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不应忽视心理辅导

2024-10-17 00:00:00江永强
心理与健康 2024年10期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灵魂。“立德”一词出自《春秋·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其中“立德”居于“立功”“立言”之首,强调“立德”思想在古代人才培养与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在新时代的今天,“立德”立的是: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既有个人的私德,亦有国家和社会的大德。

●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德。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是中国人精神文明的根之所在。立,住也,成也。《论语·为证》有云“三十而立”,是指孔夫子因为自己的德而自觉做到顶天立地。立德的过程是德育,德育的目标是立德,其中的标志之一是心理健康。

所以心理辅导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这要求心理辅导者厘清心理辅导与德育的逻辑关联。

何谓“德育”?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檀传宝教授在《德育原理》中指出,对德育概念的认识要遵循“守一而望多”的原则。“守一”即在严格意义上,德育是指道德教育,而“望多”则是将思想、政治、心理健康等教育一并纳入德育。之所以提出此原则,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国内迄今仍未形成对德育的统一认识。

与其找寻统一界定,不如大道至简,回归措辞本源。德,在古文中有时通“得”,道德有时指“德”从“道”中得,而“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智慧,表示世间万物运行的规则或原理,从中得到的“德”则指代人类最高水平的智慧。

从文字源流来看,“德”字左侧为“彳”,右侧与“直”和“心”有关,

故与“心正”、“行正”等优秀品质有关。《说文解字》中解,德,升也,可解人的心性升华之意。更有学者将德的右侧解读为“十目一心”,结合左侧的“彳”,可合解为“人生活在世间,上对得起天眼,下对得起一心”,亦与“心正”或“行正”类同。综合而言,“德”表示的是人世间人最美好的心性状态。

《礼记·大学》开篇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中“明明德”强调人心性的原始状态就是最美好、明亮的,却在成长路上逐渐被诸如贪嗔痴等私欲所掩盖,所以才要“明”即“擦亮”或“揭明”。所以,德育就是朝着人最美好的心性状态育人,助人找寻或揭明原本就有的美好心性状态。

《孟子》强调“尽其心,知其性”,佛家则强调“明心见性”,在本意上均类同。故而,德育本质上是心育。

何谓“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在本质上亦属于德育或心育范畴,可从“心理”和“辅导”二词拆认。

今日之心理,通常是指以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第一个科学心理学实验室为起点,彻底从哲学或神学中脱离出来的近代心理学,旨在探究人的知、情和意的一门年轻学科,涵盖发展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管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多个分支领域,而且随着研究技术的更迭和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边界逐渐拓宽。

然而,这和中国哲学中的“心性学”差异甚大。而且,绝大多数的国人对心理学的认识绝非针对近代心理学,反而是更为传统或朴素的“心性学”。这意味着,从西方舶来的近代心理学尚未与本土的心理学融合。

在这一现状面前,我们对“心理”二字的认识同样可大道至简,可拆解为“心”和“理”,其界定可参考物理或数理,即“心的理”。“理”是指纹路、规律等意;而“心”又绕回了中国哲学中的心性学,与“德”中的“心”等同,包括人的思想、情感、精神等,可意会但难言传。

辅导一词同样与德育的内涵相通。“辅”原指古代夹在车轮外旁的直木,每轮二木,用以增加车轮载重支力,故而有辅助、辅佐等组词。这一本意传递出三层意思:

◎ 被辅者本有力量;

◎ 辅者提供外力;

◎ 辅的目的是增强力量。

与今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助人自助”异曲同工。《论语·颜渊》有云“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正是取自此意,强调君子的仁德可在以文会友间得以提升。“导”,《说文解字》中称“导,引也。从寸道声”,繁体字为“導”。

正如前文所言,“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智慧,而寸强调小步子。综合而言,“导”是指小步子地向最高智慧引导,既强调引导,还强调正道的方向(即德),还强调小步子节奏。《汉书·王商史丹等传赞》有云“丹之辅道副主,掩恶扬美,傅会善意,虽宿儒达士无以加焉”。颜师古注:“道读曰导”。

将“辅”和“导”合在一块,“辅导”一词表达的意思是辅导者通过激发被辅导者内在的力量,一点一点地引导其积极成长,走向人生的正道。故而,辅导即为辅道,最终实现的是从道中得到人类最美好的智慧—— 德。所以,“辅导”一词在本意上就是在说育德。

综上,“心理”是辅导的对象,“辅导”是心育的手段,合并而来的“心理辅导”描绘的是德育或心育的工作路径,指向的是心理健康,坚持的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正是因为上述本意,心理辅导必然与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不同。咨询一词拉丁语为consultatio,意为商讨、协商。与心理组成心理咨询时被译为counselling。

在中国古代“咨”和“询”原是两个词,咨是商量,询是询问,后来逐渐形成一个复合词,具有以供询问、

谋划、商量、磋商等意思。而治疗一词则更隶属于医学范畴。综合而言,咨询或治疗一词基本与道、德、心性学等中国哲学无关。

时至今日,辅导一词虽可能被译为counselling、coach、direct、train等,但均体现不出词背后的中国文化智慧。故而,不同于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这些舶来词,心理辅导更具中国本土文化特色,与德育有着互通的底层逻辑遵循,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路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