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光蔓延之处

2024-10-14 00:00:00MataMeteor
飞碟探索 2024年3期

英仙座流星雨,一如既往地以其丰富的流星数量和明亮的光芒吸引着众人的目光。然而,2024年8月12日夜晚的流星雨因一个非凡的背景而更加引人注目——太阳活动进入其11年周期的高峰期。强烈的太阳风暴不仅给地球带来了激烈的地磁扰动,还引发了一场前所未见的极光盛宴。

不常见的粉色极光

极光,本是地球高纬度地区的常客,通常在寒冷的北方夜空中绽放。然而,当强烈的太阳风以极高的速度冲击地球磁场时,它们的影响力会不局限于北极圈,甚至蔓延到了南方的辽阔大地。四川黄龙景区的天文爱好者在拍摄流星雨时,竟意外地将粉色极光留在了取景框内,这是长江流域对粉色极光影像的首次记录。

极光的产生始于太阳风,也就是由太阳释放的高速带电粒子流。当太阳风到达地球时,会与地球磁层发生相互作用。地球的磁场如同一个保护罩,通常能够偏转大部分太阳风粒子,保护地球免受其侵害。然而,一部分太阳风粒子会通过地球磁场的“开放”部分进入地球磁层。

当这些带电粒子(主要是电子和质子)进入地球磁层时,它们会沿着磁场线加速并向地球两极运动。粒子在运动过程中会进入地球大气层的上层,与大气中的原子和分子发生碰撞,导致它们被电离或激发。激发态的原子和分子在回到基态时,会释放出光子,形成我们在夜空中看到的极光。

不同高度的大气层中的不同类型的粒子,会产生不同颜色的极光。例如,当电子与大气中的氧原子碰撞时,氧原子会发出绿色或红色的光;氮分子从激发态回到基态时,会发出蓝色、紫色或红色的光。这些不同颜色的极光常常交织在一起,形成绚丽多彩的光幕。

周期性“发火”的太阳

太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大约每11年是一个太阳活动周期。这个周期主要由太阳的磁场变化驱动,并通过太阳表面黑子数量的多少来表示。

太阳活动周期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太阳磁场的翻转。大约每11年,太阳的南、北磁极会互换位置。这个过程会对整个太阳系产生深远影响,因为太阳风与日球层(即受太阳风影响的空间区域)交互,影响着从太阳内部到冥王星之外的广袤区域。

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周期的一个重要指标,它们是太阳表面上较暗且较冷的区域,因磁场的扰动而产生。随着太阳周期的变化,太阳黑子的数量会从最低点逐渐增加,达到峰值后再逐渐减少。这一循环与太阳活动的强度直接相关,黑子数量的增加通常预示着太阳活动的增强。

太阳周期的变化不仅影响太阳自身的活动,还对地球和整个太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当太阳处于活动的高峰期时,地球上可能会经历一系列与太阳风和日冕物质抛射相关的现象。这些太阳活动可能引发强烈的地磁风暴,干扰地球的电力网、通信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

对于在太空工作的航天员和航天器,太阳活动的增强带来了更大的风险。高能带电粒子和辐射风暴可能危及航天器的正常运行,甚至对航天员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在这些风暴期间,国际空间站的航天员可能需要寻求掩护,所有的太空行走活动也会停止。

此外,太阳活动的增强也为极光的观测提供了更多机会。随着太阳活动进入活跃期,更多的极光事件发生在低纬度地区,2024年5月发生的太阳风暴更是自2003年以来对地球影响最强的一次太阳风暴。南北半球多地都观测到了闪烁在天边的极光。

极光闪耀之处,不止地球

地球只不过是太阳系中普通的一员。实际上,极光并不为地球独有。

木星和土星,这两颗巨大的气态行星,不仅以其庞大的体积闻名,还以其强大的磁场著称。木星的磁场强度是地球的10倍之多,土星的磁场也毫不逊色。在这些强磁场的加持下,木星和土星的极光成了宇宙中最亮眼的“灯光秀”。

木星的极光尤其复杂多变。它的极光不仅是由太阳风驱动的,而且受到木卫一这颗火山活动异常活跃的卫星的影响。木卫一的火山喷发不断向太空喷射大量等离子体,这些等离子体被木星的磁场捕获,沿着磁场线流动,形成了壮观的极光。这些极光甚至可以被哈勃空间望远镜清晰地看到,仿佛宇宙中的霓虹灯。土星的极光则更接近地球的极光,主要由太阳风驱动。在卡西尼号探测器的镜头下,土星的极光呈现出一圈绚丽的光环,围绕着行星的南北两极,像是一顶光芒四射的皇冠。

与木星和土星相比,金星和火星的极光显得更加神秘。金星没有磁场,这使得它的极光不再局限于两极,而是以明亮且弥散的斑点分布在整个行星的夜侧。这些亮点源于太阳风粒子与大气粒子的直接碰撞,但是只有背向太阳的夜侧大气中的极光能被观测到。

在火星,极光显得更为特殊。火星的极光并非地球那样集中在两极,而是出现在一些磁场异常强烈的地区。2004年,火星快车号探测器首次在火星南半球的特拉西梅利亚区域捕捉到了极光的身影。这些极光似乎与火星地表的磁场异常密切相关,科学家认为这些极光是由于电子沿着火星的地壳磁场线流动并撞击大气分子而产生的。这种现象让火星的极光看起来像是点缀在红色星球上的星星,闪烁着微弱但神秘的光芒。

不仅是行星,彗星——这些来自太阳系边缘的冰冷访客也会在某些条件下展示出极光现象。罗塞塔号探测器在彗星67P上发现了一种不同寻常的极光。这些极光不是在可见光波段中,而是在远紫外线波段中被观察到的。与地球极光不同,这些极光并不是由磁场引导的电子流引起的,而是由太阳风中的高能电子与彗星彗发中的气体粒子相互作用所致。由于彗星没有磁场,这些极光在彗星周围弥散分布,跟随着彗星在太阳系中旅行。

在太阳系之外,科学家推测热木星等系外行星可能也会产生极光。这些行星的上层大气可能会因其湍流、对流层天气而产生电离,从而形成极光。然而,由于距离遥远,至今还没有直接观测到这些系外行星的极光,。

不过,2015年7月,天文学家首次在一颗褐矮星上发现了极光。这种极光主要呈现红色,比地球上的极光亮了百万倍。这一发现令人激动,因为它揭示了可能存在于遥远星体上的极光现象。科学家推测,这颗褐矮星的极光可能是由于恒星风剥离其表面物质,产生自身电子所致,或者是由围绕褐矮星的未探测天体抛射物质引起的。无论哪种情况,这一发现都为我们揭开了宇宙极光的一角,留下了更多未解之谜等待我们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