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骅档案事业暨黄骅市档案馆建馆65周年回眸

2024-10-17 00:00:00宋建新刘佳林
档案天地 2024年10期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黄骅档案事业和黄骅市档案馆也迎来了建馆65周年的生日,回首往昔,不胜感慨。65年历经风雨,一代代档案人艰苦创业、努力拼搏,黄骅档案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断发展,黄骅市档案馆见证了黄骅改革发展建设的历史演变,见证了从传统档案馆向数字档案馆的历史转型。65年薪火相传,跟随共和国成长的轨迹,伴随改革开放的滚滚洪流,在兰台这方天地,黄骅市档案事业浸润着几代档案人的心血与梦想,践行着档案人“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初心与使命。历史照亮未来,征程未有穷期。几代黄骅档案人的实干、创新、创业精神始终指引前行的道路,始终成为求索的支撑。

筚路蓝缕,艰苦创业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自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国家就十分重视档案工作。1959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中央关于统一管理党、政档案工作的通知》,明确“全国档案工作统一由国家档案局领导,中央和国务院的档案统一由中央档案馆管理”,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档案事业奠定了管理基础。1959年3月1日,黄骅县委建立档案馆,与初建的县委党史办合署办公,负责全县各部门、公社、农场的档案收集和管理工作。创建之初,县委领导给予档案馆很大的支持与关怀,在县委办公楼一楼开辟办公地点,占用南北各一间屋,面积约60平方米。当时档案人员缺乏,县委毅然从县委办公室、文教卫生部等地抽调人员和原县委、县人委档案室的工作人员,组建档案馆工作团队。同时,他们也是县委党史办的工作人员,受县委、县人委直接领导,县委办公室主任王润惠兼任第一任档案馆馆长。受当时条件限制,县委档案馆办公用的都是简易的办公桌椅,存放档案用的是对开门的简易木箱子。百废待兴的年代,极其缺乏对口专业人才,黄骅的第一代档案人只能边干边学,在实践中摸索规律和方法。他们认为,档案工作无止境,在立卷归档时多出一份力,后人的检索查询就会省上十分力。这期间,县委、县人委直属部门和基层各公社、农场等单位的档案工作陆续展开,但整体档案资料偏少,到1965年,档案存量不足千卷。当时,档案工作围绕着中心工作开展,由于后期工作人员的减少,日常管理工作也比较繁重。

1960年4月,县委党史办撤销,档案馆仍是县委直属机构。1968年1月,黄骅革命委员会成立,取代县委、县人委的职能。1971年4月,档案馆在县委办、县革委办领导下,逐步开展工作,但由于工作力量薄弱,档案工作处于时断时续、勉强维持状态。1976年,大地震造成县委办公楼成为危楼,档案馆被迫由楼内搬至大院西侧的2间平房。1978年至1979年,随着大院内机关用房的重建,档案馆搬入新房,共大小平房5间,其中1间做档案室、1间做资料室、3间做办公用,后又增至8间,面积共约120平方米,办公和保管条件大大改善。

继往开来,恢复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档案事业迎来了大的发展。1980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国家档案局《关于全国档案工作会议的报告》,明确档案工作是一项重要的专门事业,为今后开展档案工作、发展档案事业提供准则和指导。

1980年3月,县革委会增设档案科,与县委档案馆为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既是县委机构,又属革委会部门,由县委直接领导,并且逐步恢复和建立县直单位、公社、农场等机关档案室。至此,黄骅县建立了较完整的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和档案保管机构。1981年,县革委会撤销,改为县人民政府,档案科(馆)为县委、县政府共同管理机构。在收集整理基础上,积极开展档案编研和提供利用工作,为落实党的各项政策、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人员三定、人口普查、农业调查等工作提供了大量档案资料,充分发挥了档案信息的历史凭证和参考依据作用。到1985年,县档案科(馆)收藏档案8867卷,资料22类、7597册,照片302张。

1986年,在老县政府(今金都雅居社区西侧)院内北侧新建占地450平方米的独院档案科(馆),前后两排大小平房13间,面积共260平方米,有档案库房、图书资料库房、复印室、整理室、查阅室、办公室等。县档案科(馆)搬入后,有馆藏档案59个全宗、共9144卷,保存照片308张、录音录像带2盒、图书资料6578册、图表9张。

