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把握数字化时代教育变与不变的辩证法,以数智技术与教育智慧的深度融合,破解传统教育模式核心问题,驱动未来教育范式加速创新,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和高质量发展,是未来教育的基本内涵。向以学习者成长为中心的学习范式转型,是国际教育发展的潮流,更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实践。学习范式作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旨在通过深刻反思与全面改进学习基础机制、学习环境设计、学习分析技术,演绎未来教育范式革新的必然趋势,培育学习者适应未来社会的心智模式与复合能力结构。以学习范式变革开拓未来教育新样态,需要秉持整体推进、多元协同的原则,以数智技术赋能、知识综合创新、人才全面发展为核心理念,创新破界开放的新质人才培养范式,打造综合智慧的未来学习生态范式,探索学习范式视角下的国家教育话语体系建设。
【关键词】学习范式 未来教育 高质量发展 教育变革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4.17.002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步入快车道,面向未来、启迪学生智慧的教育改革呼之欲出。一方面,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培育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要求教育系统在人才自主培养的能力与供给结构上扩优提质。另一方面,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新技术发展浪潮同频共振,将引发传统教育格局的重大变革,推动教学方式升级迭代。由教育部制定并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育人为本、融合创新、系统推进、引领发展”为基本原则,首先强调要“以信息化引领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新教育生态,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在教育信息化3.0的图景中,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个性化学习路径和高质量成长目标等新时代育人之道需要得到优先强调与突出表现,突破传统讲授范式、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范式在技术手段与思想理念等方面也更为成熟。教育正经历着一场从传统讲授范式到以学习者为中心范式的转变,这一进程得到了现代技术手段和前瞻性思想理念的双重支撑。推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学习范式革新为突破口构建新质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步伐,将是顺应数智技术革命性影响的关键选择,将大幅提高教育科学决策与现代化治理能力。
何谓未来教育:在变与不变之间提质升级
教育是一门永无止境的学问,具有不囿现在、面向未来的超越品格,新技术与新理念是持续推动教育进步的关键因素,理解技术驱动教育变革的内在涵义是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的突破口。科学之“眼”与技术之“手”催生面向未来教育的底层逻辑,即关键在于深入理解教育现象、遵循教育内在规律,最终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此乃教育恒久之道。把握教育未来“变”与“不变”的辩证法,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破解传统教育范式的核心问题,塑造未来人才培育新生态,推动教育向更优质、更均衡的方向发展,是教育的必由之路。
数智技术开启未来教育发展新维度。迈向数字文明新时代,技术、社会、教育三者的联系空前紧密,以信息通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等为代表的尖端数智技术带来了颠覆性影响,正深入教育场域并不断促进教育教学活动创新发展。利用技术推动教育体系变革甚至重塑,已成为世界各国面向未来、赢得未来的关键。在广义的技术赋能语境之下,技术驱动教育变革的本质并非简单的“工具导向”,即并非仅仅依赖工具,而是通过技术应用、科学思维与创新意识的全方位深层次赋能推动教育领域的变革,这将更新已有知识观,进而引领教育观念和教育主张的革新。[2]
技术重塑了知识信息的创造与传播逻辑,开启了教育发展的新思路、新维度和新目标,这一变革将引领学生、课程、教师、校园经历系统性的转型与升级。具体而言,从“互联网+”打破信息流动的时空局限、全数据模式超越人类对复杂社会系统的认识局限,到如今生成式人工智能不断拓展人类智慧与想象力的边界,技术以“连接一切、跨界融合”的特点触发了知识的开放涌现与交叉重组,引发了知识生产模式的一系列变革:从单一主体转向群智协同、从学科壁垒转向“知识对话”、从知识获得转向技能生成、从强调确定性知识到探索不确定性知识等。以此为基础,随着混合式学习、非正式学习、“STEM+教育”等现代化学习方式的提出与应用,学校传统的教与学关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学生、课程、教师、校园也将面临系统性的转型与升级。未来的教育将呈现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情境化的课程内容、合作性的教师角色和综合性的校园功能。学生将经历更加多元、灵活、自主、多样的学习体验;课程设计将更加强调情境性、探究性和综合性;教师将更侧重于与学生共同促进知识生成、实施基于数据的个性化精准教学;校园将成为汇集多元知识的智慧中心,终身学习、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功能将得到进一步凸显与强化。
