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为祖国城市保护与更新事业守正创新

2024-10-15 00:00杨胜军王灿
祖国 2024年18期

张杰: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特聘院长。首届中国建造匠心年度人物。兼任住建部科技委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历史城镇与村落委员会主席等。

科研探索的缘起

青年求学时期,张杰在天津大学建筑系受到了中国古代建筑历史与现代建筑学的系统教育,受彭一刚、聂兰生等多位大师指导,奠定了科学求实的治学态度,也埋下了对中国传统建筑、建筑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探索的种子。而后,他获首批“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资助公派出国留学,在英国约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最初,他居住在郊外新校区一处预制式学生公寓里,虽然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非常新潮,但当时生活在里面却鲜有与别人交流的机会和场所。之后,他搬到位于老城校区附近的由老房子改造成的学生宿舍,才增加了与来自不同文化的各国学生的交流,出门便可接触感受生机勃勃的城市生活。这样的生活经历促使张杰开始思考:一个人文的城市应该是什么样的?现代建筑出了什么问题?是什么赋予了历史城市与建筑的亲和力?这也为后来他从事遗产保护利用和城市更新领域奠定了基础。

当时英国约克大学的建筑保护课程是欧洲范围内规模最大、师资力量最为雄厚的。张杰阅读了很多相关的书籍,对近百年来现代城市和建筑进行了批判性思考,他提出了城市建设来源于生活、要与生活紧密相连的理念,将研究视野从单纯的建筑保护,拓展到整个街区乃至城市的活力复兴的途径。

坚守终生的事业

张杰1991年回国后,恰逢旧城大规模改造,欧陆风、大广场、大草坪盛行,但这与中国传统城市的文化传统相悖。他意识到我国的城市保护工作不能简单照搬西方城市保护理论,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路径,成为张杰在城市保护与更新领域开展工作始终坚持的理念。30余年来,他始终坚持在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的一线岗位,带领团队主持完成了众多历史城市及历史街区、工业厂区的保护与更新工作,足迹遍布全国,对探索适合我国历史文化特质与现实国情的城市保护体系,以及“城市-片区-建筑”多层次保护更新的途径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0年,世纪之交,正值我国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新区快速扩张。广州作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着手开展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工作,谋求更大的城市空间拓展。这座有着两千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面临着如何协同保护与发展的新课题。2004年,张杰教授团队与广东省规划设计院合作,开始了长达11年的探索。首次在7000多平方公里的市域范围内,对文化遗产和自然特色景观进行全面调研和梳理,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全域历史文化保护的体系,并将其纳入城市总体战略规划,成为第一个指导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全国第一个在行政区全域内开展的保护规划。编制过程吸纳了广泛的公众参与,为广州名城保护建设管理提供了可靠依据,完善了我国名城保护制度。

“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现代史”。福州三坊七巷历史街区文化遗产丰富,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对三坊七巷的保护做出了重要指示。2006年,张杰教授团队开始投入到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环境整治的规划设计工作中。这一项目挽救了40公顷500余院落,使之免于大拆大建,并在我国首次提出和落实了“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保护”的理念。保护工作深入挖掘提炼了街区的历史文化价值,保护并延续了三坊七巷丰富、多元、连续的历史风貌,使彩画、彩绘、灰塑等众多地方建造工艺得以传承,弘扬了中国工匠精神。保护与更新项目完成后,三坊七巷成为我国首个“城市开放社区博物馆”、首批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福州城市的金名片,给当地带来巨大的社会、文化与经济效益。

瓷器是中国的代名词,世界瓷都景德镇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2012年,张杰教授团队开始投入景德镇陶瓷产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城市更新工作。他认为,景德镇不仅要保护传统的古代瓷业遗产,而且要重视新中国成立后的现代陶瓷业遗产,因为它们不仅是我国陶瓷产业发展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景德镇陶瓷产业千年传承不可或缺的一环。当时景德镇老旧瓷厂产业停滞、建筑空置破败;“剥皮开发”的模式使城市原有的生产、生活结构和人居环境受到巨大冲击,城市缺乏发展动力。张杰教授坚守城市“为人民而建设”的初衷,提出以保护利用老旧工厂带动城市复兴的思路。他和团队与地方政府、实施主体及社区合作,通过系列城市规划与建筑工程设计,探索出了一条以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推动城市更新、转型发展的新模式。景德镇陶溪川陶瓷文化创意街区作为示范区,改造完成后吸引了数万名国内外陶瓷艺术产业人群前来生产、消费、生活;相关的文旅产业带动了大量本地居民就业。“千年瓷都成为世界‘瓷场’”,使景德镇的陶瓷产业在当代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力量。

在长期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张杰教授及团队为城市保护与更新领域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创新成果,包括学术专著、国内外期刊论文、技术标准、发明专利、软件平台等,使理论与实践经验在全国得以应用推广。

师门的言传身教

张杰教授长期活跃于城市保护与更新领域国际学术前沿,负责清华-MIT联合设计课程二十余年,为国内相关课程教学引入了创新内容与模式。他还出任联合国教科文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席主持人、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历史城镇村科委会亚太主席,为人才培养与学科合作交流搭建国际化平台,在城市保护与更新领域的世界舞台上发出了强有力的中国声音。

张杰教授平易近人,面容中透出一股书卷气,始终秉持严谨认真的学术态度,作为师者,他从来都是毫无保留地将所学、所知传授给学生。在言传身教中将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学有所用、为国奉献的精神传递给学子。鼓励学生去发掘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以一种包容的态度对待学生们的研究内容与结果;但对于科研本身,他却始终强调学术尊严不容撼动的地位。他表示学术没有捷径、切莫功利,“只有笨功夫的积累,才能有所发现。”目前,他已培养毕业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近百人,两次获评清华大学“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