1987年3月,根据中央精神,县委、县政府决定调整全县档案工作领导体制,将县档案科(馆)改为档案局(馆),实行局馆一体管理,档案局(馆)划为县政府直属单位。同年9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颁布,档案事业进入有法可依、依法治档的时代。全县加大档案普法宣传力度,通过开展档案执法检查等形式,提高社会的档案意识与法治观念,把档案工作纳入法治轨道,档案工作也列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同步时代,全面提升

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和黄骅县被列入沿海开放县,1989年10月,黄骅撤县建市,黄骅县档案局(馆)随之更名为黄骅市档案局(馆),全市档案事业进入全面拓展、提升发展的新时期。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国家档案局“深化档案工作改革,转变思想观念,积极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思想的指导下,档案利用工作进入发展新阶段。市档案局(馆)积极指导、监督检查市直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档案工作,在全市掀起档案工作晋级的热潮。建起县委、县人委两个全宗的双套制案卷,制作卡片式检索工具方便档案信息查询。开展《黄骅县志》《黄骅水利志》《黄骅土地志》等编史修志工作。为落实政策、解决信访事件、查证三龄及工作查考等工作提供查询。加强档案干部队伍的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组织档案员参加年度档案业务培训。积极参与组织下乡社教工作,推动村级建档,帮助多个村建起村级档案室,接收农村土地合同45325件。积极申请经费,改善档案馆建设、交通工具、档案装具及基础设施设备。期间,1992年,市档案馆被认定为省三级档案馆。1993年3月,市委党史办并入档案局(馆),1996年6月又分出。

在跨入新千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际,全市档案工作迈进崭新的时期。2000年,市档案局(馆)对外悬挂“黄骅市国家档案馆”的牌子,被命名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2年8月,市档案局(馆)由老县政府搬至原商业局(渤海路与迎宾大街交叉口北100米路西)三楼办公。2003年,及时跟进非典型肺炎档案的收集、整理、指导和接收。同年,黄骅市档案馆晋升为省二级档案馆。2004年6月,市委、市政府批准档案馆建立“黄骅市现行文件资料服务中心”。

2007年5月,市政府又将原商业局二楼划拨给局(馆)使用,档案局(馆)使用面积达到600平方米。2008年4月,市政府将档案局(馆)列为“政府信息公开查阅场所”。至2008年,市档案局(馆)馆藏档案有60个全宗、共56917卷(件),图书资料6000册。2006年、2010年,省市两次对黄骅档案事业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估。至2010年10月,全市有16个单位、18个单位、25个单位分别达到省一级、二级、三级档案管理标准,市电力局被评为国家二级档案管理先进单位,邮政局等10个单位被评为省部级档案管理先进单位。

党的十八大以后,黄骅档案事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各级对档案工作更加重视。加大资金投入,有效改善档案局(馆)工作环境和档案保管条件。许多升级单位淘汰原先的木橱、铁皮柜,更换成密集架,对存量档案进行数字化,档案管理水平上了新台阶。推广年度立卷合格证制度,有效杜绝个别单位长期不整档案的现象。推广家庭建档工作,促进了档案资源多元化建设。2014年,中央财政为黄骅盐业档案的抢救和保护拨付5万元资金。2017年,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档案的整理验收工作。市人民检察院、市农村商业银行分别通过档案工作目标管理5A、3A级认定。2018年5月,《黄骅革命历史档案汇编》一书出版,市档案馆召开新书首发县级老干部座谈会,举行赠书活动。2018年,“黄骅记忆展厅”建成接受参观。

黄骅市档案馆新馆建设,一直是黄骅市委、市政府和几代档案人关注的事。历经多年努力,2018年9月10日,黄骅市四馆一中心暨群众艺术公园(含档案馆)开工建设,项目占地258亩,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总投资2.8亿元。2021年主体基本完成。2019年机构改革后,全市档案行政管理职能划转市委办,市委办加挂市档案局牌子,市档案馆作为市委直属事业单位保留。市档案馆充分发挥档案工作主力军作用,在做好基础业务工作的同时,做好档案宣传工作,2019年举办“奋进的黄骅 难忘的记忆”大型图片展,2021年举办“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档案展,编印了《红色记忆 英雄城市》历史图片档案集。2020年,新冠疫情出现后,跟进疫情档案工作的征集与指导。参与档案新馆建设,同步实施了新馆装修、设备购置、室内装饰等前期工作。

