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强调,“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方志敏是“马克思主义笃诚的信仰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在方志敏等人的领导下,进行革命斗争和实践创造,运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动员以农民为主体的被剥削阶级起来革命,变革生产关系,发展商品经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被毛泽东高度评 价为“方志敏式”的根据地,并获得“模范苏维埃省”的称号,使马克思主义在赣东北闪耀着真理的光芒。
一、方志敏以劳动创造财富思想启发劳动人民的社会主体意识
马克思一生有两个伟大发现,一是唯物史观,二是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没有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也就不会有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产生是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无偿占有工人劳动的结果,揭示了隐藏在经济关系背后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工人与资本家的阶级对立,由此,马克思号召无产阶级一定要联合起来推翻私有制,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为社会主义从空想转变为科学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
方志敏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分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广大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与阶级关系,他指出,“中国地主是实行三重剥削的:出租土地,坐享地租;放债生利,实行高利贷的剥削;开店铺赚钱,实行商业的剥削。工农劳苦群众,就在这三重剥削中,辗转挣扎,而永无翻身之日”。方志敏建立农民革命团,向穷苦农民宣传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动员被压迫人民起来闹革命,改变被剥削的命运。他说,“我是一个黑暗的憎恶者,我是一个光明的渴求者。因为我所处的经济环境,和我对于新的思潮的接受,故对于社会的吸血鬼们——不劳而食的豪绅地主资产阶级,深怀不满;而对于贫苦工农群众,则予以深刻的阶级同情”。方志敏用通俗的语言、浅显的例子向工农说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基本原理,指出“凡人类衣食住行乐的各项东西,都是在工人的铁锤和农民的锄头跟镰刀之下创造出来的。目前花花绿绿,美丽可爱的世界,绝不是那虚无缥缈的上帝创造的(那是基督教徒骗人的胡说),而是我们拿着铁锤、拿着镰刀,结实健壮的工人农民,用自己的血汗劳动创造的”。批驳了地主养活农民,上帝创造世界的谬论,肯定工农阶级在社会发展中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为此,方志敏还深入群众,启发群众。大革命时期,担任国民党江西省农民部部长的方志敏,多次在农民代表大会和农民群众大会上与农民交流,他说:“我们农民越做越穷,越做越苦,从前,总以为是八字坏,命根苦,现在晓得原因在哪里了——我们没有土地呀,我们租耕地主老财的土地要亏本呀,这就是我们一天一天穷苦下来的最主要的原因!”他以阶级分析法,批判了私有制及私有制条件下统治者贪婪残暴本质,他指出,工人、农民的可怜不是自身造成的,也不是命中注定,而是他们的劳动结果被他人夺去了,究其原因,是他们政治上自己的事不能自己做主,经济上深受地主的重租、高利贷者的重利、国民党多如牛毛的苛捐杂税、贪官污吏、土豪劣绅、衙门里的差役敲诈勒索。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工农阶级在方志敏领导下,逐渐觉悟起来,他们要求过较好的生活,要求不饿不冻,要求不吃树皮、草根、观音土;要求不出卖儿子老婆;要求不吊颈投水,总之,他们要求生存,要求不轻易死掉。在思想与实践上划清了劳动与剥削,劳动者与剥削阶级的界限。
二、方志敏以劳动异化现象激发劳动人民起来反抗剥夺者
劳动人民的觉醒与反抗是中国近代发展的一个闪光点,如何引导被剥削阶级觉醒后起来进行革命?在旧中国,农民只知道“锄头不拿起,世人皆饿死;拿起了锄头来,饿死了自己”,却不知道为什么勤俭农民的汗总是为他人而白流?方志敏拿起了马克思主义劳动异化理论作为武器,阐明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劳动创造财富,但劳动却发生了异化,统治阶级不断将从工人、农民那里掠夺积累起来的财富变成无限的权力与压迫的工具,建立军队、监狱等,以暴力手段,加紧对劳动阶级的剥削与镇压,维护与巩固反动统治,解决阶级不可调和的矛盾。