技术与人文融合推动未来教育高质量发展。数智技术兴起为教育领域的创新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实践可能性,然而,教育的发展并非无根之木,其核心议题始终围绕着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与方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历来是国家教育领域中的根本议题。百年的现代化进程昭示,以人为本依然是教育的精神内核。“教育的本质就是通过传授知识、提高品德、启迪智慧,培养促进社会发展的人才,是提高每个人的生命力量、提升生命价值的重要途径”,[3]只有有利于满足人的学习与发展需求的教育才是人民满意的教育。[4]推动个体心智成长和提升生命质量是教育的永恒追求和最高使命,也是未来教育应然的人文向度。今日之技术已超越了单纯的教育教学辅助工具角色,深刻重塑了师生互动关系,推动着教学组织形态的持续演变,这些变革触及更为深层的教育伦理议题,要求我们必须更加审慎地关注教育的价值、目的及其深远意义,特别重视学生的认知过程、学习体验和教育成效等。
理想中的教育根本性变革应超越技术层面,实现教育制度、教育模式的深层次演进,然而,现实中的教学实践仍存在“旧瓶装新酒”的现象,新技术的使用没有彻底解决旧的教育模式中存在的问题。[5]随着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日益加速、行业间和企业间创新竞争日趋激烈以及劳动力市场对教育供给质量要求持续提升,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愈发凸显。具体表现为:教学内容上,教师主导的知识传授逻辑依旧占据主导地位,较少强调知识生成逻辑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教学模式上,教学供给的规模化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需求之间的不匹配问题仍然存在;教育理念上,教学实践与数智技术赋能下的教与学理念创新尚未实现统一转变,等等。[6]基于对教育现象、教育原理和规律的深刻理解,促进数智技术与教育本质的深度融合,同时利用虚拟与现实的双重优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一支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相匹配的新质人才队伍已迫在眉睫。
总体而论,数智技术重塑未来教育的本质在于构建一个科学与人文、技术与教育相互支持和增强的生态学习环境,进而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高质量且内容丰富的教育服务,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和发展潜力,确保立德树人与高层次人才终身成长的根本任务得以实现。习近平主席在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强调:“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7]如何应对高质量教育数智化转型之变,坚持教育人才培养之核心使命不变,[8]真正解决教与学实践中存在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获得面向未来的学习力,是教育应对社会变革与人才培养需求的应然使命。
学习范式变革: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学习科学作为21世纪认知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与问题来源,代表着数智时代的教育新理念,是撬动大规模个性化学习、知识创新探索等教育系统变革主题研究的支点。转型至以学习者成长为中心的学习范式,是教育领域贯彻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根本立场的具体实践,也是学习科学理念迭代的新焦点,既是传统教育模式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未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转型旨在通过深刻反思与全面改进学习基础机制、学习环境设计、学习分析技术,平衡数智时代教育之变与不变,帮助学习者发展适应未来社会的心智模式和复合能力结构。
以学习科学理念引领教育范式转型。随着认知科学、计算科学、教育学等跨学科理论的融合应用,未来信息化、智能化教学实践的不断革新,以及基于知识经济时代两者的有机整合,以学为本发展教育不再仅仅是一种教育观念,而是逐渐演变为引领教育时代转型的新科学基础——学习科学。学习科学以其学习观、教学观与方法论,架起了认知发展奥秘、学生学情规律与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之间的桥梁,为教育理念、环境设计、教学实践、评价工具提供了全新视角,具有推动传统教育范式转型的巨大潜力。
从学习的基础机制出发,技术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仅扩充着人类知识的总量,也提高了对学习者创新力、想象力、学习力的要求。未来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体系将超越工业社会生产生活所需的传统范畴,拓展到包括个人认知、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内的全面学习。知识不再是孤立和静态的,而是深深根植于特定的社会文化和情境之中的,需要在具体的情境和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知识的认知与理解。在这一理念引领下,课程设计不仅要与时俱进地融入新颖的知识内容,还要深化课程内容的整合,从而促进学习者在多元化的知识体系中洞悉事物的全貌。
