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前世今生及革命前辈尊师敬师的故事

2024-10-17 00:00胡遵远王凤霞杨晨佳
祖国 2024年17期

2024年9月10日,是中国的第40个教师节。1985年1月,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会议决定自1985年起,将每年的9月10日确定为教师节。其实,在古代,我国虽然没有确定教师节,但是教师们每年却可以过好几个“教师节”;新中国成立前后,我国教师节的日期几经变换,最终才确定为每年的9月10日。

没有明文规定的“教师节”

中国的教师节,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那时候,虽然没有明文规定哪一天是“教师节”,但每逢大小节日,学生们都会向老师表达敬意。对于老师而言,这些日子都等同于今天的教师节,包括:特定的节令、一学年的开始和结束,或者私塾的开办与关闭等。

在这些节日中,最受重视的就是“三节两寿”。“三节”指的是端午节、中秋节、年节,“两寿”指的是孔子的诞辰和私塾老师的生日。在很多地方,“三节两寿”就相当于今天的“教师节”。

汉晋时期,每到孔子诞辰日(农历八月二十七日),皇帝就会率领文武官员去祭拜孔庙,皇帝还会自掏腰包请老师们吃饭。各地官府也纷纷效仿,“置休经师”、“授束修(干肉)”的习俗也就这么传遍天下了。

由此可见,那时虽然没有明文规定将孔子诞辰日确定为“教师节”,但每逢孔子诞辰日,教师们都可以享受休假、会餐等节日福利。可见,“教师节”在汉晋时期已经有了雏形。

唐宋时期,农历八月二十七这一天,国都和各州、府、县都要举行孔子诞辰祭典,主祭者为地方首长,朝廷则由皇帝亲临主祭。国子监、书院以及州、府、县也要从本地学校的学长(主持学习事务的教师,相当于校长)、学正(做训导工作的教师,相当于教导主任)中选拔成绩突出者(相当于“先进教育工作者”)报送朝廷,最高的可获赏银500两。

清朝时期,不仅祭奠孔子的规模和范围愈加宏大,而且还将提高各个书院、学府、监院教师的薪金,成绩卓著者在八月二十七这一天最高会被授予八品职衔,提升为院长、监院、掌教、馆师等。

清朝的学生们每逢“三节两寿”,还会给老师们准备礼物,但不同的是,除了前文提及的干肉以外,还有5种寓意极好的食物可选择,譬如:芹菜(寓意:业精于勤)、莲子(寓意:苦心教育)、红豆(寓意:鸿运高照)、红枣(寓意:早早高中)、桂圆(寓意:功德圆满)。可见,此时的教师节礼物,已不再追求贵重,而是更加侧重寓意和心意了。

几经变换的教师节

6月6日,未被承认的教师节。1931年,教育家邰爽秋、程其保等人集会于南京中央大学,发表要求“改善教师待遇,保障教师工作和增进教师修养”的宣言,并议定将每年的6月6日确定为教师节,也称“双六节”。它虽然没有被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承认,却在全国各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8月27日,未能在全国推行的教师节。1939年,国民党政府决定立孔子诞辰日为教师节,并颁发了《教师节纪念暂行办法》,但未能在全国推行。

5月1日,逐渐销声匿迹的教师节。解放后,6月6日教师节曾被恢复,于1951年被废除。同年,全国教育工会成立,教育工作者被确认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教育部和全国教育工会宣布五一国际劳动节同为教师节,但由于这个节日缺乏教师行业特点等多种原因,逐渐销声匿迹。

9月10日,最终确定的教师节。1981年3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民主促进会的17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确定全国教师节日期及活动内容案。

1982年4月,教育部党组和全国教育工会分党组联合,由张承先和方明共同签发的“关于恢复‘教师节’的请示报告”送中央书记处,报告中建议以马克思的诞辰日5月5日为教师节。

