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沧海,著名文化学者、书画家;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艺术与美学研究院主持工作副院长;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书画传承基地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写意画院常务副院长;天津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天津师范大学现代陶瓷艺术研究所所长;天津市书画艺术研究会会长;九三学社天津书画院副院长;北京京徽画院院长。尹沧海在国内外举办大型展览50余次,作品被人民大会堂、中南海、首都国际机场、牛津大学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文博机构收藏。出版书画集数十种,代表著作有《沧海一粟》《写生课》《沧海论画》《沧海意境》《复归于朴——写意花鸟要旨》《新文人画写生日志》等。
尹沧海的水墨写意画是他的真性情流露,是其内在精神的诗意表述,契于经典,源于自然,兴于内心而合于当代人文精神复归的潮流,是一首首隽永而纯粹的中国诗,真实而自然。他的画是始于感性而入乎理性真情流露,真正延续了传统写意画的文脉。他的作品风格第一个特征是以书入画,第二个特征是表现禅意与文气。这两个基本特征形成绘画的特殊风格。一是朴素,二是自由,这也正是中国写意画最高规格的精神与追求。
尹沧海的作品风格独具魅力。其写意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两种截然不同却又各具魅力的艺术风貌。其鸿篇巨制,气势磅礴,简繁之间尽显章法,纵逸恣肆洒脱不羁,虚实相生意蕴无穷。色墨相互辉映,精妙超迈之处,气度风神油然而生,且臻于化境,展现出宏大的艺术格局与深邃的精神内涵。其小品之作,韵味横生。在用笔、用墨、用色、用水上,干湿浓淡恰到好处,收放自如,笔墨融融,简洁之中韵味十足,流畅之际神韵完备。宛如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散发着细腻而动人的魅力。
尹沧海在挥毫施墨之际洒落非常,笔墨伴随着韵致,如舞动的精灵,演绎着无尽的诗意与魅力。往往以指掌运水于生宣纸上,意念随水在宣纸上生发,变化之际,以斗笔散锋缘水而会心,时而风行水上,时而又如老僧礼佛,时而又似泛舟于波涛之间,时而又恰似那山间的一缕清风,悠然自得。老笔之时,似干裂秋风,笔锋苍劲有力,笔触犹如秋风扫过大地,干裂而富有质感,彰显出古朴、雄浑的力量;润墨之际,则淋漓如春泽,墨色饱满润泽,仿佛春天的雨露滋润万物,充满生机与灵动。
尹沧海的笔墨之所以鲜活,在于其突破了程式与套路的束缚,并非遵循传统某家某法的样式。尹沧海在写生过程中,其笔墨运用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自由境界,不拘泥于常规、常态与常法,闪耀着不事雕琢却能风神外溢的华彩。在笔道的运用上,既能安又能奇。所谓安,是指安稳、平和之处,达到极安的境界,使画面呈现出静谧、和谐之感;奇则是奇特、险峻之处,达到极奇的境界,为画面增添意想不到的变化。安与奇在尹沧海的作品里各得其所,各显妙韵,相互映衬,构成了独特的艺术张力。
尹沧海将鲜活的笔墨与造型的写真写生相融合,在创作中以形写神,巧妙地把握着有我无我、有法无法、似与不似之间的微妙平衡。他笔墨的神采灵动,极具生命力,达到妙造其境的艺术高度。在他的作品里,形与神统合为一体,形中有神,神寓于形,带来韵古气生的意境之美。这种意境之美难以用确切的概念去定义,蕴含着道的哲理,有儒的入世情怀,却又透着禅的空灵意境。正是这种难以言喻的独特性,使观者超然入境,引发内心深处的共鸣,感受到超越世俗概念的艺术境界,这也正是尹沧海艺术作品独特魅力的体现。墨色或浓或淡,线条或刚或柔,每一笔每一画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故事,传递着一种情感。尹沧海笔墨间呈现出清逸闲散之韵。无论是鸿篇巨制,还是小品之作,悬于展厅,彰显艺术之庄重与宏大,置于居家,则蕴含的诗情、哲思,以及那淡淡的禅、道意味,深邃美好。