方志敏列举了旧中国劳动异化现象,指出,“我们造起了高楼大厦,自己却与猪狗一起住在污秽的矮屋里;我们织就了绸缎呢绒,自己却衣不蔽体,受寒受冷;我们做出了美味粮食,自己却抱住肚子受饿;我们造了汽车,却给太太小姐们兜风;我们造出了飞机,却只给老爷们东飞西飞的交通便利;尤其是我们造出了枪,自己却给人枪毙;我们造出了炸弹,自己却给人炸个血肉横飞。我们创造了财富,财富被他们掠夺去了,自己却成了一无所有的穷光蛋,我们创造了幸福,幸福被他们享受去了,自己反成了被幸福遗忘的人们”。基于此,方志敏为工农群众打抱不平,进一步揭露了国民党统治下,贫富悬殊和统治阶级的残暴。他还说“创造者变成了奴隶,寄生虫反做了主人,别的都可忍耐,此事我们是万不能忍耐下去的”,扬弃劳动异化必须俯下身子到群众中,在矿山窑洞、乡间僻壤,组织共产党员“利用工人目前难于忍受的生活痛苦,发动工人群众日常经济斗争,与反帝反国民党的政治斗争!”从根本上革除罪恶的私有制与雇佣劳动制度,剥夺剥夺者,以达到“我种出来的东西,应该归我所有”“将数千年来压在我们头上的大石头推翻,将乐居在石头上的土豪劣绅、贪官污吏、军阀、大地主、买办阶级、帝国主义一齐跌死”,改变被压迫被剥削的悲惨命运,最终“通过革命使自己成为统治阶级,并以统治阶级的资格用暴力消灭旧的生产关系”,建立可以与苏联相媲美的社会主义国家。
1928年12月,在赣东北的弋阳与横峰,方志敏利用年关农村阶级矛盾最尖锐时刻,领导广大农民、矿工暴动,铲除贪官污吏,实行平债分田,建立代表工农利益的劳农政府。在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发展各个历史时期,方志敏尝试以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解决旧中国社会不平等,财富两极分化问题,他领导制定《临时土地分配法》《信江特区苏维埃土地临时使用法》《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土地税法》《信江工农兵代表会议(苏维埃)政府政纲》《工会临时组织条例》等法律与施政纲领,发动群众进行土地革命,实行“耕者有其田”“谁种谁收”,使劳有所得,工人农民翻身当家作主,工农革命促进扩红、扩苏、工农苏维埃政权巩固,根据地也由弋横到信江、由信江到赣东北、由赣东北到闽浙赣波浪式向前发展,成为土地革命时期全国六大苏区之一,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变成了强大的物质力量。
三、方志敏结合商品二要素与劳动二重性发展商品经济和赤色贸易
劳动创造价值,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角度看,劳动是一个历史范畴,价值是一个商品经济范畴,科学的劳动价值观是以商品理论为基础的,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一大优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经济社会发展最基本的元素——商品入手,不仅剖析了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中,剥削阶级因占有土地和生产资料,采取雇佣劳动制度,以地租、利润、高利贷等方式实现对他人劳动的剥削,获取利润,揭示了劳资关系。而且马克思通过商品内在矛盾的运动,分析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作用于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中凝聚人类劳动的价值和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等方面需要的使用价值。方志敏结合这一原理,在以自然经济为主的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中,千方百计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整合各种资源,发展商品经济,开展赤色贸易,解放生产力,满足人民与军队需要。
方志敏是早期中国共产党内与毛泽东、彭湃齐名的杰出农民领袖,经历大革命洗礼,深知中国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中国革命与俄国革命不一样,必须深入国民党统治的薄弱地区,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与发展道路。但是,如何在落后的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取得经济、政治、军事优势,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方志敏不仅运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激发农民起来进行革命,相信广大工农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有足够的力量破坏旧世界,打烂旧社会污秽、腐朽、血腥的反动统治基础,变革生产关系。在根据地经济建设中,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理论,对以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为主的农村,发展商品经济,实行对外贸易,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行了积极探索。
