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球经济预期向好,航运市场迎来上升周期,其中干散货运输正在迎来四季度的季节性旺季。全球干散货贸易中,铁矿石、煤炭、粮食是货运量最大的三种。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海运贸易量预计增长1.61%,其中干散货贸易量将同比增长4.3%。国内方面,由于国内沿海老旧船在国家“设备更新”政策引导下逐步出清同时运力减少,供需形势有望得到改善,干散货市场整体将进入复苏阶段,内贸运价有望提升。
国航远洋(833171)主要经营国际远洋、国内沿海与长江中下游干散货运输业务,是我国大型干散货航运企业之一,2022年成为北交所“航运第一股”。2019年至2022年,公司经营船队规模连续4年国内排名行业第四,经营的国际航运船队规模连续4年国内排名行业前十。公司不断研发智能航运、绿色低碳节能船舶技术,优质运力陆续投产,全年营收端有望持续稳定增长。
国航远洋主要从事国际远洋、国内沿海和长江中下游航线的干散货运输业务,是国内干散货运输的大型航运企业之一,形成了以航运业务为主,以船舶管理、商品贸易等相关业务为辅的业务布局。
从营收结构来看,国航远洋2022年全年运输劳务占据营业总收入98%,2023则占到97%。航运业务的毛利润贡献在2022年为97.75%,2023为94.13%,毛利率则分别为24.13%、11.02%。主要客户方面,2021-2023年前五名客户占国航远洋营收50%以上,国家能源投资集团始终为国航远洋的重要客户之一。
分地区情况来看,公司2022全年境内收入占比为51%,境外收入占比49%;2023境内收入占比42%,境外收入占比58%,境外收入占比进一步提升。内贸市场以国家能源集团的电煤运输为主,主导北煤南运,承担电煤保供的任务;外贸市场以粮食(大豆、玉米等)、煤炭、铁矿石为主,航线主要为南美、北美、欧洲、东亚等国际贸易航线。2023前三季度,外贸市场70%运输货种为粮食。
与此同时,公司境外业务2022年、2023年毛利率分别为37.93%、16.53%,相较境内10.73%、3.48%的毛利率更高,因此2022年及2023年境外业务的毛利贡献率分别达到77%、87%。
由于航运行业具有较强的周期性,运价也有一定波动,近几年受到行业周期波动影响,国航远洋的营业收入以及归母净利均波动较大。随着运价提升,以及整个航运板块景气度上行,进入2024年后,公司业绩表现较好。
根据公司近期发布的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预测公告,2024年前三季度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8100万元至9100万元,较去年同期的776.29万元同比大幅增长943%至1072%。其中,第三季度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1353万元至2353万元,去年同期归母净利润约-875万元,同比大幅扭亏为盈。
银河证券分析认为,前三季度公司业绩的大幅提升主要系BDI(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的大幅上涨所带来的租金提升,以及内部压缩营运成本和管理费用。参考国航远洋的定价方式,BDI指数以及中国沿海煤炭运价指数对公司航运业务收入具有较大影响。长期来看,BDI指数在2023年达到较低水平,而近一年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024年年初至9月23日,BDI均值为1841.90点,同比大幅上涨59.47%,其中波罗的海·巴拿马型船指数(BPI)四线2024年年初至9月23日平均期租金为13,948.58美元/天,较去年同期上涨34.54%。BPI四线平均期租金于公司的外贸运价挂钩性较强,租金的上涨将给外贸运价带来较好的提升和预期,带动公司利润大幅提升。
因BDI指数大涨给外贸运价带来较好的提升和预期,公司将大量运力投入到运价更具优势的外贸航线,并对已有运力升级改造,将一些在国内缺乏竞争力但在海外更有优势的船型转移到外贸航线,其中内贸船“国电7”成功升级改造为内外贸兼营船舶,并于8月中旬正式投入外贸航次。
另一方面,公司自2022年12月上市后,已启动“12+4”艘新造船计划,截至到2024年9月24日,已有三艘新建船舶投入营运,到今年年底,预计另有三艘新造船投入营运。公司新建船舶经济指标和节能水平较高,对公司毛利率提升的促进作用较大。随着绿色低碳节能船舶的建设投产,优质运力不断提升,全年业绩有望稳步增长。
在国家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支持下,我国清洁船舶燃料特别是绿色甲醇燃料发展受到市场重视,并在供应链建设、规范标准以及需求规模方面取得突破。根据全球甲醇行业协会同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2021年发布的《可再生甲醇:创新展望》报告,2050年全球甲醇市场将达到5亿吨,绿色和蓝色甲醇预计成为主流供应,甲醇燃料已经成为航运业脱碳的重要选择。“3060”双碳目标、国际海事组织(IMO)环保新规和欧盟碳关税(CBAM)的扩展,一定程度上增加航运行业的壁垒,使得新增运力难度变大,国际航线船舶运力将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国航远洋拥有创新型“甲醇双燃料”船舶,将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更具优势。随着行业景气度稳步上行,公司的内外贸业务有望进一步发展,预计盈利能力仍有广阔的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