学习科学理念的核心要义在于遵循教与学的规律,推动个体的持续成长。教育亘古不变的基本规律强调在个体成长与群体需求之间找到平衡,通过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以致用。[9]学习科学作为多学科理论成果的集大成者,汇聚了元认知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认知理论、学生发展理论等内容,它强调知识是在具体的社会情境中通过学习者与学习环境的互动建构生成的,认知或学习活动是一个与个体独特经验和教育文化环境等紧密相关的复杂过程。学习科学可以通过精心策划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鼓励学生在不断的思考和实践中促进自身知识的内化与升华。基于循证科学与实证主义的学情调查和多模态数据分析是探寻教育规律的重要途径。传统的学情测量与教学评价受限于数据采集技术和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其结论的生成往往基于路径依赖和研究者的主观判断,缺乏客观性和普适性。实证主义范式下的测量和评估则是学习科学领域重要的组成部分,以解决真实情境问题为目标、以实证研究与数据分析为方法论,推动全样本、复杂模型、因果分析、机器学习等教育多模态数据的累积和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创新,为全面描绘学习者学习过程与结果、教育智能化管理与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在此支持下,推广大规模学习情况调查研究和数据库建设成为可能,这有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观念、学习动机、环境感知、学习策略、学习方式、学习结果以及满意度等,这些数据真实反映了学生的成长状态及其成长要素之间的因果关联,是衡量学习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的关键。
以学习者成长为中心的学习范式的特点。教育理论的创新与技术的进展若不能与学习科学关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学以致用的内涵有效融合,则难以推动教育范式发生实质性的变革。在学习科学理念的推动下,朝向以学习者成长为中心的学习范式转型,是回归人才培养原点、面向未来发展教育的“炼金术”。这种范式通过强调知识的综合创新、技能本位学习的教育属性、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深度学习促进机制建设以及基于多模态数据的学情分析,有效推动了技术赋能教育发展,提升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水平,促进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高质量融合发展。
学习范式的构建源于对知识与学习深层次的重新认识。以学习者成长为中心的学习范式着眼于未来科技在多学科交汇点的发展,将致力于打破学科壁垒,构建一个跨学科、开放兼容的教育体系,以实现教育目标的多元性与丰富性。一方面,教育不再仅仅局限于单向传授知识,而是鼓励学生发展跨学科思维,勇于突破学科界限,积极探索知识交叉领域,自觉成为具备综合素养、创新精神和跨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学习范式以创新和创造为核心驱动力,着重强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自主的学习精神。这种教育模式不仅促进了学生的个人发展,也为社会创新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学习范式的核心在于确定“学”在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即通过教与学的互动,在整体性的学习环境中促进主动和深度学习。首先,深度学习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深层动机和对知识的深入建构。调动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与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满意度与学习收获等,[10]这些都是教学中必须优先解决的问题。其次,教育应适应现代的教育方式和知识社会实践,强调学以致用、知行并进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以技能成长为核心驱动力,引导知识学习的深度、广度和价值观塑造,促进个体核心素养与高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基于问题的学习(PBL)”、翻转课堂、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表明,学生的深度学习依赖于其亲身体验和实践参与,这种参与不仅促进了学生从外部世界到内在认知的双向理解,还推动了他们从浅层次到深层次、从分散到整合、从知识掌握到实践应用的渐进理解。最后,技术将学习空间从课堂环境拓展到泛在环境,为深度学习提供了重要的支持机制。在教育技术深度融合的时空中,知识的共享与参与者的高质量互动,共同构建了一个复杂的互动关系网络。在教育教学评价领域,传统的师生关系正在经历深刻变革,逐渐演化为“共同参与”的主体间关系,教学评价的目的从单一的甄别选拔转变为更加注重个性化与定制化的精准教学服务。