尹沧海1966年出生于安徽萧县,自幼爱书法、爱绘画,也喜欢古典诗词、孔孟经典、老庄哲学、佛学经典。1986年考取天津美院,写意、工笔兼攻,花鸟、山水、人物皆有涉猎。当然,置身在学院派教学体系之中,尹沧海也曾系统学习西方绘画,对光影、色彩、构图、造型等西方艺术语言有着深刻地理解与把握。本科毕业那年,尹沧海分配到天津大学图书馆做图书管理员。不久,经馆长杨家诚慧眼,进入教师序列,教绘画、书法选修课。本就喜欢读书的尹沧海一边研读经典,锐意进取,一边笔墨丹青,离披点画,常常孤灯相映,夜月相伴。1995年,尹沧海考取了中国艺术研究院成为著名评论家陈绶祥先生的研究生,在陈绶祥先生耳提面命的指导下,兼收并蓄,广益博取,并确立了写意画的主攻方向。1999年,尹沧海在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永明馆举办个人画展,画里画外洋溢的才情引起著名艺术家范曾先生的注意。次年考取范曾先生的博士,一面继续深化写意花鸟的创作与研究,一面继续攻读文、史、哲经典著作,尤其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形成了更为纯粹、纯净的书画之风,将文思转而为画境格局更高远的表达方式。
尹沧海的写意花鸟卓然自立、引人入胜,实乃内因与外因交相辉映之结果。学习阶段以及得遇人生导师为外因,促使尹沧海得以发现自我,其骨子里对绘画的热爱以及潜意识中对古今中外文化的渴慕是内因,内因成就了他的自我蜕变。
作为骨子里热爱绘画之人,尹沧海不知疲倦,苦心孤诣,矢志不渝。每每独自凭栏之际、清风明月之下、流连书斋之时,尹沧海便思逸神超,意得所适;心境在亳颖缣素间流淌,心得所遣。绘画,于尹沧海而言,乃是“心斋”“坐忘”的道场,是“精神往来于天地之间”的栖所。在那里,他身心俱适;在那里,他的性灵得以安放。
尹沧海对古今中外文化的渴慕,使他游于艺、志于道且放眼世界。数十年来,尼采、歌德、叔本华、弗洛伊德等名家名著常置于书案,孔孟老庄、禅宗论著、哲学美学经典常置于座右。观摩朝夕,锐意穷年,在浸染、丰润、洗濯中,将生命的风采于渐进、渐变里融入笔墨楮素。尹沧海以其对绘画的执着热爱与对文化的不懈追求,为我们展现了写意画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内涵。
尹沧海在其艺术创作中所展现出的神逸与超纵,并非缥缈玄虚的概念,而是师法造化、中得心源后神遇而迹化的感悟。在他的作品里,形与神的关系犹如水乳交融。从形的角度看,能够察觉到实象的微妙之处。这些实象并非简单地临摹自然,而是他经过心与物的交流与交融,精心提炼与艺术加工后的呈现,蕴含着尹沧海对自然万物细致入微的观察与理解。而神,则能让人感受到意象的广大。这种意象超脱于具体物象之外,它是尹沧海精神世界的一种映射,承载着他对艺术、对生活乃至对宇宙的深刻感悟。形的把握与神的意象相互交融,超以象外,得乎寰中。
尹沧海艺术作品中的神与逸,是建立在其身怀绝技的基础之上。这种绝技并非仅仅是一种创作的方法,更是一种精神的体现和内在底蕴的彰显。它如同火山内部的巨大能量,平时默默积聚,一旦找到输出的路径,便即刻喷涌而出,在作品中展现出精彩纷呈的艺术效果。
这种艺术表现契合现代人的审美精神。对于忙碌的年轻美术爱好者而言,尹沧海的作品犹如一股清泉,温润着快节奏生活中略显疲惫的心灵。年轻一代在喧嚣的现代社会中,心灵往往渴望得到滋养与慰藉,尹沧海的画作能让他们在具象与意象交织的艺术世界里找到宁静与共鸣。对于中老年美术爱好者来说,他的作品给予一种超越现实的艺术力量。在当代画坛,写意精神严重缺失的背景下,尹沧海的艺术作品为之注入一股清流。“笔墨当随时代”这一理念,在尹沧海的艺术实践中成为实实在在的艺术表达。他的作品以独特的神形关系,为当代画坛树立了典范,成为有鲜活生命力的艺术指南。
