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武汉市江岸区,以中山大道和胜利街为中心,分布着众多以东北地名命名的道路:山海关路、沈阳路、旅顺路、大连路、长春街等。记者从湖北省档案馆的馆藏资料中发现,在抗战时期的武汉,曾经有一条“九一八街”。在那段抗击日寇的烽火岁月里,这些留在武汉的“东北记忆”,提醒着今天的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1937年8月,在卢沟桥事变发生一个月后,居住在汉口日租界的日本侨民近两千人全部撤回国。1938年8月13日,中国宣布正式收回日租界。
1938年8月,为激励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汉口市政府对原日租界内的道路进行了更名。如,为纪念一·二八事变,将中街(今胜利街陈怀民路至郝梦龄路段、长春街郝梦龄路至刘家麒路段)改名为一二八街;为纪念七七事变,将西小路改名为七七街;为纪念八一三淞沪会战,将大和街(今胜利街郝梦龄路至刘家麒路段)改名为八一三街;为纪念九一八事变,将平和街(今中山大道陈怀民路至刘家麒路段)改名为九一八街;为纪念在抗战中牺牲的烈士,将南小路改名为郝梦龄路,将燮昌小路改名为陈怀民路,将中小路改名为刘家祺路(现名刘家麒路),将新小路改名为阎海文路等。
在这几条英烈路中,刘家麒路因城市建设的变迁,位置比原来有了平移。而它纪念的刘家麒,也是几位英烈中唯一的武汉人。
1937年9月,刘家麒作为国民革命军第9军第54师少将师长,率部北上抗日,同年10月到达山西忻口前线,参加太原会战。同年10月16日,刘家麒在前线督战时中弹,英勇殉国。后其遗体被运回武汉,安葬于武昌伏虎山。
刘家麒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被标注为“刘家祺路”。这是因为当时报刊报道刘家麒时,将其名字大多写为“刘家祺”,汉口市政府也因此将原日租界的一条道路命名为“刘家祺路”。在湖北省档案馆收藏的汉口市政府文件中,路名也写作“刘家祺路”。
2007年,刘家祺路在城市建设中消失,武汉市在原路附近将另一条路重新命名为“刘家祺路”,新的刘家祺路西起京汉大道,东至中山大道。2019年,武汉市政协委员丁钢提交建议,建议将“刘家祺路”更名为“刘家麒路”。因此,“刘家祺路”正式更名为今天的“刘家麒路”。
(摘自《楚天都市报》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