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数字技术不断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小学音乐教学对陶笛的关注日益增加,利用多元的数字化手段开展小学陶笛教学,对于提高小学音乐教学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这也成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森林狂想曲》为例,旨在探讨小学陶笛数字化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学研究的持续深化,学习兴趣成为影响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森林狂想曲》是基于自然音响创作的音乐,共收集了森林中的鸟类、蛙类、蝉类、溪流等100多种自然声音,音乐欢快跳跃、优美热烈。陶笛作为一种具备独特音色和表现力的乐器,能够出色地演绎出《森林狂想曲》传递的自然氛围,还能使学生在演奏中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具有独特的音乐魅力和教学价值,深受师生喜爱。
对于《森林狂想曲》这一独具特色的乐曲,在数字化教学情境中,教师可根据曲目特点,有意识地创设教学情境,联结学生生活,将音乐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音乐,真正理解其内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提高陶笛教学质量。本课上,教师利用Web VR技术创建了一个给予学生沉浸式感知的虚拟教学情境,包含森林、花草、动物、小溪等元素,旨在让学生通过多重感官参与,全方位感受音乐,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虚拟全景教学情境创设完成后,教师可采取两种教学方式。第一,有条件的话,让学生佩戴虚拟现实头戴式显示器,进行交互式体验。其呈现的全景森林画面,能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大自然的场景,通过聆听声音,借助视觉、触觉等全方位感受乐曲氛围,创设乐曲多层次的空间感、距离感。第二,裸眼模式。它不受硬件条件束缚,使得学生与设备的交互方式更自然。教师可以在电脑端直接拖曳森林场景,或在智能手机上使用触摸移动或旋转倾斜手机的方式改变场景视角。这样的场景构建,更能呈现出广阔的视野和真实的视觉效果,通过增强图像的表现力和沉浸感,加深学生对乐曲的认知。
二、利用制谱软件让学生自主探索谱例制作,产生探索欲望
在陶笛学习中,掌握识谱技能是至关重要的。学生拥有优秀的识谱技能,可以加深对音乐基础知识的认知和理解,为后续的陶笛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识谱教学是陶笛教学的基本要素,教师开展识谱教学活动,可使学生了解音乐的本质、结构,培养他们独立表达音乐的能力。然而,许多学生认为通过讲授方式学习某个音符代表“La”、某个符号表示渐弱枯燥难懂,削弱了音乐课堂本该拥有的生动性和活泼性,忽视了学生的自主体验学习,也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束缚其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
《森林狂想曲》陶笛演奏教学的第一步便是识谱训练。为让识谱教学更为生动有趣,教师利用数字技术为学生提供了自主体验的学习空间,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课堂上,教师在触控黑板和教学课件联动的基础上,运用制谱软件让学生预先自主制作谱例,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让他们对谱例有较深入的了解,自主探索谱例的奥秘。该软件有12孔陶笛谱的选项,学生输入简谱音高,即可同步完成陶笛谱例(如图1)。谱例制作完成后,学生还可随时在软件中操作乐曲从任意小节播放,多次感受谱例,加深对乐曲的理解和认知。教师也可改变软件中乐曲的旋律音色、节拍节奏等,让学生直观感受音乐节拍节奏、演奏乐器、符号等要素改变对于音乐的影响。最后,学生输入简谱,还可得到陶笛的演奏指位(如图2)。这为学生提供了极大的探索空间,使他们在软件操作过程中不自觉地学习识谱知识,产生探索和创造的欲望。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是孤立地学习,而是在与同伴、教师的互动中自主调控学习过程,成为学习共同体成员,表达学习见解。学生通过认真倾听同伴和教师的建议并将其内化,自然会拓展认知广度[1]。
三、依托音乐软件灵活授课,支持学生自主学习音准
陶笛演奏主要是依靠手指按孔影响音高、气息运用辅助音准,手指错位或气息运用不到位,都会使陶笛演奏效果大打折扣。单纯依靠教师逐个纠正学生的方法,难免出现无法照顾所有学生的情况。同时,反复纠正学生技巧,可能会导致学生情绪低落,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效率较低。
音准是《森林狂想曲》陶笛教学的重点内容。该曲目指法较为复杂,针对陶笛曲《森林狂想曲》的音准训练,教师可以利用唱吧、全民K歌等软件评估学生的音准和节奏表现,检验学生的音准、节奏是否正确,并指出其演奏中存在错误的音和节奏型(如图3)。依托这类音乐软件,学生在吹奏陶笛时,能够实时了解自己的吹奏状况,并得到相应的指导。软件中的评分系统能帮助学生多次自主反复练习,以达到最佳状态。它不仅确保学生都能得到关注,还能减轻教师的指导压力,帮助教师更快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唱吧、全民K歌等软件应用广泛且灵活,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这些软件辅助教学,也可为学生布置课后任务,让学生将演奏视频上传至软件,这样教师能够线上对学生的演奏提出指导意见。学生根据软件评价和教师指导改进演奏方法,继续上传改进后的演奏音频,如此循环,不断推动学生自主学习。
四、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开展游戏化教学,内化学生音乐学习驱动力
