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日期:2024年9月30日
导演:陈凯歌
编剧:张珂
主演:朱一龙 张子枫 辛柏青 吴京
类型:剧情/历史/战争
出品: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
中影创意(北京)电影有限公司 八一电影制片厂
北京荣优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北京博纳影业集团有限公司
故事
1951年5月,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3军刚刚结束了持续一个月的作战,就受命进驻铁原战场,正面对抗“联合国师”4个师。志愿军将士们浴血奋战,终于把敌军打上了谈判桌。为了完成任务,李想(朱一龙饰)所在的63军,以2.5万兵力与近5万“联合国军”激战12昼夜,李默尹(辛柏青饰)与从联合国奔赴前线的李晓(张子枫饰),将与李想在炮火中迎来珍贵的团圆。
铁原硝烟 英雄往事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彼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历经战乱的中国亟需恢复经济建设。面对内忧外患,领导和专家们经过反复的论证和对局势的判断,毅然决定派志愿军奔赴朝鲜,抗美援朝战争就此开启。人们曾用文学、电影、戏剧、音乐等不同的艺术形式记录和呈现抗美援朝战争,一些经典作品更是影响了一代代中国人。陈凯歌在执导反映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的电影《长津湖》之后,决定再次拿起导筒,以《志愿军》之名展现这场新中国的“立国之战”。
《志愿军》以“三部曲”的庞大篇章,全景式、多维度展现这场战争。第一部《志愿军:雄兵出击》围绕决策出兵及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打响的第一、二次战役展开。这部影片已于2023年国庆档上映。第二部《志愿军:存亡之战》将故事时间线推进到第三至第五次战役,重点呈现第五次战役中的铁原阻击战。在这场以2.5万志愿军对抗敌方5万大军的壮烈战斗中,志愿军第63军面前,武装到牙齿的敌军步步迫近,身后,是数十万正在转移的主力部队。12个昼夜里,在步坦炮协同的敌军数次冲锋之下,他们仍旧如“钉子”一般,牢牢钉在阵地上。暗藏机巧的防御工事,神出鬼没的地道突袭,招招见血的贴身肉搏,铁原战场上,有诸多故事可以诉说。
《志愿军:存亡之战》是陈凯歌继《志愿军:雄兵出击》后再度和编剧张珂合作。据了解,《志愿军:存亡之战》剧本打磨18稿,最终达13万字。主创们不仅力图展现气势恢弘的战争历史,更于细节处融入人物个体命运,从“大”到“小”不放过任何细节。导演陈凯歌还在多线叙事的历史背景下将真实人物与虚拟角色相交织,用情感层次丰富的故事再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谈及这部电影的创作,陈凯歌满含真情真意,“再现抗美援朝战争,铭记它对于国家成长、对于中国长久和平的意义,是我们一而再、再而三书写这段历史的用意。”
细摹人物 写实写意
“抗美援朝战争就是一大群年轻人浴血奋战,第二部和第一部最大的不同在于,我们要写战争中的人。”从创作开始,陈凯歌就确定了一个方向,“不管文戏、武戏,都要写人物。”在《志愿军:存亡之战》中,主创们将更多笔墨投注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个体,为他们展开背后的动人故事。
朱一龙饰演的李想是朝鲜战场千万战士的代表,他既是有着丰富作战经验的教导员,也是儿子和哥哥,他既勇敢忠诚,又有细腻情感。辛柏青饰演的李默尹在第一部中就有诸多戏份,作为一名父亲,他能够撑起一个家庭,作为一名军人,他又必须离家奔赴战场。张子枫饰演的李晓,是一个贯穿三部曲的角色,从女儿到战士,她的成长路线十分饱满。朱亚文饰演的武器专家吴本正是一个严肃的理论怀疑者,直到在战场上见到英勇无畏无惧向前,最终打破原有观念。而吴京饰演的傅崇碧将军,则向外界展现了不同于历史上“儒将”的另一面。每个人物都有鲜明的个性,哪怕寥寥数笔,也能让观众印象深刻,这是陈凯歌想要达成的目标。
在拍摄方法上面,陈凯歌追求写实和写意的结合。他将这两种手法形容为一部电影的两条腿,“要是没有写实做底子,步伐就不会很坚实;但如果没有一点浪漫,可能就走不远。”在拍摄现场,陈凯歌对细节有着近乎极致的追求,大到爆破画面的呈现,小至演员脸上的汗珠、剁菜时用刀的角度、被子是否符合年代特征,都一一检查。而在战役和历史之外,陈凯歌又发挥他所擅长的写意风格,彭德怀的温情、李默尹的悲悯、一家人在战场团圆的温情,都在这部电影中一一展现。这些情节或许并非剧情推动的关键因素,却是配合写实故事里不可或缺的写意片段。
《志愿军》影片拍摄期间,陈凯歌每天都会带着本子,在上面写下感悟、分镜,以及许多灵光乍现的瞬间。出生于1952年的陈凯歌,将少年时代关于抗美援朝热烈、澎湃的记忆,腾挪至这幅浩瀚的篇章里。三部《志愿军》,让他终于实现回望那场伟大胜利的夙愿。希望今年的国庆档,《存亡之战》亦能在市场上赋予这位导演更好的回报。(文 斑马木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