在教育领域向学习范式转型的进程中,以学习者成长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评估与改进模式是推动整体变革的关键。这种模式倡导学习本位、全面发展和卓越成长的评价价值导向,推动了教育系统在新时代的优化升级。传统教育范式往往过度聚焦于“输入”与“资源”的质量定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教育成果和学生学习表现的全面深入考量。在学习范式中,一方面,教育质量评价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与品德教育成效为基础,关注学习者学习的全过程、全方位和高质量,以及教育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在瞬息万变的社会转型进程中,标准化的人才培养正逐步向更加多元化和高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未来的学校需要积极调整教育策略,提供多类型、多层次的教育模式,以适应不同学生的成长需求。同时,构建追求卓越的人才培养与评价体系,以保障教育质量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学习范式赋能未来教与学的路径探索
学习范式的创新和赋能,预示着教育未来的优质化、高效性和个性化发展,这一过程不仅关注教育者和学习者在观念与能力层面的更新升级,而且强调实现“人人皆学、人人出彩”的教育体系要素与制度变革应用。[11]因此,促进未来教育发展的学习范式需要采取整体推进、全面赋能、多元协同策略,以技术人文融合、知识综合创新、人才全面发展为核心,引领校园文化、教学活动、评价体系、资源配置、支持系统等教育领域的全面变革。
创新跨界开放的人才培养范式。新技术对教育底层逻辑的冲击,导致知识的获取方式和供给方式发生了颠覆性变化,迫切要求学校重塑人才培养范式,将人才培养目标从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转向培养学生面向未来、引领未来发展的综合素养,建设以跨界开放为核心理念的新质人才培养范式。一方面,学科专业是开展有组织培养、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的支柱,要优化学校学科设置,充分利用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建立高水平学科交叉平台,组建交叉学科群和高质量的科研攻关团队,加强学科之间的协同创新,以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在数智时代,通识教育正从边缘走向中心,承担培育更宽广知识维度的人文素养的重任。要坚定“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目标,打破学科壁垒,设置灵活性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涵盖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与美学等领域,融合科学性与人文性、传统性与时代性、本土性与世界性。另一方面,要消除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人才培养边界与梗阻,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重视科教融通,以科研实践育人,从传统的单向知识传递模式转向构建一个涵盖知识、技术、文化和社会等多层面的多维互动系统,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核心力量和人才培养的“园丁”,通过加强顶层设计与实践培训,促进其专业化发展和数字技术素养的提升对优化创新未来教育模式至关重要。要充分激发教师的教育家精神,引导教师转变教学思维,深入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成效,持续反思教学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构建高质量、规范化、标准化的教师培训体系,激发数智时代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深层次的学习方式,组织开展涵盖教育技术基本原理、新型教学方法研究及应用等专门培训课程。在现有体制环境下,能否树立教学学术理念,健全教学学术评价与保障制度,复归学校的教学育人首要职能与中心地位是关键先决条件。[12]
打造综合智慧的未来学习生态范式。智慧学习生态化的演进不仅体现在技术应用的更新迭代上,更标志着以学习者成长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与实践的根本性转变。这一转变要求我们从综合智慧的角度,多维度深入探讨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与应用实践、学习模式创新、技能锻造、终身学习理念的倡导、创新型人才的培育、需求的精准对接、技能的全面评估、技术的合理治理、政策的科学制定和营造创新协作的泛在化学习环境。
具体而言,在宏观层面,建设面向未来的数字智能融合社会,贯彻以人为本、技术赋能、终身学习、随处可学的教育理念,充分挖掘利用学习资源,形成各具特色的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在中观层面,打造一个线上与线下交织、虚拟与实体并进的全方位、高效能的智慧教学环境,构建人机协同无障碍的自主学习生态,为学习者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满足其个性化学习需求。在微观层面,优化基于教育大数据与大模型驱动的智能个性化学习系统与弹性伸缩学习模式,强化学习者心智营造、未来学习素养导向的教育质量评估理念,引导学生形成高意识学习方式、人工智能思维、创新创想能力与实践智慧。
为促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必须缩小教育数字鸿沟,有效促进学习公平与效率。数字鸿沟已经成为各国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主要障碍,其存在加剧了技术全面渗透趋势之下的教育不平等现象,对个体的受教育权利和社会终身学习的愿景构成威胁。美国联邦教育部在其最新发布的2024年国家教育技术计划中,以“缩小数字访问、设计与使用鸿沟”为主题,倡导全面绘制学习者画像、学习环境画像等,以促进有效利用技术支持教学与学习,缩小教育数字鸿沟。[13]通用学习设计(UDL)在促进智慧教育中至关重要,它将创新研究、技术开发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有助于构建灵活开放的教育环境,消除不同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障碍。鉴于我国地域广阔、学校类型环境多样,各地区及学校的自身发展基础差异明显,我们必须积极推进国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战略,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共服务升级,最终致力于实现学习者人人成才的高质量教育公平。[14]
