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浮躁》中前景化语言的英译研究

2024-10-14 00:00陈梦晓
雨露风 2024年8期

贾平凹,中国当代文坛的杰出代表,陕籍作家领军人物,本土文学外译研究领域的重要人物。1991年,他的首部长篇小说《浮躁》问世,随后由美国汉学家葛浩文(Goldblatt Howard)译为英文。自此以后,该英译本的翻译策略一直是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在《浮躁》这部小说中,贾平凹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前景化语言,生动描绘了家乡陕西的乡村文化,成为其乡土文学特色的重要标志。文章借鉴利奇提出的八种语言偏离定义,重点从方言偏离、词汇偏离和历史时期偏离这三种突出的前景化特征出发,深入剖析译者葛浩文在翻译前景化语言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期望通过本研究,能够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为前景化在文学翻译研究中的影响提供更多的实证支持,更好地助力中国文学“走出去”。

一、理论背景

(一) 前景化概念

在文体学的广阔领域中,“前景化”这一概念占据着基本概念架构中的核心地位,其深具启发性的思想根源可追溯至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俄罗斯形式主义的代表人物穆卡罗夫斯基(Mukarovsky)将“前景化”的概念运用到文学语言研究中,穆卡罗夫斯基认为前景化是对“标准常规的系统违反”[1]。英国文体学家利奇(Leech)在其《英语诗歌的语言学指南》一书中从形式、应用和语义层面总结了语言偏离的文体特征,提出“前景化就是一种对艺术的有目的的偏离”[2]。同时并总结了八种不同形式的偏离:词汇偏离、语音偏离、语法偏离、书写偏离、语义偏离、语域偏离、方言偏离和历史时期偏离[3]。之后,利奇(Leech)与肖特(Short)两位学者提出了“质量型前景化”与“数量型前景化”的明确分类,这一贡献标志着前景化理论研究迈向了更为系统化与精细化的阶段。

(二) 前景化与文学翻译

前景化自其理论框架构建以来,便成了语言学、文学批评及文体学分析领域中的核心概念之一,被广泛应用于文本深度解析与理论探讨之中。21世纪初,特别是2001年,著名翻译学者叶子南先生在翻译实践中率先引入了前景化理论,此举不仅标志着国内翻译研究在理论创新上的一次重要突破,更引领了前景化翻译研究在国内学术界的蓬勃发展,掀起了研究的热潮。

然而,前景化语言的翻译过程却对译者提出了极高的专业要求。译者需具备扎实的语言学基础、深厚的文学修养以及敏锐的跨文化洞察力,方能准确捕捉原文中前景化语言的精髓,并在译文中实现等效或近似等效的再现。这一过程中,译者不仅要克服语言转换的障碍,还需考虑文化差异对翻译效果的影响,确保译文既能忠实于原文的意图与风格,又能符合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与审美期待。

二、LrXcYFBCS9U74LlTMva3S4rc3e1MeDC868jWlJIq3/k=《浮躁》葛译本前景化语言英译研究

利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首创性地提出前景化是一种有目的的偏离的观点,并将偏离划分为:词汇偏离、语音偏离、语法偏离、书写偏离、语义偏离、语域偏离、方言偏离和历史时期偏离。在小说《浮躁》中,作者贾平凹运用了大量的前景化语言来描述当时陕西农村的社会状态和人性之间的微妙感情,塑造出了各式各样具有时代特点的人物形象,其中运用最多的就是方言偏离、词汇偏离、历史时期偏离。

(一) 方言偏离

方言偏离主要是指“使用了不同于标准语的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的某些词汇”[4]。在文学创作的语境下,方言的融入作为一项巧妙的语言艺术手法,其效用不仅限于对人物性格的细腻刻画,更在于地域文化特色的强化凸显,以及作者个性化文体风格的深刻体现。《浮躁》中的方言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陕西方言中的特有词汇;二是陕西方言的谚语、俗语;三是陕西方言中的詈骂语。

1.特有词汇

在《浮躁》中,陕西方言特有词汇是地域文化的独特标识,贾平凹通过其特有的语义内涵与表达方式,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赋予了鲜明的地域色彩与身份特征,使读者能够在字里行间感受到浓厚的地方风情与文化底蕴。

例1:

【源语】“画匠大哥,金狗贤侄,我家掌柜的事多亏了你们!现在外边都知道她死了,能不能保住日后的暗线,也就只有你们和我家了!”

【目的语】“Worthy painter”, she said, “worthy nephew Golden Dog, my husband owns his life to you. Everyone thinks he’s dead, and now it’s up you and us to make sure things turns out all right.”

