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2024-10-16 00:00:00穆春霞
党史文苑 2024年9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不仅包括物质生活富裕,还包括精神生活富裕,二者是辩证统一的,要共同推动、共同提升,从而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目的。我们需要以文化人、以文培元、以文富民、以文育民、以文乐民,让每个人在精神世界中感受到发展的成果,凝聚最大社会共识、形成最强向心力,汇聚团结一心的磅礴力量,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独特意蕴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指在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基础上,人民获得、参与、享受与创造精神产品的机会是丰富和平等的。这种对共同富裕的追求,体现了对人权的尊重与保障,表明了人民都能在文化生活中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享受到平等的文化发展机会,从而实现国民精神世界的丰富多彩。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旨在构建和谐、文明、进步的社会。

体现为个体精神世界丰富和社会文明提高。精神世界更注重解决人们在思维、认知、观念等方面存在的误区,文化需求的贫乏,以及基本素养的不足等问题。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人们具有共同创造精神生活财富的能力,当个人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力量不断提升,将决定着人们拥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当每个人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价值取向保持一致,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将成为全体人民的精神追求。个人精神生活与社会文明水平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当城乡居民的文化需求得到有效满足,精神文化产品将更加多样,全体人民之间将更加团结友爱,社会道德秩序将良性运行,人们将拥有共同的精神家园,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水平。

体现为促进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建立在物质生活富足基础上,只有物质生活富足,人们才有精力、物力和财力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才能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有效而充分的条件,从而促进精神文明的高质量发展。同时,更高水平的精神文明建设,又可以为物质生活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人类文明的进步离不开人们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它们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同时,它们也为我们的物质生活提供了价值导向和智力支持。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辩证统一的,实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需要推动两者的同步发展和共同提升。

体现为高效满足人民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精神生活的丰富充沛,是有效满足高尚精神文化需求的体现。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的生活需要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物质要求,也需要满足人们对民主、公平、公正、安全、环境等多方面的需求,还要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全方位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今,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对健康、教育、文化、环境等方面的需求逐步增长。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商品和服务,从而满足人们对于高品质生活的追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更高级社会形态的生活方式,我们需要不断推进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更加优质平衡。

体现为国家的凝聚力和影响力的全面提升。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须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继承发扬伟大建党精神,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蕴藏的独特的思想要素和文化基因。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命运共同体、政治共同体、社会共同体、文化共同体,是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民群众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者,只有全体人民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互相支持、团结协作、共同发展,才能构建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体现为全体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建共创共享。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站稳人民立场。共建的力量来自于人民,要想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需要全体人民努力奋斗,依靠双手把“蛋糕”做大做好,从而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应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搭建数字化的参与平台,以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赋能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通过公共文化产品的更新迭代满足人民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把惠民生的工作办实、暖民心的工作办细、顺民意的工作办好,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们追求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是实现全体人民共享公共文化资源、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我们要不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缩小各类群体对重要问题认知的差异,加大不同区域的财政投入和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力度,推动公共文化产品、服务、成果的共享,推动精神文化更加平衡、更加包容地发展,使人民享有更加丰富、更加积极的精神生活。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突出特性

精神富裕并非指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一成不变、整整齐齐、千篇一律的生活方式。它的目的是通过充实多样的文化资源,构建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让人们能够享受多样化的精神体验,拥有宁静平和的精神环境,并怀抱着崇高的精神目标。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成为党和人民的迫切期望,是因为它具备无形性、全部性、动态性、差异性和渐进性等主要特性。

无形性。精神生活传播的精神价值,与物质生活最大的区别在于其不具备某种事物的具体形式,是看不见摸不到的。虽然它一般依赖于文化媒介来传递价值观念,但它并不仅仅是传播的文化作品本身,而是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媒体形式传递给大众。如果大众不用心去感受,就无法真正体会文化作品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涵。为了实现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我们需要将抽象的概念与虚拟媒体深度结合,因为精神生活是无形的,只有结合传播才能实现。

全部性。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全部性特征,既包括主体的全部性,也包括客体的全部性,还包括发展的全部性。主体的全部性,即在范围上包含了全体社会成员,在内涵上包含了多种需求的人,从时间上包含了数代人,从目标上包含了具体的人。客体的全部性,即包含了精神生活各领域,包含了整个民族所呈现的共同价值追求和精神状态。发展的全部性,即我们要大力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推动精神文化生活的全面进步,还要注重精神领域的重塑,提高文化发展的品质,从而促进人的全面成长。

动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蕴也在逐渐转化,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各自特殊的目标和规则。在社会生产力尚未充分发展的时期,我们的关注点主要是解决人们精神生活的极度贫困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则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价值观念、文明之风、行为准则,推动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打造向上向善充满正能量的精神面貌;要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发展公共文化事业,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有力支撑。人们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逐步展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只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才能实现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