针对根据地初建时军民生产、生活、战争物资的严重不足,方志敏领导的苏区采取了一个被群众称之为“神仙想出来的办法”,就是鼓励根据地生产的同时,实行对外贸易,利用苏区、白区与游击区商品(产品)独特的使用价值互补性与各产品凝聚抽象劳动价值的统一性,以货换货,互通有无、调剂余缺,一方面,凝聚力量发展生产,让苏区人民生产更多更好的商品(或产品),其中主要是农副产品和部分手工业品,最大限度地满足根据地人民生产生活需要,保证红军供给,剩余的新产品向灰白区输出,且大多以高于苏区的价格卖出,农民获得更多利益;另一方面,想尽一切办法解决国民党对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带来的食盐、药品、五金等产品奇缺困难,以农副产品购回苏区急需的食盐、布匹、药品、军用品。1931年5月,中共赣东北特委扩大会通过《关于苏维埃工作决议》,明确规定苏维埃政府不能实行对外贸易的垄断,遵循价值规律,允许商业自由,同时,严禁商人投机与提高物价。之后,许多赤白区边界群众集市贸易恢复、一些中小商人开门复业。为了拓展市场,促进赤白贸易,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修建道路桥梁、船渡,为赤白物资交流创造交通条件,并设立了船舶检查局;二是在赣东北苏区各县、区设立了18个对外贸易处,对外监督输入苏区紧缺的必需品,输出苏区剩余的新产品,开拓赤色贸易线,让苏区的粮、油、棉、纸、竹、木等农副产品和白区食盐、药材、布匹、五金、军需品等具有不同使用属性,根据商品的价值与市场供求关系在苏区、白区和游击区进行调节。当时比较好的赤色贸易线路主要有德兴到开化,玉山到常山,婺源到屯溪等,18个对外贸易处每处每年可获利高于3000—4000元,据1933年统计,18个对外贸易处,进口为124266元,出口为198655元,出超为74389元;三是地方各级苏维埃政府根据市场需求,帮助农民克服生产与生活困难,发展生产,创造更多财富。如,闽浙赣第一届省苏执委会发布的第三号令,依据棉花市场不能满足军队与群众纺织发展的需要,指导农民种棉花、麻及火麻,对多种棉花完全免收土地税,这样将苏区有限的资源转化成经济发展优势;四是为了商品交换,政府以计划调节辅助市场调节,发行货币,发挥经济杠杆作用。1930年10月,方志敏主持筹建了赣东北特区贫民银行(1931年9月,改建为赣东北省苏维埃银行,后又更名为闽浙赣省苏维埃银行),发行苏区纸币红票,通过发放低利率贷款,帮助工业发展和农业生产。仅1933年省苏维埃银行“借了大洋一万余元给群众,购买耕牛,置办工具或做小生意,解除他们经济的困难,借了大洋一万余元给消费合作社,帮助消费合作社的营业发展,使群众买到便宜货物,免受奸商盘剥。代(货)了大洋二万五千余元给苏维埃工厂与商店,发展苏区的经济”;五是实行低税率或免税制,规定日常生活用品的税率只有3%至5%,稻谷等粮食基本不纳税;六是为了便于苏区与白区商人交换,对白区商人来苏区做贸易实行优惠政策。省苏维埃银行还印制了与红票相等的50元、100元兑换券,商人可以根据需要,用兑换券进行交易,结算有剩余,又可以到苏区银行兑换所兑换银圆带回白区,这样白区商人的利益也受到了保护,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不攻自破,苏区的商业市场也因此越来越活跃。当时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省会横峰葛源因其地理位置优越,越过山头,与上饶、德兴、弋阳交界,有利于与外县经商贸易,葛源盆地物产丰富,盛产米谷、杂粮、生猪、葛根、猕猴桃、茶油、竹木等,因此成为苏区商品集散地,商业贸易非常繁华。
方志敏运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在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生产力落后,物资极端缺乏的条件下,以市场为中介对资源进行配置,组织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激发了人民群众劳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了根据地商品生产的比较优势,实现苏区、灰白区的商品流通,解决了广大农民没盐吃、没药用、没衣穿问题,根据地活跃跃的创造“与国民党区域中的经济总崩溃,毫无一点办法的状况,比较起来,真可以使他们汗颜!”方志敏对计划与市场调节机制的社会主义经济组织形式与经济运行方式的有益探索,是我党历史上早期探索商品经济管理体制与经济运行模式的杰出代表。这一经验也为今天构建高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5-5(002).
[3]方志敏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基金项目】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一般项目“方志敏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探索研究”(编号21SKJD26);上饶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方志敏经济思想研究与当代启示”(编号SRSK202305)。
(作者胡水华系上饶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兰芳系上饶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陈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