近年来,许多教育工作者开始研究如何将游戏融入教学活动,并逐步认识到游戏教育的重要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游戏型教学课件日益增多。它能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利用教学软件创设生动教学情境,化抽象为形象,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设计游戏化的教学活动(如图4),如在游戏竞赛中,设置G调陶笛指法选择情境帮助学生巩固指法记忆,设计知识配对问题记忆乐曲基本信息,等等。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设计游戏化的教学活动,让乐曲教学并非教师、学生全程吹奏陶笛,而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知识内化,可以有效提高陶笛演奏教学质量。这能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以及良好的课堂氛围,不仅符合学生生长和发展特点,也让抽象的知识更加直观,贴合学生生活,满足学生心理需求。
五、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实现学习即时反馈
陶笛教学远不限于知识技能教学,对学生来说,音乐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人类脑科学证明,学习音乐具有益智功能。未来想要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除了数字与字母教学外,还需要音乐教学[2]。在小学开展陶笛教学,更多的是让学生在学习陶笛演奏的过程中,培养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形成良好的认知体系。
在数字化教学中,合理运用反馈统计技术,教师能够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如图5)。《森林狂想曲》陶笛教学大致分为演奏教学和乐理知识谱例教学。针对学生演奏情况,教师可以运用唱吧、全民K歌等软件快速上传学习音频,在软件内对学生的学习演奏情况进行快速评判;针对学生乐理基础知识、谱例等方面的学习,教师可以运用“音基100”软件,通过各种形式将复杂、枯燥的音乐知识具体化,形成图形、动画等直观表象。
它还设计了与学习内容相对应的音乐知识题,包括乐理、识谱、听辨、看图识乐器等,以游戏竞赛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教师可借助“音基100”收集学生的练习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判断学生学习效果,并向学生提供符合其学习情况的练习题(如图6)。该软件还能为教师呈现学生音乐知识学习的动态发展规律,深入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并为他们提供个性化学习内容。
利用线上平台与软件构建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新桥梁也尤为重要。如学生在全民K歌中上传了演奏音频后,教师可通过私信或评论指导学生演奏,并与学生沟通。课程结束后,教师也可通过“问卷星”小程序布置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堂上,教师可利用录音输入设备记录学生欣赏音乐时随口说出的对音乐作品的感受,等等。通过线上线下双向沟通的方式,学生觉得自己被关注了,教师也可轻松掌握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他们对于陶笛演奏情感的想法,并通过情感记录、私信反馈等方式,快速判断和指导学生学习,对于思维略有偏差的学生,及时发现并进行正确引导。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音乐科技的运用也极大地改变了陶笛展演方式,带给学生源源不断的新动能。如运用MIDI控制技术,师生能够将陶笛与其他乐器或电子设备连接起来,实现实时的音乐合成和交互,联动演奏,创造丰富多样的音乐效果;使用音频采样技术,能够将陶笛声音转化为数字音频文件,对其处理后用于音乐制作、混音,或创设虚拟陶笛以供演奏;利用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技术,能够为陶笛演奏者提供沉浸式的演奏环境,使他们在虚拟世界中与其他音乐家或观众互动;开发自适应陶笛调音系统,有利于增强陶笛演奏者的演奏稳定性,轻松驾驭陶笛演奏;使用触摸感应技术,结合LED灯光效果,能够基于演奏者的动作手位自动设计合适的舞台效果;等等。《森林狂想曲》十分适合用各式打击乐器伴奏,教师可以利用库乐队等软件让学生使用串铃、蛙鸣鼓等打击乐器音效伴奏,还可以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在虚拟世界中演奏展示。
将数字技术运用于小学陶笛教学中,不仅为教师提供了一种新的授课方式,还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促进小学陶笛课程教学高质量发展。
注:本文系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数智融合视角下基础音乐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研究”(编号:CX20240980)、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智慧赋能学校美育路径探究”(项目编号:Y2023074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雷浩.为学而教:学习中心教学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7.
[2] 罗双燕.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新课程,2022(3): 214-215.
(作者系衡阳师范学院学生)
责任编辑:孙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