田中正的妻子作为地道的陕西女性,在对话中以“我家掌柜”这一称谓指代其丈夫。此称谓在陕西方言中独具特色,通常作为妻子在公开场合对丈夫的尊称使用。其字面直译虽可关联至“老板”或“房东”等概念,但在该语境下特指家庭内部的权威角色,隐含着传统社会结构中女性家庭地位相对较低的文化印记,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陕西农村妇女形象,同时深刻揭示了当时中国农村妇女所处的家庭与社会地位的双重局限。葛浩文在翻译过程中,采取了意译的翻译策略,将“我家掌柜”转化为“my husband”,这一去前景化的处理削弱了原文方言偏离对人物塑造的特定效果,有效提升了译文的流畅度与可读性,减少了西方读者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理解障碍,确保了故事情节的顺畅传达。

2.谚语

谚语来源于特定历史人文背景下人们的日常生活,陕西方言中的谚语构成了另一类重要的方言运用形式,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智慧与人生哲理,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语言表现力与文化深度,还促进了情节发展的自然流畅与人物对话的真实生动。

例2:

【源语】到此时,韩文举才后悔莫及,怨雷大空“口上没毛,办事不牢”,为了预防不测也便让小水辞退乡政府炊事工作,父女俩日日在渡口惶恐不安。

【目的语】But Han Wenju began to regret his indiscretion and complained to Lei Dakong, “You can’t get anything done if you don’t hold your tongue.” Anticipating the worst, he had Water Girl quit her job, and the two of them spent one uneasy day after another at the ferry landing.

“口上没毛,办事不牢”是一句典型的陕西农村俗话,指的是那些心智不成熟、没有社会经验的年轻人,做起事情来容易失误。韩文举是地地道道的乡下人,所以他很擅长用陕西方言谚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这里,贾平凹用谚语塑造韩文举的人物形象,一方面让更多读者了解陕西谚语文化,另一方面给文学作品增添了不少趣味。译者葛浩文深谙中国文化,通过意译在目的语中保留谚语的意义,更准确地向译文读者传达其真实含义,有效帮助外国读者了解中国的地域文化,保证英文读者的良好阅读体验。

3.詈骂语

陕西方言中的詈骂语作为一类较为特殊的语言现象,在《浮躁》等作品中亦有所体现。这些粗犷直白的表达方式,在特定情境下能够深刻揭示人物的情感波动与性格冲突,为作品增添了强烈的情感色彩与戏剧张力。同时,通过对詈骂语的巧妙运用,也展现了对人物心理与情感状态的精准把握与深刻洞察。

例3:

【源语】一位妇女骑了自行车使劲给他打铃,最后终撞在他的身上,尖声骂他:“眼瞎了?珠子叫鸡啖了?”他只是不语,直到那妇女骂够了,又骑车经过他身边时,再是一口唾沫吐在他身上,还骂:“叫鸡啖了?!”

【目的语】“Are you blind?” she screeched. “Did a chicken peck out your eyes?” He didn’t utter a word but waited until she’d had her say and had climbed back onto her bicycle. As she passed, she spit on him and got in a final,“Did a chicken peck out your eyes?”

金狗不小心撞坏了女人,女人责骂他“眼瞎了”。她的真正意思是责怪金狗走路不小心,没有仔细观察周围的情况。此处,葛浩文采用了直译的方法,保留了贾平凹的前景化的语言效果和文体风格。“Did a chicken peck out your eyes?”表达了女人对金狗的讽刺。此处的翻译实现了奈达所提出的“功能对等”,就是为了“在目的语中产生与源语最切近的自然对等”[5],从而能够在目的语中再现与源语最为贴近的语言功能。因此,我们不但要努力把源语以最贴切、自然的语言翻译为“目的语”,而且要努力把 “源语”的语言形式、风格特点体现在译语中。[6]葛浩文的译文不仅保留了原文的讽刺意味,还通过直译的方式让目的语读者能够感受到中国方言中特有的纯朴和直接的表达方式,这对于增进跨文化理解和交流是非常有益的。

(二)词汇偏离

词汇偏离是指作者在文学作品中使用非常规的创新词汇或者赋予普通的词汇以新的含义,从而产生语言的偏离现象。贾平凹在《浮躁》中善于创造新词,而且善于赋予日常生活中的高频词以全新的含义,向读者呈现小说中独特的人物形象。

例4:

【源语】田一申偏就又说道:“是难找呀!找童男身子的小伙是不可能了,要找只能是个‘二锅头’。小水,‘二锅头’有‘二锅头’的好处,他会体贴人,你也可以当掌柜的!”

