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一个暑假,大三男生小李再次来到了心理辅导室。上学期他曾找我咨询过生涯规划方面的问题,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个阳光开朗、积极向上的大男孩。而这次见面,他面容憔悴,眼底发青,人也瘦了一圈。
没等我开口问他发生了什么事,他就率先哭了起来。我吃了一惊,不过没有阻止,递给他纸巾,等待他情绪平复。
半小时后,小李止住了哭泣,开口就是向我道歉:“对不起老师,我没控制住。”
我问:“你遇到什么事了?”
小李告诉我,暑假期间,他的父亲因突发疾病离世。他从小与父亲的关系深厚,父亲不仅是家中的经济支柱,更是小李精神上的指引者。无论是面对学业上的困惑,还是生活中的挫折,父亲总是小李最坚实的后盾。经济支柱和精神支柱的轰然倒塌,对他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
同样深受打击的还有小李的母亲和爷爷奶奶。两位老人闻讯,直接哭晕过去,母亲情绪崩溃,天天以泪洗面,小李就成了家里唯一能主事的成年人。
“在几个亲戚的帮助下,我料理完了父亲的丧事。父亲火化时我很想哭,可一想到我的母亲、爷爷奶奶还需要我照顾,我就告诉自己不能哭,要坚强起来。假期里,我一直在压抑自己的悲伤和疲惫,心里越来越难受,可我不能跟家里人说,担心这会让他们更悲痛。现在见到老师您,我才敢宣泄一下。”
小李的讲述令我无比动容的同时,也对他心生敬佩之情。一个刚满二十岁、社会经验还不丰富的学生,面对家中巨变,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头脑清醒地去处理事情,体谅家人的心情,是很不容易的。但是,小李心理辅导的第一个重点也随之产生—— 未能及时宣泄的悲伤。父亲去世后,小李的悲伤一直处于压抑、克制的状态,这不利于他的心理健康。
第二个重点,是他的家人都深陷悲痛之中不能自拔,这给了小李很大压力。小李说,他很担心自己在校时间长了,不像假期里那样能在身边体贴、照顾,家人不能早日恢复正常生活。
第三个重点,是如何面对未来的挑战。从前,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父亲会为小李出谋划策,但现在他更多要自己拿主意,这让他感到迷茫和焦虑。另外,因为父亲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支柱,在失去这个支柱后,小李对未来的学业规划和职业选择也感到很纠结。
通过对话交流,我和小李共同复盘了从他父亲去世到现在这段时间内所发生的事情,以及他的心境变化,这让小李更加接纳事实,并认识到自己的痛苦、失落需要及时宣泄出来,但即便宣泄了也不会马上消失,还是会持续一段时间。
在交流的过程中,小李通过倾诉也释放了一部分内心的压抑,情绪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小李的悲伤没有得到及时宣泄,一个原因是迫于现实情况而不得不自我压抑,另一个原因是他情感的表达方式比较模糊,或唉声叹气,或沉默不语,或沉浸在伤心和悲伤中,这些都不是积极的哀伤处理方法。在辅导中,要诱导其健康的哀伤反应,鼓励他表达和体验痛苦,具体技术是想象与暴露,如想象与死者见面、对话。
在心理辅导室之外,我建议小李可以尝试到曾经和父亲一起去过的地方看看,回忆一下当时的画面,尝试多与其生前使用的物品接触,写悲伤日记等,逐步减少对人、物和情境的回避。
当他能够在现实中确认,父亲已经真的离开了,并能够在情感上去面对,体会复杂而深刻的哀痛时,他会逐渐走出内心混乱的阶段。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并不是一次辅导就能做到的。但小李对于辅导是积极配合的,并表示会尝试我所说的方法。
小李不希望看到母亲和爷爷奶奶还深陷在哀痛之中,问我该怎样处理他家人的哀伤情绪。
经过深思熟虑,我提出了以下建议:
关注家人情绪状态。小李的家就在本地,平时如果学校没什么事,多回家看看。回家后,要了解母亲及两位老人的情绪状态,多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必要时要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倾听与整合。当家人在诉说悲伤时,小李要去倾听他们,不要因为担心悲伤的加重而阻拦或回避。倾听他们的诉说并帮助他们整合事情的经过,其实也是一个面对现实、接受现实的过程。
多做正面回顾。悲伤之下,家人们回顾与死者有关的事情时,可能更多侧重于负面事件。小李可引导家人一起做一些正面回顾,如死者生前做过的有意义的事,和死者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死者的优点等等,这是对积极情绪的一种调动,也有利于家人回到现实。
在小李的哀伤情绪基本平复后,我们进行了第四次辅导,讨论如何恢复到从前父亲健在时一样的生活。我们一致认为,恢复对生活的信心,建立积极心态是很重要的。
其实,小李自身的品质非常优秀,这也是他能够在我的引导下很快直面哀伤,并带着这份心情继续生活的重要基础,他的优秀品质也为家人提供了相当重要的心理支撑。所以,他后续的成长还是比较顺理成章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以及保持生活的规律性,这些都没有问题。
不过,他同时也面临着经济重担,而这是心理辅导无法解决的。家中经济条件的改变,影响着他的未来规划,对于接下来是要考研,还是直接工作,或是其他选择和出路,我们也进行了讨论,只是这一次我没有给出建议。
小李对此有些失落,他说:“如果父亲还活着,我一定不会这么迷茫。”
我回答:“无论是谁,都不能替你选择未来的道路。从前,你在精神上比较依赖父亲,他不能再给你提供建议时,
你会有无助感,这很正常。但经此一事,你也成熟了不少,你能够解决眼下的困境和混乱,我相信你能且一定能应对未来的挑战。”
在阶段性辅导结束后,我和小李约定,定期进行交流。另外,也建议他充分利用身边的新媒体资源,如学校建立的网络心理健康平台,在上面学习一些情绪管理方法,关注有关生命教育的话题等。
2024年吉林省高教科研课题: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大数据赋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路径研究(课题编号JGJX24D0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