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入睡困难,不能总拿学习压力作为借口

2024-10-17 00:00:00小单
现代家长 2024年10期

有的家长习惯悲观地联想:不早睡就睡不足,睡不足就状态差,状态差就学不好,学不好就更睡不着;睡不好就长不高,将来不招人喜欢……这是典型的灾难化思维

在心理咨询工作中,我经常遇到因孩子入睡困难而来求助的家长。看着他们焦虑的表情,听着他们语无伦次的描述,我感同身受,因为我曾被同样的问题折磨得焦头烂额。但我不会马上给出建议,因为家长的焦虑情绪首先要得到缓解,否则会妨碍问题的解决。

我告诉他们,孩子入睡困难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家长的焦虑是重要诱因,想让孩子安心入睡,家长必须让自己安心,给孩子适当的松弛感。

有家长问:“我也不想焦虑,实在是忍不住啊!一想到哄孩子睡眠这件事就烦,看到孩子磨蹭就恼,孩子一翻身我就来气……”

心理学认为,焦虑是一种正常的情绪,是对即将来临的、可能出现的危险或威胁所产生的紧张、不安、忧虑、烦恼等不愉快的复杂情绪状态。焦虑大致分为理性的焦虑和非理性的焦虑。

理性的焦虑是基于事实,比如,家长担心孩子睡眠质量不高、睡眠时间不足,所以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思考怎样才能让孩子睡得早一点。

非理性的焦虑则相反,是没有现实基础的过度担忧。

有的家长习惯悲观地联想:不早睡就睡不足,睡不足就状态差,状态差就学不好,学不好就更睡不着;睡不好就长不高,将来不招人喜欢……这是典型的灾难化思维。

有的家长习惯于自责,认为孩子不好好睡觉是家长的责任,对自己做家长的能力产生怀疑,过度自责,这是陷入了完美主义陷阱。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不好好睡觉是调皮捣蛋、任性,于是责怪孩子,甚至否定孩子。这是对孩子成长中的波动和变化的无知,让自己陷入了消极情绪的陷阱。

面对焦虑的家长,我问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你假设的这些情况真的会出现吗?出现的概率有多大?”

家长都是有思辨能力的成年人,多思考假设的合理性,焦虑就会大大缓解。

心理学认为,如果你想获得生活的幸福和内心的平静,就要区分哪些事情是你能控制的,哪些事情是你不能控制的。简单来说,只专注于可以控制的事情,放下无法控制的事情,会让你更能感知幸福。

我帮助家长整理思绪,把焦虑纳入理性的轨道,比如:在孩子入睡困难这件事上,我能控制的是什么?面对没有睡意的孩子,我的焦虑、唠叨、愤怒有助于解决问题吗?孩子越睡越晚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这样一整理,解决问题的思路就出现了。

孩子入睡困难,家长的干预分为物质支持和心理支持,双管齐下,见效更快

医学将入睡困难纳入失眠的范畴。孩子失眠分为三类:行为性失眠、条件性失眠和短暂性睡眠障碍。

行为性失眠常见于5岁以下的孩子,表现为抗拒入睡、入睡后频繁苏醒。

大部分孩子都出现过行为性失眠。如果失眠频繁且持续地出现,对孩子的正常生活构成干扰,就要警惕会不会发展为睡眠障碍。

条件性失眠常见于5岁以上的孩子。当孩子被环境嘈杂、家长吵架、学习压力、被批评等因素干扰,产生焦虑和不安的情绪,会难以入睡,或无法进入深度睡眠。

短暂性睡眠障碍常见于特殊情况,比如旅行、患病、倒时差、生活中发生了意外事件等,让孩子短期内失眠,一整晚或大半晚无法入睡。

家长们反映,孩子上幼儿园时很少出现入睡困难问题,上小学一、二年级时,晚上8点半就能睡着。从上小学三年级开始,情况越来越糟糕。上四年级时,因为作业多,晚上9点半入睡是理想状态,五六年级要拖到晚上10点,等上了初中、高中,熬到后半夜也不意外。

最让家长们担忧的是,有时候,孩子入睡困难并没有具体的原因,比如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出现问题等,就是单纯的睡不着,像得了失眠症似的。

孩子入睡困难,家长的干预分为物质支持和心理支持,双管齐下,见效更快。

所谓物质支持,是指相对固定的就寝时间、就寝流程,以及一些睡前的温馨安排,通常对“行为性失眠”和“条件性失眠”的孩子有明显帮助。比如—

●让孩子穿好睡衣、刷牙、洗脸或洗澡;

●睡前阅读一本内容轻松的书,或者聊天放松心情;

●允许睡不着的孩子抱一个毛绒玩具或者小毯子;

●避免睡前大吃大喝,不吃含糖零食;

●保持卧室安静,或者播放合适的入睡音乐;

●不要让孩子睡前过于疲劳、情绪过于激动;

●关闭电脑、电视屏幕,熄灯让房间保持黑暗,或加一盏小夜灯让孩子感觉温馨、安全;

●室内温度要适宜,不过热过冷;