【目的语】But Tian wouldn’t be denied. “They’re hard to find! No chance of finding someone unspoiled. Your best bet is to look for a guy going around for the second time. Someone like that has his good points, Water Girl. He’ll know how to take care of you, and you can be the boss!”

“二锅头”是中国白酒的一个品牌,但是此句中的“二锅头”与“童身男子”的意思相反,指不是处男的男子。此处,词汇偏离既能体现陕西地方语言的艺术,又能刻画田一申无所顾忌的性格特征。针对这里的偏离现象,葛浩文采用了释义的策略,去除了原文中的前景语言。如果将“二锅头”翻译成“Erguotou”,由于对源语文化中的日常品牌认知有限,读者可能会对文本内容产生困惑,妨碍读者理解,葛浩文的翻译策略可以促进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接受。

(三) 历史时期偏离

利奇认为历史时期偏离指的是作者“不将语言局限于其自身所在的特定时代”[7],意味着作者使用了一种不属于他那个时代的短语或句子,但这些单词、短语或句子的意义往往可以恰当地突出当下的文本内容并塑造人物角色。

例5:

【源语】爹骂道:“……你别以为你工作了,不愁找不下媳妇,为难英英!你要做了陈世美,千人骂万人唾的!你听我说,快去商店买些东西,到田家去,今早我瞧见英英也从镇上回家了呢!”

【目的语】“…Don’t think that just because you’ve got a job, you don’t have to go through the forms for getting a wife or that you can humiliate Yingying any time you feel like it. If you want to act like Chen Shimei in the play, who abandoned his wife for another woman, the people will scorn you and spit in your face! Now you listen to me. Go to the coop and buy her something, then get yourself over to the Tians. I saw her walking home from town this morning.”

原文中的“陈世美”出自京剧《陈世美案》,被用来形容功成名就后弃旧图新的人。贾平凹对“陈世美”的使用,是脱离文本中历史时期的,但是借用历史人物的形象能够增强小说的文学性。“陈世美”是典型的文化负载词,如果目的语读者不了解“陈世美”在中国历史上的相关背景知识,会对这个人物形象的出现感到困惑。“葛浩文经常根据译文读者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审美情趣等来调整译文”。[8]为了让读者的阅读过程更加顺利,葛浩文采用了注释的策略来解释“陈世美”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从而使读者能够对这个人物形象有基础的认识。让读者快速意识到“陈世美”这个词的含义的同时,避免读者因语言差异而造成误解或者信息遗漏。

三、结语

文学作品中的前景化语言能够突出小说的背景主题,刻画人物角色并且展现作品的文体风格。本文通过对葛浩文在《浮躁》译本中前景化语言的方言偏离、词汇偏离以及历史时期偏离的翻译策略进行研究分析,发现葛浩文在极力追求译本的可读性以及西方读者的接受效果的同时,也尽可能还原源文本的文体风格,采取意译、释义或者注释等多种翻译策略扫除目的语文化中的阻碍,为目的语读者实现“减负”,从而能够提高译本的接受度和影响力。其次,在处理一些不影响目的语读者阅读的方言偏离问题时,葛浩文会尽可能地采取直译的翻译方法保留前景化,从而凸显中国陕西地域文化特色和方言特质,以保留源文本的文体风格。本文对于葛浩文《浮躁》译本中前景化语言的翻译研究只是冰山一角,希望为进一步推进贾平凹文学作品的英译以及其他中国文学作品中前景化语言的英译提供简略的参考。

作者简介:陈梦晓(1993—),女,汉族,河南郑州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文学翻译。

注释:

〔1〕Mukarovsky, J. Standard Language and Poetic Language [M].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1964.

〔2〕Leech,G.N.Linguistics and Literary Style [M].New York: Holt, Rindhart and Winston, 1970.

〔3〕Leech, G.N. 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 [M].London: Longman, 1969.

〔4〕许力生.文体风格的现代透视[M].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5〕Nida, E. A. & Taber, C. 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 E. J. Brill, 1969.

〔6〕汪敏飞.广告仿拟语的前景化特征及翻译研究[J].中国科技翻译,2015,28(4): 27-30.

〔7〕Leech,G.N.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 [M].New York: Longman Inc., 1991.

〔8〕孟祥春.葛浩文论译者:基于葛浩文讲座与访谈的批评性阐释[J].中国翻译, 2014,35(3): 7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