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又称“过文”“过脉”,是使文章内容连贯、结构严谨的一种手段。恰当地进行过渡,可使文章各部分浑然一体,结构条理清晰。那么,我们该如何巧妙地进行过渡呢?
一、巧用词语过渡
行文中使用过渡词是确保文章具有连贯性和逻辑性的重要方式之一。过渡词有助于读者理解文章内容、思想、段落之间的关系,使文章更加流畅自然。常见的过渡词一般有两种:
1.表明时间顺序或描述空间变化的词语。如“首先”“随后”“不久后”“同时”“前面”等。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这句话中的“向东”“走过”等词便清楚地描述了“我”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移动路径。
2.关联副词。如“因此”“所以”“因而”“尽管”“虽然”“不过”“另一方面”等。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里的“但”用于转折,强调了尽管只有一些野草,但此时的百草园于作者而言依然充满了无限的乐趣。
二、巧用句子过渡
行文时,除了使用过渡词外,句子之间的过渡也同样重要,它能构建起段落间的逻辑联系。过渡句通常是某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常见的过渡句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1.概括上文并引出下文。在叙述新内容前,先简要回顾或总结上文内容,然后过渡到新的内容上。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这句话既是对上文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生活的回顾和告别,又预示着即将开始的在三味书屋的学习,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运用疑问句。即通过提出的问题作为过渡,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并自然地引出下文。如林清玄的《心有欢喜过生活》中:“我们总是在忙碌与焦虑中忘了初心,忘了为何而出发,那么,幸福真的只是一种传说吗?”这一疑问句触及了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面临的幸福感缺失的问题,引发了对如何找回生活中的欢喜与幸福的讨论。
三、巧用段落过渡
过渡段是承上启下的自然段,通常在文章的中间位置,上半段承上,总结前一段的内容;下半段启下,引出后一段的内容。精心设计过渡段,可使文章各个部分紧密相连,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增强了文章的连贯性与可读性。如鲁迅的《故乡》中:“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的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该段既承接了前文关于闰土的故事,又引出了后文作者对成长的深刻思考。
四、巧用小标题过渡
使用小标题进行过渡是一种组织文章结构、划分内容板块、增强文章逻辑性的有效方式。以下是关于如何有效使用小标题进行过渡的建议:
1.围绕文章的中心思想明确小标题。要确保每个小标题都能围绕文章的中心展开,反映该部分内容的主旨大意。如以“你追梦的样子很美”为题写作时,一同学便采用了“初遇·燃梦”“再识·逐梦”“深交·圆梦”这三个小标题连缀成文,每个部分都紧密围绕所述中心展开,层次分明,使读者一眼就能把握该段落的核心信息。
2.使用并列或递进式结构行文。根据内容的逻辑关系,拟制小标题可采用并列或递进结构。其中,并列结构适用于介绍相互独立但同等重要的几个方面,递进结构则可以采用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行文。
掌握好文章过渡的写作方法,如同掌握了文章的节奏和韵律,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轻松地跟上作者的思路,沉浸在文章所营造的氛围和情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