差异性。因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差异、时间和地域的差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地区的资源分布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个人之间的精神文化基础和文化需求也存在差异,因此无法简单地使用统一的标准和模式。必须充分考虑各地的文化差异和个体差异。比如东中西部地区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各自具有独特的发展特点,并不能一刀切、同一标准、同一方式推进,需要根据各自的发展阶段性特征进行有效探索。同时精神生活包含了精神生产、思想传播和精神享受等多个方面,因此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在物质贫乏的阶段,精神贫乏的主要缘由通常是教育和文化知识的不足;在物质条件相对富裕的情况下,人们开始更加注重科学发展水平和道德品质的提高,这成为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

渐进性。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一个逐渐发展、螺旋上升的过程。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上,共同富裕并不表示每个人的精神生活都能够同时达到富足的状态。在精神生活深度层面上,共同富裕与同等富裕不同,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求我们逐渐超越和发展自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个体品质和行为方式。坚持系统观念,我们需要根据当前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统筹考虑当前和长远的发展,兼顾需求和可能性,以实现人民精神的普遍充实、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提升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可全面赋能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为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夯实文化氛围。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共同富裕的各个方面,使其内化于人们的精神记忆、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在高质量发展中,应夯实共同富裕的思想道德基础,着力打造文明和谐高地、文化创新高地、文艺精品高地、精神力量高地、思想理论高地,培育文化新标识,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应加强“四史”教育,丰富教育内容和形式方法,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深入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厚植文明风尚、共同富裕的文化氛围。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为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凝聚强大精神力量。在物质丰盈的现代社会,人们对文艺的精神享受和愉悦需求愈发强烈。文艺积极向善、追求美好、不断向上的特质,不仅丰富了人民的精神世界,更为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灵感。我国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融入各类艺术创作中。这一过程,不仅仅是满足物质层面的“有无”和“多少”,更需要重视文化产品的质量与美感,即“好坏”和“美丑”。这意味着,供应内容丰富、寓意深远且深入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文化产品和高品质文旅产品,不仅要使其成为群众生活的日常,更要让群众将其蕴含文化价值入脑入心,切实感受到共同富裕的实际效果和真实触感。政策宣讲、价值观念的传达和成就展示,都应采用群众易于接受和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深厚情感。还应重视乡村本土文化资源的发掘与利用,推动民间文化和优秀戏曲曲艺的传承与发展。这不仅能够推出一系列具有乡土特色、积极向上、贴近农民生活的文艺作品,还能够提升农村居民的文化品位,展现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这样的文化发展策略,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世界,也为乡村振兴和社会和谐进步贡献了力量。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重要文化权益保障。保障和提升人民的文化权益,对于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实现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至关重要。为此,应加强公益性文化项目的建设,创新文化惠民工程,大力推动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使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现全面覆盖,推进文化数字化进程。同时,激发文化消费潜力,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活力和发展动力,亦是重要举措。此外,加速城乡公共服务的一体化进程,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将乡村文化建设纳入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升乡村文化建设的品质,对于缩小城乡文化差异、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构建一个政府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支柱、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体系,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仅需强化资金、人才和技术保障,更要完善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机制,以确保文化服务的高效和广泛覆盖。通过这些措施,可深化文化领域的改革,推动文化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文化力量。

提高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为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高品质文化产品。通过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够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全面赋能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此,可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元宇宙等新一代数字信息技术赋能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数字化最显著的特征是推动产业的融合发展,应依托“新基建”,构建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将文化数据作为新生产要素进行创意开发和利用,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采集与数字化处理,推动传统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打造文化产业新的商业应用数字化场景,通过“上云”构建云展览等全新数字化应用场景。还应持续深化文化产业领域融合创新,重点推进“创意”在产业融合过程中的文化加持,突破传统产业发展思维,以创意为核心要素,运用艺术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大融合思维,推动“文化+”工业、农业、旅游等产业的双向融合,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多样化高品质的文化产品。

在共同富裕中实现精神富有,在中国式现代化先行中实现文化先行,在共造经济之“富”的同时共谋文化之“裕”,以文润富、以文促富、以文化富。我们要朝着共同富裕目标砥砺奋进,让星散在广阔中华大地上、绵延于岁月长河中的人文璀璨,成为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让“精神富有”成为共同富裕的最亮底色,成为检验共同富裕程度、衡量人民幸福指数的重要标尺。

【参考文献】

[1]金观平.消费复苏具备诸多有利条件[N].经济日报,2023-01-29.

[2]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09-23.

[3]黄意武.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意蕴和内涵特征[J].岭南学刊,2022-11-24.

[4]刘畅.新时代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践逻辑[N].光明日报,2021-08-06.

(作者系中共射阳县委党校高级讲师)

责任编辑/曾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