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跷王子(节选)

2024-10-13 00:00:00干子豪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24年33期

父亲带着王娃儿来到了正街上看故事会,王娃儿一眼就瞅见了空中“飘”着一个高高的人。王娃儿拉着父亲的手,着急地说:“爸爸,爸爸,你看,天上飘着一个人哩。”

父亲一看,摸了摸王娃儿的头,笑呵呵地说:“那是高跷,你看那人,踩在俩杆子上,把自己撑了起来。那人是咱镇上的高跷王,踩了五米高,你看着,一会儿还有新法子哩。”

王娃儿紧张地盯着那人,只见他手里突然变出一把扇,一边大摇大摆地走着一边呼呼扇风,那自豪的表情,好不得意,街上的人一片喝彩。那人听见喝彩声,举起手,将两根手指叠成一个哨,放在嘴里便响了起来,街上的人更加兴奋了。他得意地从人群中跨过,稳稳地走远了。(为下文情节作铺垫。)

回到家后,王娃儿开了口:“我想学踩高跷。”

母亲听到王娃儿这样说,一下蹦了起来。“什么?学高跷?那玩意儿有什么用,现在这个社会需要的是科学与知识。我不同意,我不同意。”(母亲的观点正是现实生活中影响文化传承的代表思想)母亲把碗一甩,狠狠地瞪了父亲一眼。

“我想成为高跷王子,我想被别人喝彩。”(“被别人喝彩”正是王娃儿个人成长的初动力)王娃儿委屈地看着母亲,母亲却不看他,只是瞪着父亲,好似一切源头都是父亲惹来的。“让他去学吧,这东西总要有人传下去。”父亲放下了碗,对母亲说。母亲一听,不再说什么,扭头就回了房。

第二天,父亲带着他去见了故事会的老师傅。

“就是这娃儿想学高跷?”老师傅眯起了眼,摸着胡子问父亲。“对,我想学,我想成为高跷王子。”王娃儿抢着回答道。老师傅一听,把身子往后一仰,哈哈大笑起来:“娃儿娃儿,人儿不大,志向不小嘛。收收收,我看这娃儿,必然会干出番大事来。”

每天,王娃儿除了上学,就是去学踩高跷。高跷王,是老师傅的徒弟,老师傅总是在院子里面看着他们,一大一小。高跷王踩着高高的杆子,而王娃儿,只敢远远地看着他,满眼羡慕。老师傅拿着棍子催王娃儿赶紧踩上高跷,王娃儿却站在原地不敢动。(在现实的困难面前止步,是成长中最大的阻碍。)

“上去都不敢,你就只能待在地上,永远待在地上望着他!”老师傅有些生气,拿着棍子指了指高跷王说道。

王娃儿听到这,忍着心中的恐惧,踩上高跷。他扶着墙壁望着老师傅,不敢动弹。(“恐惧”“不敢动弹”正是一个孩子最正常的表现。)

“走,向前走。”老师傅板着脸,对王娃儿说道。王娃儿还是不敢动弹。“王娃,你明天不用来了。”老师傅叹了一口气,往屋子里走去。(老师傅的失望侧面写出了学习高跷的困难之大。)

回家的路上,高跷王拉住了王娃儿,他们一起去了江边。“师傅不教你,以后我教你。你不要忘记自己的梦想,你一定可以成为高跷王子。”高跷王望着平静的湖面说。(高跷王的鼓励使事情出现了新的转机。)

“好,我要成为你。”

第二天,王娃儿还是回到了老师傅的院子里,老师傅没有理会他,高跷王带着他开始踩起了高跷。

“一、二、三,来,慢慢向前走。”王娃儿抓着支撑杆,慢慢向前走了起来。老师傅在远处默默看着,“趴”的一声,王娃儿又摔了。“没事,我再来。”王娃儿咬着牙,颤颤巍巍站了起来。老师傅转过身,眼眶里含着热泪,高跷王也激动地拉住王娃儿,扶着他站了起来。(成长意味着从失败中一次次站起,老师傅“转过身,眼眶里含着热泪”,表现出老师傅心里对王娃儿的疼爱。)

摔倒,又站起;摔倒,再站起。春去秋来,不知不觉,王娃儿也长成大娃儿了,高跷王也要换人了。

故事会开始了,街上人山人海,各地来的记者、观众、领导,都要来目睹一下这位“高跷王子”。王娃儿想起了多年前第一次看到高跷王的模样,今天,他终于也站在了他的高度,他向前走着,吹响了自己的口哨……(成为梦想中的自己,是成长最大的收获。)

在人山人海的人群中,一个小男孩指着王娃儿,对父亲说:“爸爸,爸爸,你看,天上站着一个人。”

“那是高跷,那人是咱镇上的高跷王子……”

(选自《中国青年作家报》,有删改)

◆赏析

小说以高跷的传承发展为主题,描写了一个孩子在成长历程中所经历的困难和最终克服的种种冲突。小说采用明暗两条线索行文,明线是王娃儿从想成为高跷王子到刻苦努力实现梦想的经历,暗线是众人对非遗文化的认同、守护和传承。

【袁庆峰/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