数字赋能,转型升级

2022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擘画蓝图,为中国档案事业现代化建设指明方向。档案部门在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指引下,深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全力推动《“十四五”档案事业发展规划》落实。2022年5月1日,黄骅档案新馆顺利投入使用,极大改善了全市档案工作的基础性条件,档案事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掀开黄骅档案发展的新纪元。2023年,市档案馆荣获“全国档案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填补了沧州市和渤海新区黄骅市的空白。

从2022年起,在渤海新区党工委黄骅市委领导下,在党委办(市档案局)的统筹下,市档案馆从清理历史欠账入手,集中人力物力,科学编制接收征集规划,准确掌握进馆情况,成立工作专班,严把质量关,档案征收实现全面覆盖。完成全市土地确权、精准扶贫攻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渤海新区体制改革等重点档案征收移交任务。馆藏档案增加到175个全宗、5万卷、29.3万件,图书资料8000余册,档案内容不断丰富,档案门类日益齐全。完成了全市立档单位“三合一”制度的制定,同步推进渤海新区黄骅市“十四五”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任务的落实。拓展民间档案征集渠道,接收各类捐赠档案316件(套)。跟踪重大活动和重大事件档案收集,成功接收宁都起义和红五军团成立、习近平总书记来黄骅视察、历任国家领导人到黄骅港视察历史照片、朔黄铁路建设历程等宝贵档案资料。加快档案数字化服务步伐,市档案馆投入165万余元配备了设施设备,小步快跑,加快馆藏存量档案的数字化,逐步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目前,全市档案数字化存量超500万页,大大方便了档案“一键”查询。同时,加大异地查档跨馆服务力度,与津冀鲁13个县市区档案馆建立津冀鲁档案联盟,档案互享互查,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黄骅市档案部门创新工作方式,外引内联,深耕红色档案资源,做细做实地方档案文化,写好资政育人大文章。打破馆际壁垒,通过嫁接联合、资源共享,实现1+1>2的共赢成效,与河北省档案馆建立业务沟通,多方寻求工作支持;与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新华社、河北省档案馆合作,2021年举办“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档案文献展;2022年举办“百年恰是风华正茂”主题档案文献展,成为全省承办此类展览的唯一县级馆。2023年与山东滨州、惠民以及沧州市档案局(馆)合作举办了“红色记忆 渤海丰碑”联展。与黄骅市博物馆合作举办了“渤海新区黄骅市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展”等,累计吸引6.5万多人次观展,档案宣教育人作用进一步凸显。坚持把档案文化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市文联、作协等文化群体合作,共同保护与开发地方传统文化;与齐家务镇、大麻沽村合作挖掘乡村文化历史记忆;参与了中国航海日、中国—中东欧(沧州)中小企业合作论坛展品的策划制作;参与了“海上丝绸之路”“信誉楼诚信文化”等学术研究,档案工作为地方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

立足于大档案、大宣传的思路,市档案部门坚持内外兼修,把档案馆建成宣传思想文化建设的展台和窗口。挖掘黄骅作为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2022年建成了黄骅党史展厅,打造党史学习的固定课堂。开通了“黄骅档案”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累计编发200多期,“寻找档案记忆中的你”“带着档案去旅行”等内容受到市民的关注。全力服务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6·9”国际档案日活动,通过举办梦想征集、最美档案人评选、“社会+课堂”实践基地等活动,增加社会对档案工作的知晓度。不断充实新生力量,邀请技术骨干进行授课并进行专题实训,组织赴北京、唐山、淄博等地实地开展对标学习。完成了43万字的《中国共产党黄骅历史(第二卷)》及《大事记》初稿编撰工作。与市融媒体中心联合制作了《黄骅记忆》等系列视频,开发了“流金岁月 记忆永恒”等作品,开展了“档案故事”有奖征集活动。举行了“最美档案人”评选,全市涌现出一批档案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2022年以来,《中国档案报》《档案天地》《燕赵都市报》《沧州日报》《沧州晚报》等媒体多次进行宣传报道。2022年,“百年恰是风华正茂”主题档案文献展、《黄骅记忆》系列微视频两件作品入选年度河北省“555”红色档案宣传教育工程“5个十”宣传精品。

六十五载峥嵘岁月,六十五载砥砺前行。回望来时路,展望新时代,取得的成就已载入史册,更加艰巨的任务正摆在面前。黄骅档案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吹响接续奋斗的号角,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在档案事业发展新征途中乘风破浪、开拓奋进,努力创造更辉煌的业绩,书写渤海新区黄骅市更灿烂的发展新篇章。

作者单位:黄骅市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