1983年3月全国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上,方明和中国民主促进会18位政协委员联名再次提出“为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造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建议恢复教师节案”。同年9月,中宣部办公厅致函教育部办公厅,经研究政协一次会议方明等同志的提案,同意恢复教师节。12月,由教育部何东昌部长和方明共同签发的教育部党组和全国教育工会分党组“关于恢复‘教师节’的请示”送中央宣传部。

1984年10月,万里、习仲勋等中央领导对教育部党组和全国教育工会分党组的请示圈阅。12月,教育部党组和全国教育工会分党组“关于建立‘教师节’的报告”送中央书记处并报国务院。

1985年1月,国务院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上提出建立教师节的议案,21日,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关于教师节的决定》,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

当年9月10日,全国各地举行隆重的庆祝大会,欢庆第一个教师节。国家主席李先念发出《致全国教师的信》,勉励教师为祖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自此至今,2024年的9月10日,已经是中国的第40个教师节了。

尊师敬师的革命前辈们

尊师敬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身居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职位,仍然牢记师恩、不忘初心,为世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一、毛泽东:尊师敬师传佳话

毛宇居是毛泽东的堂兄,也是毛泽东的启蒙老师。毛泽东特别感谢毛宇居先生对他的启蒙教育。1950年9月,毛泽东邀请恩师毛宇居到京叙旧。毛宇居一行抵达北京的当晚,毛泽东在住处设家宴为毛宇居一行接风洗尘、热情招待。毛泽东还安排毛宇居参加了国庆一周年的观礼和宴会,陪他参观了北京的名胜古迹,又派员陪同他乘飞机鸟瞰了古长城。因毛宇居是第一次从南方到北方,毛泽东怕他不适应北京的气候,特地为他买了皮大衣、皮鞋等,见他牙齿不好,又为他全部换了假牙。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第二天晚上,他用自己的稿费在松山招待所设宴招待韶山的父老乡亲,毛宇居被安排在上桌。毛泽东端起酒杯向毛宇居敬酒,毛宇居连忙站起来,连声说道:“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边扶老人坐下,边说:“敬老尊贤,应该应该!”

徐特立是毛泽东就读湖南第一师范时任课时间最长的教师之一。自1913年相识,毛泽东与徐特立浓浓的师生情、同志情、战友情,绵延赓续半个多世纪,长期传为佳话。

1937年2月1日,徐特立60岁生日这一天,正忙于制定抗日救国大计的毛泽东,怀着对老师的尊重、敬仰和感激之情,专门写了一封情深意浓的长信,其中几句早已脍炙人口:“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字里行间,充盈着一位学生对老师的敬重之情和挚爱之意。

时隔10年后的1947年2月,毛泽东又在延安为徐特立老师举办了一次非同寻常的70岁生日贺寿活动。寿诞的头天晚上,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亲自到杨家岭徐老居住的窑洞去“暖寿”、吃“长寿面”。毛泽东特意做了一个寿糕,并在寿糕盒子上亲笔题写了“坚强的老战士”六个字。他躬身把寿糕送到徐老手中。

二、周恩来:一直把老师的照片留在身边

1910年,周恩来随伯父来到东北,到沈阳东关模范学校学习,高盘之是他的史地教师。高老师教学很认真,每当讲述中华优秀儿女的爱国故事时,他总是慷慨激昂,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位学生的心,给周恩来的影响很大。就是从那时起,周恩来就下定决心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高老师对周恩来十分器重和喜爱,他常用的笔名就是高老师给起的。

一日为师,终生难忘。参加革命后,周恩来仍然惦念着高老师,在延安答外国记者问时曾说:“少年时代我在沈阳读书,得山东高盘之先生教诲与鼓励,对我是个很大的促进。”新中国成立后,他到处打听高老师的下落,当得知高老师已于1940年去世时,他久久沉默,陷入深深的追念之中,并动情地说:“没有高老师的教导,我不会有今天。”

