城。
1934年8月1日,《红星报》刊登了题为《红军抗日先遣队已过闽江》的报道,文中《首先占领大田城》写道:“七月二十一日,我抗日先遣队进到大田,城内的保安团匪早已闻风逃窜,我军入城后,缴到步枪十余支,无线电和电话机各一架,食盐万余斤,受到当地工农群众热烈的欢迎。”
事件往前回溯。当年7月17日,红七军团改组成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后,6000多名战士挑着160万份宣传品,在军团长寻淮洲、政委乐少华、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的率领下,与掩护其行动的红九军团4000多人,从永安西洋进入大田桃源。午后,部队到达桃源村。红军的到来,村民已经提前知道,街上开店做生意的人,雇人到隔壁的西洋打听消息。驻守在桃源街的国民党保安队,全跑光了。
桃源村的知情人陈如龙老人多年前与我分享,当时他11岁,红军到来时天气很热,有战马和骆驼运送物资。村里正在修凌云桥,战士们帮忙抬东西。有人在街上分发传单,宣传革命道理和发动抗日救亡运动。有人在桥下挑水、洗菜、洗衣服和洗澡。廊桥柱子和墙壁上都写了标语。时年96岁高龄的老人还回忆,村里的陈姓地主把正在患精神病的侄子捆绑在柱子上,红军战士立即上前解救了病人,一把火烧了地主家的土堡。
红军兵分两路继续东进,经赐福亭,在上京宿营。
7月19日,先头部队抵达离大田县城15公里的小湖村。战士们乔装打扮,有的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肩荷农具,打扮成农民模样;有的扮成小商贩,挑着担子,三三两两冒雨向县城进发。沿途国民党哨兵见这伙老百姓从上京方向来,便向他们打听红军的情况,一下就被战士缴了武器。7月21日,部队经宋京、莲花崎,直抵大田城西白岩山。此时,驻守县城的民军一个连闻讯后惊恐万状,他们速派两个排护送县府人员逃离。国民党大田县县长陈敬刚从德化回来,见县府空无一人,正在疑惑,忽闻西门枪声响起,来不及更换衣服就仓皇出逃。负责守城的营副官邱秋星带着留守的一个排弃城逃跑,他们和陈敬会合后往德化方向逃窜。当日下午7时许,先头部队轻而易举占领大田县城。红军把指挥部设立在县城西门的育智小学,战士们拆除城墙的城垛,烧毁了凤凰山、白岩山、霞山、禁山等处的炮楼,没收土豪劣绅的粮食和财产分发给贫苦农民。
金山村19岁的村民郑玉尚被国民党当局抓壮丁。大雨天气,郑玉尚在途中趁看守不备逃脱,躲藏到城西的桥边庙里。红军攻打县城,郑玉尚给红军带路,从附近的店铺找来了梯子助战。郑玉尚随后参加了红军,长征途中渡湘江时头皮被敌人子弹打破。其后,他被编入八路军第129师担任警卫连一排排长、编入晋冀鲁豫2纵4旅10团3连担任连长,参加了陇海战役和邯郸战役等战斗。
“围剿”中央苏区的国民党东路军总司令蒋鼎文,调集两个旅的兵力向大田扑来,企图堵截红军北上。7月23日,红军兵分几路离开大田县城,一路往周田、岭岬、许思坑,驻扎湖美,次日到达高才坂;一路经温镇、京口,到达高才坂;一路经京口、洪坑、七星洋、宏才、大才到达高才坂;还有1000多人经温镇到仙峰,因遇洪水受阻,返回温镇,后经京口、后头安、七星洋到达高才坂会合。
2023年底,大田县在福田路边建成红军北上抗战纪念广场,大型主题雕塑通高9米,红色的长方块从低到高逐次递增排列组合,叠加形成北上抗战第一枪,色彩如烈火般耀眼夺目。如果你是从沈海高速石牌出口下高速进城,这座犹如一系列红色的精神力量在北上长征路上不断传递、向上积累的雕塑,一定会引起你的共情。那个造型又似一缕红色飘带,旋转着向上,呈现出排山倒海、势不可当的气势,代表这条万里长征路上的第一缕飘带在北上路途中不断汇聚、传递力量,将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英勇豪情淋漓展现。
