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声求气”视角下的朗读教学

2024-10-17 00:00:00孙文昊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4年10期

摘要:语言的声音美贵在自然流露,朗读作为表意传情的主要途径之一,理应在语文课堂中占据一席之地。清代桐城派所倡导的“因声求气”理论,是朗读教学的新路径、新指引,值得语文教师在实际课堂中学习和借鉴。《岳阳楼记》是宋代范仲淹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我国浩如烟海的古代诗文中有价值和意义的佳作,蕴含着丰富的文言知识和语言现象,读起来有韵律感、节奏感,是能够读、值得读的名篇。教师可以尝试以“因声求气”为理论基础,教会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情感、赏析语言、把握韵律。

关键词:因声求气;朗读;教学;《岳阳楼记》

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声调是语言感情的诠释。新课标十分重视朗读:在“课程目标”板块中,针对不同学段提出了不同的标准,例如7~9年级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学业质量”板块中,也根据不同学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例如5~6年级要“重视朗读,借助语气语调、重音节奏等传递汉语声韵之美,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1]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对其不太重视,也缺乏利用朗读来把握文章气韵的意识,主要表现为:朗读时间短、目标单一、效果差及缺乏技巧。作为语文教师,必须知道声音也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部分,要重视朗读,从声音层面帮助学生建立对文本的认识与思考,而“因声求气”理论就是朗读教学的新路径。

一、“因声求气”概述

“因声求气”是清代桐城派提出的基本理论,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理论的精粹。它的产生、发展与创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中国传统文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于“因声求气”的解释,学者周振甫在《怎样学习古文》中说,“因声求气”即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所说的“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患识照之自浅耳”[2];他在《文章例话》中也提到,“作者由气盛决定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读者则从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中去求气,得到了气,就能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感情,这就是因声求气。”[3]李洪先在《“因声求气”与语文解读》中指出,“所谓‘因声求气’就是读者通过反复的吟咏讽诵逐渐感悟作品,从而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品的风神格调。”[4]按照通俗理解,“因声”指依靠诵读把无声的语言文字转换为有声的话语情景;“求”指捕捉、探求;“气”一指作者发话的口吻声气,以及遣词造句的特点,作品中一个个人物说话的口吻,二指心绪、心情、心性,用现在的说法就是情绪和感情、态度、思想,还有才气、气质等。

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因声求气”的理论内涵可以总结为:读者通过反复的朗读来体悟感受作品的气韵、节奏和味道,从中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品的韵味。作为一种朗读法,“因声求气”理论是教师进行朗读教学的有力导向。

刘大櫆在其著作《论文偶记》中论述了文章音节、字句与神气之间的关系,从现代意义上说,音节侧重韵律,字句侧重语意,神气侧重情感。任何一部作品都是作者的创造,而朗读则是朗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朗读没有统一标准,读者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会确定节奏,遵循语音的基本规律,把握文章的气,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的朗读体会。以下将通过《岳阳楼记》例谈“因声求气”视角下的朗读教学策略。

二、以朗读把握韵律

朱光潜先生认为,“诗为有音律的纯文学。”[5]不同的声音由长短、高低、轻重、缓急、音色所体现。唐释处忠在《元和韵谱》中区分了四声,并指出平声哀而绵长,上声厉而上扬,去声清而悠远,入声直而短促。中国古代时期的作品都十分讲究声律,多用韵,且句式内有自然可感的节拍。主要体现为使文章具有节奏美,包括重音、停连、复沓等手段;还使其具有音韵美,如叠音、押韵、双声叠韵等手段。而作者对韵律的注重,也一直延续到现代作品中。

当读者阅读文本时,需要按照自己的语言积累和生活经历,去体会字里行间的语音韵律、停顿重音、语调语气等,并通过朗读还原成有声语言,这样才能再现作品中所描写的情境,感受作品的魅力,从而产生内心的共鸣。

在《岳阳楼记》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朗读,以课文第4段(至若春和景明段)为例,找出其中的押韵、双声叠韵、叠音;用“/”及“·”划出停顿与重音(ppt补充相关语音修辞资料),小组交流讨论,在全班进行分享。教师同时也要进行朗读提示与指导:单独读这个词,感受艺术效果;放到词所在的句子中,感受其在语音上的妙处;读这一段,体会韵律之美。学生经过有声朗读,能够按要求找出相应词句,例如押韵句“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双声词“游泳”,叠韵词“景明”“锦鳞”“静影”以及叠音词“郁郁青青”。在朗读中着重注意以上词句,能够帮助学生体会回环美及连绵感;加之学生根据语意及自己的理解所划的停顿与重音,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在朗读中感受韵律。

三、以朗读赏析语言

通过“因声求气”体会作品的韵律后,还需要由反复吟咏逐渐过渡到理解语意,读出作品所要表达的言语意义,进而感受语言的美。朱自清曾说,“诵读作为一种教学过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6]在朗读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能够体会韵律的美,而且也要能够通过韵律理解语言的含义及妙处。

在《岳阳楼记》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选择文中最有感触或最有画面感的句子,分享在朗读该句时的技巧并赏析妙处。

有些学生可能会选择使用绝妙的字进行分析,如“衔远山,吞长江”中的“衔”和“吞”。整句话落脚到ang韵,开口呼,朗读时应该绵长悠扬;接着教师可以追问这两个字能否改成“连”和“接”,通过对比发现“衔”“吞”二字渲染了洞庭湖的浩瀚壮阔,使画面富有动态美。

