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见效

2024-10-13 00:00:00陈朋
群众 2024年17期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明确提出“三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这不仅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应有之义,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当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留下来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更加注重改革成效。谋求改革实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努力。当前,极为重要的是聚焦认真贯彻落实、注重协同配合、构建良好政治生态、激发群众参与等。

改革的实效来自认真贯彻落实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在顶层设计已经明晰的情况下,就要一步一个脚印地抓好贯彻落实。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缺乏有效的贯彻落实,再好的宏伟蓝图最终也是镜中花、水中月。有效的贯彻落实,一方面来自对具体问题的认真研判和准确掌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要坚持从具体问题抓起,着力提高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眼于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把有利于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的改革举措往前排,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实,做到紧之又紧、细之又细、实之又实。”如果对影响改革进度和效度的具体问题不了解、不熟悉,谈贯彻落实都是空话。必须深入生产生活一线了解实际情况,摸清真实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找准抓落实的方向和重点,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要把重心放在基层一线。强基才能固本,行稳方能致远。基层是各项举措得以贯彻落实的临门一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落实的重心一定要放在基层一线,解决落实不到位问题的思路和办法也要到基层和群众中去寻找”。因此,要聚焦基层一线,建强建硬基层党组织,提高基层干部推动改革发展的能力水平。在给基层布置工作任务时,既要明确“过河”的任务,又要提供可以帮助他们“过河”的“桥”和“船”。特别是要摒弃“政策贯彻落实不到位,都是基层不力”的错误认知。当政策在基层落实的过程中出现困难时,一定要深入思考其背后的症结到底何在,防止不切实际的官僚主义将基层拖入形式主义泥沼,最终阻碍政策的落地落实。

改革的实效来自有序协同配合

任何一个行为的完成,都不是某一个主体独立行动就可以实现的。特别是在分工日益细分的现代社会,更需要多元主体之间的协同配合。全面深化改革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单刀直入式、局部突进式的改革已经难以奏效,亟需注重系统集成,形成改革合力。在中央已经做好顶层设计的情况下,各地要积极跟进,拿出具体管用的举措,推动多元主体之间形成协同配合的良好格局。协同配合,首先离不开明确的权责分工。科学合理的权责配置是每一项改革举措得以有效落地并取得实效的重要条件。而权责不清、边界模糊,是改革举措空转、悬置的最大诱因。因此,要按照“依法下放、能放即放、权责一致”的原则,明确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职责,并确保权限及时下放、规范承接、有序运转。特别是要合理设定“属地管理”事项,避免出现上级事项“层层转移”、基层无奈“责任兜底”的局面。同时,还要看到有序的协同配合来自顺畅的信息反馈。在O8wXEeIpT+CW2zNRmVUz8A==现代社会,信息既是生产力也是生产关系。信息“中梗阻”不仅影响政策的落实,而且会产生矛盾。因此,要破除部门本位主义思维,突破数据的区域、部门和层级限制,深度运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整合条块分割的数据资源,建立一体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和一体化信息处理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升数据信息的整合覆盖、分级管理、统筹利用水平,尽最大努力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改革的实效来自良好政治生态

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事业兴衰成败、改革起色见效,关键在人,重点在干部。党员干部能不能担当作为,同其所处的政治生态密切相关。政治生态直接影响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也关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色成效。这已经被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并且成为当前广大干部群众所热切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政治生态与党员干部的关系,犹如池塘与鱼的关系。如果河里一两条鱼死了,这是鱼的问题;如果一片鱼、一群鱼死了,可能就是河流受到了污染,水的生态出了问题。党员干部的工作生态也是这样。一个地方,如果个别干部出问题,那可能是其个人问题;如果许多干部出问题,那说明这个地方政治生态有问题。正如此,近年来中央反复强调,要通过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营造激励干部干事创业的良好生态。实践反复证明,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用错一个人,则挫伤一大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同样需要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政治生态,鼓励敢闯敢干、真抓实干,同时深入分析一些人不敢干、不愿干的真正原因,进而对症下药、综合施策,让敢为善为者轻松上阵、挺直腰板大胆干,让“干得越多,错得越多”的洗碗效应没有市场,让“不干就无错,无错就是功”的想法无人理睬。干事创业难免会出差错,对那些出于公心的无心之错,要对照“三个区分开来”的原则,敢于容错包容,特别是要避免简单、机械地问责,挫伤当事人及周围人的积极性。还要严厉整治诬告陷害的歪风邪气,不要让真正的干事创业者“流汗”又“流泪”,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改革的实效来自广泛群众参与

立基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人民性的特质决定了群众既是改革的推动者,也是检验改革成效的主体。“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让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同样如此。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要想改革取得实效,必须充分激发群众的广泛参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之一。这充分彰显了我们党把依靠人民作为推动改革的根本力量,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党的十八大以来,70多次中央深改领导小组和中央深改委会议、2000多个改革方案,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激发群众参与改革的内生动力,都是为了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成现实。这就意味着,要从群众的广泛参与中寻求改革的成效。一方面要畅通群众的意见表达渠道,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准确把握群众诉求,了解群众的真实意愿,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多拿出一些叫得响、立得住、群众真正欢迎的真招实招。另一方面,要在就业、医疗、教育等领域拿出一些务实举措,让群众看到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实惠,进而有更大的内驱力参与改革、支持改革。

(作者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特约研究员)责任编辑:苏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