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承载着中国历史发展的精神价值。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要运用红色文化开展“五个融入”,引导学生党员弘扬红色文化主旋律,传播红色正能量,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我们要不断拓宽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渠道,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模式,增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实效,探索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新路径,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这也彰显了红色文化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鲜明底色。
一、当前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理想信念教育困境
社会思想意识日趋多元化,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现,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较大影响,容易导致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信仰迷茫。学生党支部应充分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加强与学校团委、学生会等组织的联系配合,整合多方教育资源,形成育人合力。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
(二)党员入党前后表现反差大
部分高校学生党员在入党前后表现出较大反差,入党动机不够端正。一些学生党员在入党前表现积极,参加党课学习认真,党性观念较强。但入党后,表现却大相径庭,出现学习积极性下降,党性观念淡薄等现象。他们把入党仅仅当成一种荣誉,认为入党后就可以不再努力,党员身份让他们骄傲自满、降低自我标准。同时,部分学生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缺乏履行党员义务、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自觉性,缺失奋斗精神和奉献意识。
(三)缺乏支部实践锻炼平台
在当前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中,学生党员缺乏足够时间和精力投入支部建设。难以积极参与支部组织各项活动,导致支部活动参与度不高,影响力有限。同时,高校学生党支部在开展实践活动方面受限于学校管理制度和资源条件,缺乏开展丰富多彩、形式新颖实践活动的平台和渠道。支部活动局限于传统政治学习、组织生活会等常规活动,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难以充分调动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此外,部分高校学生党支部工作侧重抓党建、促学风等校园内部事务,缺少在实践中接受锻炼、增强党性修养的机会。
二、红色文化内涵及其在高校学生支部建设中的作用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中创造积累的先进文化,是我们党百余年奋斗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红色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升思想政治素质、传承红色基因、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红色文化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和崇高品质,大学生能够深刻领会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境界,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事业,立志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其次,红色文化有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通过推动红色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能够让大学生深入了解我们党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光荣革命传统、优良作风,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
再次,红色文化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习革命先辈的崇高品德和革命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最后,红色文化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红色文化承载着革命先烈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英勇献身的家国情怀,可以更好地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文化自信。0nPdrMArHnG2TPyj09Qn/w==
(二)发挥高校学生党支部开展红色文化建设作用
首先,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革命精神与当前文化结合的新型文化模式,它见证了党的初心使命,彰显了党的性质宗旨,体现了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实践。
其次,红色文化中蕴含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和革命传统。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都是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中铸就的宝贵精神财富。高校学生党支部通过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党员学习、传承革命先辈的优良品格和崇高精神,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政治觉悟、历史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有助于他们勇挑时代重担,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贡献青春力量。
再次,开展红色文化建设,可以丰富高校学生党支部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提升党建工作质量。作为党支部开展“三会一课”的有益补充,红色文化相关的主题党课、实践教学、体验式学习等,以更加生动、鲜活的形式增强学生党员获得感,有助于改变过去党建工作“说教多、吸引力不强”等问题。例如,通过组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聆听英模事迹报告、重温入党誓词等活动,让学生党员在情境体验中接受红色文化洗礼,潜移默化中提升党性修养。
另外,高校学生党支部可以通过开展红色文化建设,实现党建与思政工作深度融合。将红色基因融入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有助于发挥高校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坚实保障。另外,培养一支讲政治、懂业务、善协调、敢担当的高素质大学生党员队伍,对提升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运用红色文化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一)充分发挥红色文化教育价值
高校可以挖掘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将其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创新活动形式,增强活动吸引力。例如,组织学生党员参观革命旧址、烈士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利用重大节日和纪念日,举办红色故事会、红色歌咏比赛等主题活动,引导学生重温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开展红色经典诵读、红色影视欣赏等活动,让学生接受红色文化熏陶。同时,可以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入校园环境建设,如在校园内设置红色文化主题雕塑、标语口号等,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学校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开设红色文化专栏,制作红色文化短视频、H5等融媒体产品,扩大红色文化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红色校园文化活动在设计上要体现思想性与趣味性、教育性与参与性的有机统一,既要让学生在参与中接受红色文化教育,又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情感体验和精神升华。活动组织上要发挥学生党支部的引领带动作用,充分调动学生骨干的积极性,发挥朋辈教育效应,把红色文化活动办成学生真正喜闻乐见的精神盛宴。
(二)培育一支红色宣讲党员队伍
高校学生党支部应着力培养一支优秀的红色宣讲党员队伍,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用红色文化引领青年学生的思想和行动。一要注重选拔政治素质过硬、理论功底扎实、宣讲能力突出的党员骨干担任宣讲员。可通过组织竞赛、考核等方式,择优选拔一批热爱宣讲、善于宣讲的优秀党员组建宣讲团队。二要加强对宣讲员的培训和指导。定期开展业务培训,邀请校内外专家授课,提升宣讲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宣讲技能。组织宣讲员到红色教育基地、革命遗址等地参观学习,切身感悟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三要创新宣讲方式方法。综合运用讲座报告、短视频、情景剧、音乐快板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宣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积极探索互联网+红色宣讲新模式,通过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开展线上宣讲,扩大宣讲覆盖面。四要搭建红色宣讲平台。利用重大节庆日、形势政策教育等时机,常态化开展红色宣讲进课堂、进宿舍、进班会等活动,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党员走进社区、中小学等地,讲述红色故事、革命先辈事迹,传承红色基因。五要强化宣讲实效。建立科学考核评价机制,定期对宣讲员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对宣讲效果进行评估,把红色宣讲工作与党支部建设、党员发展、党员教育管理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红色宣讲成为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有力抓手。通过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的红色宣讲党员队伍,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开展红色研学活动
用活当地丰富的红色资源,用好党史磅礴的生动教材,引导学生重温党的光辉历程,继承党的光荣传统,组织开展主题党史教育实践活动。例如,赴湖南省党史陈列馆、湘潭市湘乡东山书院、湖南雷锋纪念馆等红色景点,踏访伟人足迹,传承红色基因,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重温那一段段峥嵘岁月,回顾党一路走来的厚重足迹。参观结束后组织学生党员召开学习讨论会,交流心得体会,互相启发,达到共同提高的效果。学生党支部成员可以结合自身学习工作实际,畅谈通过红色之旅对革命传统的新认识,表达如何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通过将外在的参观体验内化为精神的感悟和行动的自觉,红色基因才能根植于心、融入血脉。
学生党支部还可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开设网上红色课堂,广泛开展革命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一方面,鼓励支部成员通过短视频平台,用音频、视频、H5等青年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记录红色旅游心得体会,为更多人提供身临其境的红色文化熏陶;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智慧党建平台,开展线上党史知识竞答、红色观影等丰富多彩的主题党日活动,切实增强红色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
(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高校学生党支部要充分利用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引导学生党员走进社区、农村、革命老区,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实践活动。例如,学生党支部可以组织学生党员利用暑假时间,赴革命老区开展红色文化宣讲活动,通过微党课、红色电影放映等方式,让当地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真切感受红色文化魅力。同时,学生党员要立足本专业所学知识,结合革命老区发展实际,开展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文化遗产保护等专题调研,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此外,高校学生党支部还可以深入挖掘本地红色资源,探寻本地革命历史,讲好红色故事。支部可以组织学生党员参与红色遗址修缮、革命旧址讲解等志愿服务,在实践中传承弘扬红色基因。通过这些鲜活生动的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党员在亲身参与中感悟红色文化内涵,切实提高思想认识,让红色基因深深植根于心中。
(作者系长沙学院助教)
责任编辑/陈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