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到来,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发现了各种各样的花,经常闻一闻、看一看,很是喜欢。一天早晨,孩子们走进教室,发现风信子也开花了,开心地围过来闻花香。随着时间的推移,风信子的花瓣慢慢枯萎发黄,香味也渐渐消散。孩子们看着凋零的花朵,发出了阵阵惋惜:“哎呀,这个花枯了,香味好像也少了。”“原来香香的教室现在都没那么香了。”“要是能把这个香香的味道留下来就好了。”
“要善于发现孩子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教育时机。”小班幼儿正处于感知觉迅速发展的阶段,花朵的香味是幼儿能够寻找、发现,并接触到的一种嗅觉感受,这种感知应该是直观、有趣且能激发他们好奇心的。
于是,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及时捕捉他们对于“想要保留花香”的探究兴趣,启发问题思考。
“我们怎样才能长久地保存鲜花的香味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孩子们进行了大胆猜测和讨论,并得出了如下结论:可以把花瓣摘下来藏在袋子里;把花瓣装到罐子里,用盖子盖起来;把花里面的花蜜放在水里就有香味了;把花放到水里,再加点营养液,就可以保留久一点;把花放在水里或者埋到土里……
孩子们的想象天马行空,充满趣味。教师接着提出:“那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花+水”就是香水吗?
孩子们收集来了各种各样的工具和材料,进行分组实验。通过连续观察,孩子们发现花瓣变得枯萎、发黄发黑了,香味也逐渐变没、变臭了。
教师查找资料发现,新鲜花朵做成鲜花香水可以长久保留花香。孩子们讨论,认为将花和水搅拌就能做出香水。可实验结果,“花+水”却变成了一碗没有味道的“花瓣汤”。
孩子们继续讨论,进而生成新的对比实验:碎花瓣与完整花瓣的香味有区别吗?实验操作后,大家发现碾过的花瓣更香且能冒出汁水来,还有不同的味道。但静置一段时间后,花瓣水依旧变黑变臭。孩子们与妈妈们的香水对比,发现真正的香水干净透明,于是得出新结论:制作鲜花香水后要把花瓣捞出来,否则水会变臭。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观察和分析,认识到花瓣碾碎会更香的实验结果;通过对比,认识到自己制作的香水与真正香水的差距。
制作香香的水
在知晓制作香水的基本步骤后,孩子们再次进行了分组实验。完成后,他们发现香水不香,而且还有一股刺鼻的酒精味。这是怎么回事呢?有的猜测是花瓣放少了,有的认为酒精倒多了,还有的提出延长浸泡花瓣的时间或散掉酒精味等办法。在教师鼓励下,孩子们又进行了多次对比实验来观察验证。因大家选用的过滤工具不同,有的是用漏斗过滤,有的直接拿滴管吸,有的用勺子和筷子把碎花瓣捞出来,还有的用捞鱼网兜来捞,这导致香水里面的杂质多少不一。
教师提供了相应的过滤材料和探究机会:一是邀请幼儿示范用捞鱼网兜过滤花瓣,拓展幼儿对过滤工具种类多样性的认知;二是呈现不同洞洞大小的网兜,让幼儿对比发现洞洞小过滤效果好;三是提出问题并在科探区投放多种过滤材料,过滤网、纱布、干湿巾、捞鱼网等,激发幼儿的自主探究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猜测—实验—验证”模式下,孩子们反复操作,制香的技能也不断提高。孩子们发现,同种花瓣浸泡时间越长,香水味道越浓郁且酒精味少;玫瑰花香水味道浓,满天星、小菊花等香水味道淡。进一步探究,孩子们发现玫瑰花本身就香,满天星和小菊花闻起来就没什么味道。
教师鼓励幼儿收集多种鲜花,对比观察其味道,孩子们发现香花才能制作出好闻的香水。后期,孩子们收集香香的茉莉、百合等鲜花制作香水。同时,教师也在班级各游戏区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来拓展幼儿对香香花的认知,如科探区的解剖百合花、自然角的花卉种植、美工区的绣球花拓印、阅读区的花卉主题绘本欣赏等。孩子们制作出香水很高兴,教师鼓励他们绘制步骤图编成一本操作手册,让其他班小朋友也能学会制香。分组制作步骤图对孩子们来说,是一次归纳总结、思考回顾的过程,也进一步提高了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表征能力。
从香水到花露水
天气渐热,有小朋友脸上被蚊子叮了个大包,这引发了大家对花露水的讨论。在教师引导下,孩子们了解到可以用薄荷、金银花、艾草等材料制作出花露水。
孩子们被这些中草药的香味吸引住了,经过实验,一瓶瓶花露水制作成功了。
一天早晨,臻臻带来一包桂皮,大家发现这个像树皮一样的东西,闻起来有一股特别的香味。教师趁机提问身边香香的东西,孩子们列举出香喷喷的米饭、妈妈涂的面霜、洗澡用的香皂……随着“香香实验室”出产的香水越来越多,孩子们提议当礼物送给其他班孩子,或者带回家送给爸爸妈妈,还可以送给每天晨检的保健医生。于是,他们用美工区的材料将香水装扮后送出去。
从制作香水的历程中,教师提供各种传统香包图片引导幼儿了解香包,并结合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引导幼儿制作香包,将香味与传统文化相结合;通过分享制作好的香水,幼儿的社会和艺术属性得到了发展和提升。
编辑"东篱"62335841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