3
“岩之胜,仙都也。”
大田县城西侧的白岩山,自古是风景名胜,明代乡贤、礼部左侍郎教习庶吉士田一俊,对家乡的这处风光推崇备至,在《(白岩)十二景诗叙》里极力称赞。这是一处特殊的地理位置,90年前,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占领大田县城,由此入城;95年前,红四军出击闽中大田,攻打白岩山炮楼,牺牲了7名战士,其中一名是连长。
我单位办公楼的西边是白岩山北路,东边是银山北路,古代县城的护城河从白岩山北路经大楼的后角,流入银山北路。以前,银山北路叫马路岭,县城的北门在此,护城河往南是西门。隔着一个浅浅的人工湖,白岩山北路对面就是白岩山郁郁葱葱的树林。山上绿树掩映,花草与树木枝缠着枝、叶挨着叶、根连着根,青苔和藤蔓在树荫下爬满了岩壁,野山菌戴着五彩的帽子簇拥在落叶堆里,应季的果子四时焕发出诱人的光华;生长在密林间的动物们从不甘寂寞,松鼠在枝头上嬉戏,不知名的昆虫在绿草中呢喃,画眉鸟则迎风歌舞,它们相濡以沫、亲密共处,俨然是生活在同一座屋檐下的兄弟姐妹。在这幅巨大的画幕里,一条条石径托起成群的游人,无数花香、果香以及枯木化成沃土后淡淡的芬芳,严严实实地包裹着人们,时光在忘我的行进中消逝,世间的烦恼和纷争在举手投足之间悄然离去,自然的博大以及生命的曼妙尽得诠释。每天,我站在楼上的窗前和白岩山对视,看朝阳把金光染上树冠,看晚霞烧红了湖面,许多过去的故事就在眼前幻化,一声又一声的号角在山脚下响彻。
20世纪80年代,白岩山被辟为公园和儿童乐园,寓意“五讲四美三热爱”的345级台阶,从山脚直上山顶;数千米长的塑胶绿道,绕着白岩塔和镇西桥,绵延到了“抗战学府”大田“第二集美学村”边上的仙亭山森林公园;仙跳仑坐落着革命烈士陵园,方柱形纪念碑顶上立着一个英俊威武的革命战士塑像,碑身正面镌刻的“为革命事业而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大字。
大田县位于福建省地理中心,是土著军阀卢兴邦的地盘,他有十几个团的人马和兵工厂,势力达到25个县。
1929年春,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转战赣南和闽西地区,开辟革命根据地。金汉鼎是湘闽赣三省“剿共”副总指挥,对闽西革命根据地进行了第一次“围剿”。为了分散和转移敌军,向国民党兵力薄弱的闽中拓展红色区域,红四军第二、第三纵队和前委机关共3000多人,向大田进军。8月20日,红军从漳平厚德进入大田武陵。红军出击闽中,卢部据守县城和群众的碉楼以逸待劳。时任红四军第三纵队副官的赖毅在《出击闽中》回忆录中写道:“从楼外面,可以清清楚楚地看见屋里的人背着枪,在高楼的走廊上晃来晃去监视我们。他们中间有的是纯朴善良而又受了骗的群众,有的却是卢兴邦安插在里面的匪兵,搞得真假难分。”
红军首次进入闽中人生地不熟,贫苦农民家无粮接济红军,稍富裕的人家趁机敲诈,红军用一块银圆仅能买到4升米,这在当时是非常贵的价钱。为了解决吃粮问题,红军发动当地群众到附近镇子里去挑米,然后高价收购,这样既可供给军粮,又给群众减轻了负担。但山区土地贫瘠,存粮有限,红军两个纵队加军部人员给养十分困难。因为语言不通,红军只能把要说的话和要办的事写在纸上,找块小石头包起来扔上楼去。比如要买米,就请楼上的人从窗口吊下个竹篮子,红军放入银圆后他们提上去,再给一些粮食。
在武陵乡百束村,部队没有房子住,上级命令,凡是没有得到老百姓同意的,一律不得敲开民房。红军在廊檐下、树林里和草堆边露营,纵队司令伍中豪等领导和战士们一样风餐露宿。当时虽值盛夏时节,但在崇山密林里过夜,还是有几分寒意的,再加上蚊虫叮咬,传染病流行,病号日渐增多。