有些学生可能聚焦句内的对仗,例如“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双声“游泳”,叠韵“锦鳞”,叠音“郁郁青青”,朗读应该有回环的感觉。句内对仗、句间对仗,富有节奏感;沙鸥盘旋飞翔着聚集到岸边,湖里的鱼自由自在、浮姿多态,岸边和小洲上的香草和野花,生长茂盛又散发出阵阵的幽香,动静结合,生动和谐。

还有的同学可能选择更加宏观的视角,对第3、4段间的对比进行分析,在两种不同的天气时登楼,“感极而悲”与“喜洋洋”形成对比,朗读时语气也应有所区别:“阴风怒号”到“虎啸猿啼”部分,语速可以逐渐加快,声调逐渐提高;最后一句,特别是“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语速转慢,语调放缓,来表现出悲伤的情绪。“春和景明”一段,可略带微笑朗读,语速放慢,展现灵动的感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读出轻松、欢快的语气。这两段关于迁客骚人悲喜的变化也引出下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四、以朗读品味情感

在把握作品声音层面的韵律、意义层面的语言后,还需要通过朗读体会作者蕴涵在文章中的思想情感,进而追求一种新的境界,即生成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思考。诵读不仅仅是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更要读出情感、读出理解,使自己真正融入其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形成自己独特的思考。

在《岳阳楼记》教学中,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作者以简洁的语言,先叙事后写景,进而由景入情,着重渲染了一悲一喜的情境;又因情而发生议论,提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精神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理想。在记山记水的背后,蕴含着作者忧国忧民的痴情。其人格魅力,千古传唱!

之后教师提出3个要求,学生自选其中一个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根据教师提供的课外补充材料尝试分享观点。

要求1:读出范仲淹的写作用意。

【材料一】

①据《岳州府志》记载,嘱托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时,滕子京因被人诬告挪用公款正贬官岳州。当时的滕子京悲愤愁苦,牢骚满腹,打算岳阳楼竣工之后,凭栏痛哭以泄其愤。

②此文写于作者“庆历新政”的政治理想破灭后,不断遭受得势朝官攻击谗害,从朝廷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先后改降六任地方官,先任河东陕西宣抚使,后迁为陕西安抚使知邠州(今陕西彬县)、又改知邓州(今河南邓州市),此文即作者任邓州知州时所作。

要求2:读出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思想内涵以及拥有远大理想与广阔胸襟的原因。

【材料二】

①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改其乐也。

②范仲淹26岁登进士科后因敢于直言,屡遭贬斥,不被重用;52岁时,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巩固边防,使西夏不敢进犯;54岁时,提出改革措施触怒守旧派;55岁时又继续遭贬,流转任邓州、杭州、青州等地知州;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

要求3:读出范仲淹的才智。

【材料三】

庆历六年,岳阳楼修复工程告竣,滕子京致信范仲淹,并附《洞庭晚秋图》一幅,请他在欣赏画中的洞庭楼景之后,为重修后的岳阳楼作记。

学生根据朗读经验以及补充材料,能够逐渐领悟到蕴藏在文中的情思。如要求1,学生根据材料一理解了范仲淹意在劝勉滕子京不要像一般的迁客骚人那样,为外在环境的优劣以及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而应像古仁人学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和滕子京同是天涯沦落人,滕子京被贬谪岳州期间,范仲淹被贬邓州,实际上他自己内心也是十分悲苦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仅是对老友的规劝,也是对自己的灵魂下达绝对律令。学生在朗读时应把握其中勉励友人、规劝自己的语重心长之语气。

学生根据材料三明白了范仲淹的才智在于他没有去过岳阳楼,但也能写得那样传神,气象万千。①写楼记、亭记,也可适当想象;②写楼、写景、写迁客骚人、写古仁人是表,安慰滕子京,向自我灵魂下达绝对律令才是真;③洞庭湖浩浩汤汤,气象万千的壮阔景象也是范仲淹精神气象的表现。被命运所伤,谁的内心不会有一种阴雨绵绵的感受呢?但是,范仲淹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阔大胸襟与政治抱负,充分汲取古仁人的精神力量,不断地强大自我、笃定自我、充实自我,进而跳出自我得失、琐碎忧乐的小圈子,进入了忧国忧民的境界,为那个时代还有后世无数深陷挫折的人,确立了一个崇高而光明的精神坐标。这样,学生在朗读时就会带着一种宏大的气象,一种有力的坚定,从而走进《岳阳楼记》,走进范仲淹的内心。

张颂先生说:“声音裹挟着意义,语言包容着和谐,文字生发着底蕴,朗读造就着美感。”[7]朗读,是把声音化作身体,找到蕴含在作品中的鲜活的生命,并以语言的声响传递生活经历和内在心境。朗读是语文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朗读不仅可以营造充满活力和激情的课堂氛围,还能帮助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情感,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感。而“因声求气”本质上是语言和思想的统一,它作为一种朗读法,明确了汉语音韵和传意功能之间的关系,很好地体现出语言既是工具又是目标。

“因声求气”视角下的朗读不仅可以营造充满活力和激情的课堂氛围,还能帮助学生从不同视角体会文章的“气”,有助于学生培养语文学习兴趣,加强自我道德修养,提高审美情趣。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4,41.

[2]周振甫.怎样学习古文[M].北京:中华书局,1992:25-26.

[3]周振甫.文章例话[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52.

[4]李洪先.“因声求气”与语文解读[J].语文教育与研究,1999,(09):24.

[5]朱光潜.诗论[M].上海:三联出版社,2012:143.

[6]朱自清.论诵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54.

[7]张颂.朗读美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1.

孙文昊,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