尹沧海在艺术创作中所展现出的自由之境,其根源除了对笔墨的精心锻造之外,对写生的高度重视亦是重要因素。在中国传统的艺术语境里,写生有着独特而深刻的内涵。它并非仅仅局限于对外物进行客观的描摹,更蕴含着观物寄意、物我合一的内在旨趣与精神追求。尹沧海在自己的艺术实践中,深刻地践行着这一传统理念。
我们经常能看到他深入生活进行写生的身影。他的足迹遍布三山五岳、内蒙古、海南岛、岭南、新疆、西藏等地,名山、名域、名城、名寺皆留下他写生的足迹。他如同一位孤独的行者,在天南海北的独游中探寻艺术的真谛。在这个过程中,他师心独见,获得妙悟。通过这样的游历与感悟,气韵从他那自由游弋的心中生发而出,气骨风神倾注于笔端。
从尹沧海的写生作品中可以看到,无论是虬枝苍松、披垂枯藤,还是掩映竹花、翔集飞鸟,尽管笔墨无声,却能使观者生情。他的画作看似不经意的信笔挥洒,但每一笔都蕴含着深厚的艺术功力。画中的花朵搜妙创真,仿佛带着自然的芬芳与生机;鸟儿呼之欲出,似要冲破画面展翅高飞;松枝的形态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尽显其妙;老树仿佛蕴含着造化的神通,充满生命力。尹沧海用粗笔浓墨时,能做到形神俱足,用细笔轻色时,又妙造其极。这显然是经过大量写生积累,“凡数万帧、方得其真”后的笔墨升华。在他的作品中,还能看到光影、色彩、造型等新时代艺术表现力的自由呈现。
写生对于尹沧海而言,有着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它让尹沧海的笔墨变得鲜活起来,赋予了笔墨以生命力。同时,写生也使尹沧海始终保持着澎湃的创作激情。他在写生的过程中,实则也是在写心,书写自己心中的意趣。每当他走出户外,面对自然之时,也就是在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这种写生与内心的交融,成为他艺术作品所以传其神的重要源泉,使他的作品在当代画坛中独树一帜,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尹沧海直指本心的艺术创作根植于深厚的文化滋养所孕育出的开阔胸襟,同时也源于他笃定恒心的卓远追求。尹沧海的艺术作品透露出豁达与洒脱。他心境坦然,旷达不计浮名,超然物外。尹沧海的卓远追求更是让他远离世俗的喧嚣与纷扰。他不会为金钱名利而逢迎摇摆,而是坚守自己的艺术信念。在艺术的王国里,他慎独而充满真力,在宁静之中不断求索。
尹沧海神游于深邃静心,得大道于心源之间,他的笔墨纵情恣肆,遵循内心的声音,将情感、思想与对艺术的感悟倾注于笔墨之中。他的作品因此具有独特的魅力,既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又体现出他对自由创作境界的追求。尹沧海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神境界,成为当代艺术领域值得深入研究和令人敬仰的艺术家。
尹沧海
著名文化学者。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艺术与美学研究院主持工作副院长;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书画传承基地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写意画院常务副院长;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文明互鉴专项基金委副主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评审专家;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评审专家;天津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花鸟画艺委会副会长;天津市书画艺术研究会会长;天津师范大学现代陶瓷艺术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