当地首富林笏隆得知红军讲道理、守纪律,便带着家人回来,他招呼乡亲们开门欢迎红军入住。军部设在林笏隆家里。红军宣布成立了谢武乡苏维埃政府,战士们马不停蹄地深入附近村庄刷标语,如“农民弟兄们,团结起来,组织农会”“红军不打绿林军”等。
8月21日,先头部队1000多人从武陵出发,经半路、大石、石牌、福塘,行军至大田县城郊玉田村。首长们在村民范文慰带领下,爬上山顶察看地形,回到范氏宗祠官厅后,决定分兵三路组织攻打县城制高点霞山、白岩山、马路岭炮楼。在白岩山,红军与守城敌军激战。卢兴邦匪军实力雄厚,在县城挖掘了战壕、修筑碉堡等工事,红军在武器低劣、弹药奇缺、长途跋涉、粮缺人乏等诸多不利条件下,围攻大田县城不克。
出击闽中原定的方案是“向大田、德化前进,准备渡过闽江,到赣浙皖边界游击”,攻打大田县城受阻,北上条件不利,同时接到闽西特委来信建议返回闽西,于是及时改变了进攻的方向。当天下午,红军转返石牌,在老厝坪就地宿营。
4
年初,我上山探访红色圣地。汽车贴着盘山公路颠簸打转,绕了半天都走不出隘口,不难想象,当年红军进发屏山的征途是何等艰难。途经的半岭要塞,旧时修有碉堡和哨台,由当地民军把守防范土匪,进可攻、退可守,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1929年8月22日,红四军前委与二、三纵队3000多人行军至屏山,军部设在秀才厝。红军先头部队开进半岭要塞时已过午,戍守的民军大门洞开夹道相迎。
红四军历经千辛万苦抵达屏山,却发现街面店门紧闭,农舍空无一人。原来,村民躲避在大山深处,或远走他乡投奔亲戚。《出击闽中》记载:“这一带的群众都饱受兵灾祸害,自古以来谈兵色变。红军抵达之前,当地的土豪劣绅就造谣污蔑,说什么朱毛军青面獠牙,在每个老百姓的脸上都要打上“共产党”三个字的烙印,红军来了要共产共妻。还威胁群众,谁要是不跑就以通匪论处等等。”
一名战士在民宅里发现一个留守的村民,询问下得知他名叫郭守苞,16岁,父母双亡,是个孤儿。因患有腿疾,行走困难,郭守苞无法随村民一起逃离,所以藏匿家中。红军卫生员给他医治疾病,讲红军的故事给他听。红军秋毫无犯,郭守苞看在眼里。躲避山中的村民陆续回到村庄后,郭守苞将红军的事迹告诉大家。村民们发现米缸里红军留下的银圆,以及墙体上的留款信,相信了红军是纪律严明的仁义之师。
郭开篇在街道开杂货铺,他为红军提供食盐、煤油、火柴等生活用品。红军按市价足额付款,临走时赠送给他一盏行军的桅灯作为纪念。这盏标有“上海模范工厂造”的铜制桅灯,现由郭开篇的儿子郭守诚珍藏。
多年后,孤儿郭守苞结婚生子。
“那天,队伍是沿着山脊开走的。”郭传仕老人说,他的父亲腿伤被治好后红军就离开了屏山,国民党反动派卢兴邦与张贞联手围堵,战斗发生过几次。听说救治过自己的卫生员壮烈牺牲了,为了永远铭记红军的恩情,郭守苞分别把两个儿子取名为“烈”“仕”。一位老阿妈向我们介绍,她的邻居家里没有人在,结果不小心失火了,是红军战士爬上屋顶扒了瓦片、掀了厨房的天花板,才保住了其他的房间。邻居把仅有的一口猪杀了慰问队伍表示感谢,但是红军坚决不受,后来还拨了20块银圆给他们修房子。村里人很感动,请戏班为红军演了三天三夜的大戏。
我一个人穿行在屏山旧街和那些低矮老旧的木头房子之间,内心感受着一次又一次的洗礼,丰厚的红色文化和红色记忆深深地感动着我。中午的阳光穿透云层,洒下了满世界耀眼金亮的光芒,山村顿时明亮通透。离秀才厝不远处的田野上,一丛丛映山红已然绽放如霞,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和温暖。一路向东,一路芳香,桃源、上京、小湖、宋京、莲花崎、白岩山、高才坂,武陵、大石、石牌、玉田、官厅、白岩山,旗帜的光辉和太阳光芒红遍了岩城的每一寸土地。
责任编辑 陈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