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坚持聚焦经济责任审计目标开展数据分析、坚持业审融合财务基础真实性合规性审计、坚持传统与创新技术融合以提升审计效率等方面对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方法进行了探索,以期为内部审计人员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 数据分析 业审融合 审计效率
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目标是强化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的管理监督,促进其履职尽责、担当作为。基于内部审计实践,本文认为,内部审计机构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应当坚持聚焦经济责任审计目标开展数据分析、坚持业审融合以确认财务基础的真实性合规性、坚持传统与创新技术融合以提升审计效率。
一、坚持聚焦经济责任审计目标开展数据分析
(一)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确定重点审计内容
内部审计机构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应全面系统认知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目标、重点内容、常用方法,紧紧围绕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经济方针政策、规章制度、重大决策制定和执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以及审计整改落实情况等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沿着“政治—政策—项目—资金”主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将宏观政策、决策部署、改革要求、发展方向、行业规划、区域规划等研究透彻,将涉及的重大政策、经营模式、管控方式、资金安排、投资计划等了解清楚,将被审计单位法人治理、组织机构、财务经营、内控风险等调查明白,科学合理确定经济责任审计内容、重点与方向。
(二)围绕审计重点方向,收集数据信息资料
紧紧围绕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内容与方向,收集管理类、业务类、财务类数据信息资料。如收集与落实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政策、混合所有制改革、处“僵”治困、压缩企业管理和产权层级、两金压降等相关政策与决策部署信息资料,战略规划指标与实际指标完成情况数据资料,重大决策事项相关会议记录、纪要以及数量、质量及执行效果相关信息资料,审计期内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等财务定量绩效指标数据资料,同类、同行业对标分析数据资料等,并对相关数据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客观性与准确性等进行审查。
(三)善于数据对比分析,发现差异矛盾冲突
坚定“审计的本质在于发现问题,问题的本质在于事物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这一理念,以经济责任审计数据信息资料真实性、合规性为基础,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财务数据分析技术专长,树立绩效审计理念,重点采用包括前后对比、有无对比和横向对比等对比方法,将政策、规划、决策或项目实施前后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对同一行业内类似决策或项目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对政策、规划、决策或项目实施成效、绩效进行分析评价,发现偏差和变化,揭示矛盾与冲突,提出问题与风险,分析问题表象背后的本质原因,得出结论和经验教训。
二、坚持业审融合以确认财务基础的真实性合规性
(一)坚持财务基础审计,为经济责任评价奠定基础
通过前期调查与穿行测试等,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在此基础上,开展财务基础审计,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应重点关注企业会计信息和财务报表编制的真实、完整、合规情况;关注企业经营稳健性与可持续发展的匹配情况以及经营的增长性、盈利性、债务风险管控、业绩考核目标实现等情况。
首先,审查核实审计期内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等财务定量评价指标的真实性与合规性,对财务收支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合规性进行审查,检查财务管理有关问题。
其次,审查确认审计期内不良资产总额及不良资产增减变动情况,检查经营效率、效果有关问题,对资产质量发表审计意见。
再次,审查“三重一大”决策程序的合法合规性及其效果,以及对审计期内经营管理合法、合规性进行审计,对重大决策的制定、决策过程、实施与执行效果进行评价。
(二)由财务向管理、业务延伸至对经营绩效进行审计
在对与经营管理活动相关财务数据信息真实性、可靠性审计的基础上,反向溯源“资金—项目—政策—政治”,系统深入研究分析开展审计。如结合审计期内经营、投融资活动现金流量增减变化等对与经营管理活动相关人、财、物、信息、技术等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进行审计;通过收入、成本、利润等经营成果变动、存货增减变化等分析对采购、生产、销售等主要业务活动效率进行审计;按照收入增长、期间费用变化等对计划、决策、指挥、控制及协调等管理活动效率进行评价;根据资金、资产、投资等数据变化等对业绩考核指标设置是否合理、执行是否到位、未完成考核指标的原因等进行审计;聚焦投资管控、业务外包、资产处置、招标业务等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资产聚集领域的重点问题和风险,围绕重大经营投资决策、实施、监督与效果等全过程管理,对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提高核心竞争力、权力规范运行等方面进行客观评价。