●让孩子定期锻炼,但别让孩子筋疲力尽,过度疲劳往往导致入睡困难。

所谓心理支持,指的是家长用科学的方法给孩子减压。大多数入睡困难的孩子都需要家长的心理支持。

众所周知,有心理负担、焦虑、不安甚至心理健康问题的孩子,更容易出现睡眠问题。但鲜为人知的是,即便没有被诊断出心理健康问题,压力也会对孩子的睡眠产生重大影响。如果家长没有及时干预,孩子的睡眠问题会越来越严重,让孩子饱受折磨,苦不堪言。

我女儿小棠上幼儿园时,如果因为和小朋友闹矛盾、丢失文具、没有得到老师的小红花等小挫折而不开心,我就利用“情绪废纸篓”技巧给她减压,效果很好。

“情绪废纸篓”是我经常使用的心理学技巧,对低龄孩子十分有效。做法是:让孩子把不开心的事写在纸上,孩子如果不会写字,可以画出来,把纸折叠、撕碎,然后像投篮球那样投进废纸篓,同时大声喊:“不开心的事,再见!”

书写、绘画、折叠、撕碎、投、喊,这一系列动作都是在宣泄消极情绪,对减压有很好的效果。

小棠上小学四年级时出现了入睡困难,有时直到凌晨3点仍没有睡意,白天精神恍惚,在课堂上打盹儿。我除了给她提供物质支持以外,继续利用“情绪废纸篓”技巧给她减压,只不过,幼儿园的玩法有点小儿科,我把原来的“睡前故事半小时”改成“睡前倾诉半小时”,效果不错。

睡前倾诉半小时的规则很简单:每晚睡前,我和小棠同枕躺下、熄灯,然后每人说一件心事,情节越详细越好,感受越真实越好,可以哭,可以骂,可以劝,但不可以告诉别人。

小棠告诉我,班主任违反教育局的规定,偷偷搞成绩排名,同学们都很气愤,但不敢反抗;同学小惠带妈妈的口红去学校,被老师发现,受到了严厉批评,同学们都为小惠抱不平;数学老师骂一名男生“笨蛋”;语文老师读课文时读错了一个字,事后不承认……原来,她的小脑袋里藏着这么多消极情绪!

我没有刻意去开导小棠,只是认真倾听,时不时拍拍她的后背,表示安慰。如果她问我的意见,我就站在她的立场上,与她同仇敌忾,誓死捍卫她的利益。

一段时间以后,小棠入睡不再困难,有时,睡前倾诉半小时还没结束,她就睡着了。

训练计划开始的时候,小棠有点抵触,但很快就尝到了快速完成作业的甜头。她发现,每天不到3小时完成各科作业,然后哼着歌洗漱,10点前从容入睡多么有成就感

有家长认为,孩子入睡困难是作业过多、考试压力过大导致的—

“老师每天布置那么多作业,晚上10点之前根本做不完,哪能9点半睡觉?”

“上初中以后,孩子的作业更多,每天都要做到深夜12点以后,渐渐就养成了习惯,没有作业时也睡不着。”

“我儿子平时睡眠正常,但每次大考前都失眠,天亮了昏昏沉沉地进考场,可想而知,他的成绩欠佳。由此可见,孩子入睡困难都是考试惹的祸!”

家长的这些说法都有道理,但仔细想来又有失公允。试想,为什么有的学生能够在按时完成作业的基础上保证睡眠时间?为什么有的同学考试不怯场?

我认为,孩子入睡困难,不能总让学习压力背黑锅,孩子的学习习惯或许有改进的空间,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拿出科学的方案,帮助孩子解决实际问题。

从小棠上初二开始,我就着手训练她的应试能力,效果显著,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给各科常规作业规定完成时间

比如,每道数学应用题的解答时间是10分钟,每道英语完形填空题的完成时间不得超过10秒钟,每篇语文阅读题必须在8分钟内完成,600字的作文,从构思到誊写不得超过半小时……

时间长短是仿照考试时间拟定的,鼓励小棠根据自己的实力缩短这些时间,但不得延长。

第二,限定每天做作业的时间

我给小棠规定,每天做作业分为两个时段,每个时段2小时,中间休息半小时。这也是按照中考考试时间安排的。

在做作业的时间内不得上厕所、不得吃零食、不得喝水,更不得听音乐,就像在考场上那样。

第三,作业的正确率不得低于80%

抢时间不能牺牲质量。如果作业的正确率低于80%,小棠要付出代价,比如减少看电视的时间。

第四,省出的时间归小棠自主支配

这是对小棠提高学习效率的激励机制,我保证不给她布置额外的作业。在自主支配时间内,她可以玩手机、看电视剧、读玄幻小说,当然,也可以睡觉。

训练计划开始的时候,小棠有点抵触,但很快就尝到了快速完成作业的甜头。她发现,每天不到3小时完成各科作业,然后哼着歌洗漱,10点前从容入睡多么有成就感!

不知不觉间,小棠的做题速度明显加快,考试经常提前交卷,成绩稳步提升,中考取得了理想的成绩。

希望我的心得能给家长朋友们一些启发。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