然后,他向高老师的儿子高肇甫求得了高老师的遗照并把它翻拍放大,一直留在自己身边。

1952年2月,南开大学老校长张伯苓突然患脑血栓逝世,周恩来参加了治丧委员会并送了花圈,白色缎带上写着:“伯苓师千古,学生周恩来敬挽。”张伯苓逝世后,周恩来一直惦记着张家的生活。1961年困难时期,周恩来给张伯苓夫人送去500元人民币,并嘱咐交际处要加倍关照张夫人和子女。

三、刘少奇:病榻前面看老师

1957年,刘少奇在长沙视察工作。一天,他在接见老中医程秉真时,打听到儿时老师黄锡类的消息,知道他现在贫困交加、已经是风烛残年了,少奇同志立即决定挤出时间去看望黄老师。

这一天,微风轻拂、阳光灿烂。一辆崭新的黑色轿车停在了黄老师家门前,一位年近花甲、鬓发斑白的干部从车上缓缓地走了下来。他问:“黄老师在家吗?”随后,在黄老师孙女的引导下,轻轻地走进病卧在床的黄老师房间。他走近床前,亲切地说:“黄老师,您好!我是少奇,特意来看望您老人家!”这时,黄老师一家才知道来人竟是刘委员长!

黄锡类是一位教师。早年曾在湖南宁乡县立玉潭高小教过书,刘少奇是他那时教过的一名学生。分别40多年的师生见面了,学生又是德高望重的国家领导人,黄老师怎能不激动呢?当刘少奇暖烘烘的手紧紧握住黄老师的手时,黄老师睁大昏花的老眼,望着满面笑容的刘委员长,一时热泪盈眶了。他感到身体突然好了许多,翻身坐起来要下地。刘少奇赶忙伸手抱住黄老师的腰,一定要他躺下,然后自己坐在黄老师的床前。

师生相互凝视着,思绪又回到了当年的玉潭高小。刘少奇说:“老师您讲起辛亥革命和黄兴、蔡锷的事迹就眉飞色舞。讲到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就声泪俱下的神情,至今我仍记忆犹新。”他诚恳地说:“我后来走向革命,固然是由于党的培养教育,也离不开你们这些老师的言传身教啊!”

临别时,刘少奇从袋子里拿出一包茶叶、一包滋补品,还有50元钱,双手送到黄老师床前的茶几上。深情地拉着老师的手说:“学生不能经常来看您,请原谅!祝您活到100岁,看到社会主义建设成功。”

四、朱德:给老师立正、敬礼

张澜曾是朱德早年就读过的顺庆府中学堂总监(校长)。朱德与张澜相处虽然只有一年时间,但师生情谊深厚,张澜的民主革命思想对朱德影响很大。在抗日战争时期,张澜积极参加抗日民主运动,创立中国民主同盟,震动全国。朱德虽远在延安,还特地托人带信给张澜先生,钦佩他为民主而奋斗的精神。信中称张澜先生为“吾师”,署名为“学生朱德”,明确表达“您的事业我们支持”。

新中国成立后,张澜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张澜进京时,朱德在中南海设宴款待,还陪张澜游览了中南海,共叙师生情谊。后来,张澜长住北京,朱德常去他家中问寒问暖,外出归来,也总要去家中拜访、叙谈。张澜常说:“一生中难得有朱德这样的学生啊!他已是国家的领导人了,还这样对待我,不易啊!”

1957年初春的一天,朱德在云南政治学校礼堂和大家一起看戏。朱老总的到来,大家都很高兴,都想和朱老总问候、聊天。开演前,朱总司令正和观众们谈笑,突然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由服务员引来。别人都在忙着和朱总司令聊天,没有理会这个老人。朱总司令一见,便认出那老人,这位老人名叫叶成林,早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教过朱老总。

朱德急忙站起身,快步走到老人面前,立正、敬礼,礼毕又紧紧地握住老人的双手,亲切地呼唤:“老师”。然后朱老总亲自搀扶请老人入座,等老人坐定后,命令他坐下,他才坐在自己的座位上。

(作者胡遵远系安徽省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金寨干部学院原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