(三)坚持财务绩效定量评价与管理绩效定性评价相结合
首先,在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核实的基础上,结合年度考核指标,从企业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经营增长能力、资产保值增值情况等方面,对审计对象任职期间的经营业绩进行客观公正评价。同时,评价过程中要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其中,定量评价要以详实的数据及支撑材料为基础;定性评价要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行业规章制度、企业内控制度并结合审计人员专业判断等为基础。
其次,对非财务指标的评价,既要考虑特定历史背景、宏观经济环境、国家方针政策等外部因素,也考虑内控体系建立完善情况、落实上级重大决策部署、廉洁从业等内部因素,结合审计对象的任职期间、分管领域以及业务发生时的背景条件、所在单位的实际情况等,根据审计查证或认定的事实,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进行审计评价。
对于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要始终做到数据准确、证据充分。所有结论均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法规为准绳,做到定性准确、客观公正,既不歪曲夸大事实,也不隐瞒审计发现。
三、坚持传统与创新技术融合以提升审计效率
(一)坚持运用传统审计技术方法获取审计证据
首先,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应充分运用访谈、观察、现场查勘、查阅账目、分析复核、重新执行等传统审计方法,善于对数据信息进行比较分析、比率分析、结构分析、趋势分析,发现异常线索,查找支撑依据,有效提升审计证据的完整性和问题定性的准确性,始终做到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证据充分可靠、意见建议切实可行。
其次,综合运用访谈、问卷调查、穿行测试、实地查验等方法,对组织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有效性进行审计。
再次,对于审计发现的问题,应采用五问法、鱼骨图或因素分析法,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将影响因素进行归类、整理,明确其从属关系,重点揭示重大经济问题、重大财务舞弊、重大会计失真、重大资产损毁等突出风险,反映苗头性、倾向性、普遍性问题,突出个性问题,提出合理化、可操作性意见与建议。
最后通过纵向和横向业绩比较分析,运用与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指标量化分析,将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行为或事项置于相关经济社会环境中进行对比分析等,对经济责任进行综合评价。
(二)合理有效运用信息化和大数据分析方法提升审计效率
在信息化方面,通过建立审计信息库、搭建审计信息化作业平台,从审计项目管理、审计监测、数据分析、成果共享和审计信息支持等方面实现对审计活动、流程及其相关资源、成果的管理,提升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在大数据分析方法应用方面,首先通过对被审计单位业务数据、财务数据、管理数据进行全方位的“扫描”,多层次、多维度对相关区域、领域、业务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归纳出组织发展中的优势和不足,对被审计单位或事项进行“精准画像”,有效解决传统抽样审计全覆盖缺陷问题。
其次是数据挖掘分析,结合被审计单位的关键业务、关键环节和关键风险点,构建风险评估模型,使用全量数据开展数据挖掘,从海量数据中发现异常现象,快速获取线索、定位风险环节、锁定审计疑点,进而结合实质性测试确认被审计单位或事项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强化审计计划管理、组织管理、质量管理以确保审计成效
首先,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根据对被审计单位法人治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财务经营状况等审前调查情况,科学合理配置审计资源,编制切实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与具体工作计划,应通过审计任务清单、审计工作底稿检查表等跟踪监控项目实施状况,建立执行与委托方、被审计单位等多方协调、沟通与汇报机制。
其次,内部审计机构应建立执行全面质量控制与项目质量控制体系,从职业道德规范、专业胜任能力、审计工作手册、审计资源、督导和复核机制、审计质量评估以及项目执行指导、监督、复核等方面保障审计质量。
(作者单位: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审计部,邮政编码:100082,电子邮箱:ni_lin@chinalco.com.cn)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凤雏.发挥规划引领作用 推进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J].审计观察, 2022(3):28-33
[2]王雷雨.国有企业财务公司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商业会计, 2022(4):49-51
[3]周运强.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 2017(10):224
[4]周志立.高校院系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和方法探析[J].审计观察, 2021(5):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