探索学习范式视角下的教育话语体系。话语体系是国家教育治理战略与价值的系统呈现,由时代教育与改革需要而形成与发展。教育向学习范式转型,不仅是应对未来挑战、提高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也是教育回归以学生为中心和人才培养本质的体现。关于学习范式的理念已成为全球教育发展的共识,在各国的教育政策文件中占据重要位置。在当前我国的教育话语体系中,教学经费、教学模式改革、教育质量和水平的监控评估等“教学范式”领域概念广为人知,但在思想、理论、制度层面上,学习范式话语的主流方向感仍需进一步明确和强化。当前,我国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建设实践重视的正是“教育过程由‘教’向‘学’的位移、学习者地位由被动向主动的提升、学习责任由他律向自律的转换、学习需求由外驱向内驱的回归,以及学习方式、学习资源、学习途径、学习内容等的开放、灵活与统整”。[15]尝试运用学习范式下的新话语体系,意味着从学习者中心视角出发,探讨如何推动更高质量的学习与个体的全面发展,以及学习收获、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学习体验、学习支持等关键要素在教学各环节中的创新与优化,进而完善教育生态系统。
推动学习范式的实践成果充分进入价值性语境,超越传统育人范畴,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应立足国际教学改革前沿、植根中国大地,充分回应教育改革问题之重点与难点。“国家大学生学情调查研究”(NCSS)将学生的整体性学习体验分解为以学习动机、学习观念特点等为主的学习前置要素,对学习环境的感知、学习方法等学习过程要素,以及学习收获、学习满意度等学习结果要素,发现当代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主要表现为强调德才兼备与知能为本的主体性学习规律,重视教学相长与同伴效应的互动性发展规律等,为有效理解和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16]只有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实现学习范式的理论本土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深入理解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的规律,充分展现学习科学理念引领未来教育、学习范式赋能未来教与学的现实力量,才能构建起一个更加坚实、有说服力的学习范式话语体系。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研究”的研究成果和同济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20ZDA070、22120240147)
注释
[1]《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2018年4月13日,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18-12/31/content_5443362.htm。
[2][6]史秋衡、张纯坤:《数智时代学校教学范式的革新:虚拟与现实的融合》,《高校教育管理》,2022年第3期。
[3]《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
[4][14]史秋衡:《以人民为中心促进教育公平》,《人民论坛》,2019年第6期。
[5]陈晓珊、戚万学:《“技术”何以重塑教育》,《教育研究》,2021年第10期。
[7]《习近平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2015年5月23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5/23/c_1115383959.htm。
[8]史秋衡、常静艳:《人工智能赋能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战略特征与制度建构》,《西安交通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3期。
[9]史秋衡、谢玲:《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的价值解读》,《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1年第3期。
[10]史秋衡:《国家大学生学情发展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21年。
[11]史秋衡、季玟希、谢玲:《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24年。
[12]刘海燕:《向“学习范式”转型:本科教育的整体性变革》,《高等教育研究》,2017年第1期。
[13]张海、姜蓉:《缩小教育数字鸿沟 实现全面教育数字化转型——美国〈2024年国家教育技术计划〉解读及启示》,《中国教育信息化》,2024年第5期。
[15]史秋衡、张妍:《中国终身学习话语体系的嬗变与重构》,《教育研究》,2021年第9期。
[16]史秋衡、孙昕妍:《当代大学生成长规律与育人路径》,《中国远程教育》,2022第11期。
责 编∕杨 柳 美 编∕周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