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底,记者得知杨静领头的《“可亲的经典”书院课程开发研究》省重点规划课题正在实施,融合开发的“可亲的经典”书院课程校本读物《明道午诵》,不仅秉承了扬州董仲舒祠堂、正谊书院的“明道”“修身”“治事”文化传统,还与现代新媒体技术手段巧妙结合,让人耳目一新。记者慕名来到杨静所在的汶河小学。随着杨校长对“亲近经典”主张的徐徐介绍,记者切身感受到了杨静身上所兼有的温婉诗意和自信坚毅。作为学校领头人,杨校长正带领全校师生创设“经典可亲,文化可近”的阅读生态,她主张用经典诵读点亮童心,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让经典诵读在汶河校园里蓬勃生长,生生不息。
一次相遇,是生命中的北极星
一说到阅读,杨静的眼中便闪烁出炽热的光芒。她觉得,经典阅读是启发孩子智慧的光,书正是她一路成长的精神之光。
她情不自禁地回忆起自己童年时的阅读启蒙。小的时候,杨静就读于扬州市西门街小学(现汶河小学西门街校区),学校门口有两棵高大的银杏树。春天,新叶初绽,黄嫩嫩的;夏天,浓荫密布,绿油油的;秋天硕果累累,金灿灿的。当时,杨静的语文老师是孙月华。孙老师齐耳短发,清瘦的脸庞,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她慈爱又严厉,爱好文学,尤好诗词歌赋,常领着孩子们在银杏树下玩耍、游戏,教孩子们背诵:“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尽日苔阶闲不扫,满园银杏落秋风。”……孙老师对杨静爱好经典诗词,留下了最初、最深刻的影响。
杨静对记者说,读喜欢的好书,真的如在山中攀爬时掬一捧甘甜的泉水,解渴解乏;又如在暗夜里穿行时看到天边闪亮的北极星,明眸明心。这也是她后来选择师范、读书教书的原因。进了师范,她更是爱上了写作,爱上了用文字表达情感、阐述思想,坚定了要做一名语文教师,做一名像孙老师那样用经典启蒙童心的人。
毕业后,杨静在扬州市汶河小学耕耘长达15年,石塔校区内也有四株百年银杏。每当深秋时候,碧云天,清风起,片片银杏叶被微微寒意染成金黄,纷纷扬扬飘落而下,为大地铺上一片“银杏黄”,引发许多诗情画意。“高枝似向云中出,落蕊犹能半天飞”“西上横河旧草堂,尚书庭院菊花坊。门前银杏如相待,才到秋来黄又黄”……杨静也带领孩子们一起赏银杏之景,品银杏之诗,共同领略经典诵读之美。
如今,从教多年的她最喜欢西汉刘向编撰的《说苑》中的一段话:“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意思是说,少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日出时的阳光;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太阳在中午时的光明;老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点亮蜡烛的光亮。结合自身经历和经验,从教34年的她坚定地认为,经典诵读正是点亮每一个孩子阅读的启蒙之光,能照亮孩子们的美好人生。
主题阅读,让语文成为“一棵树”
做一名传播阅读之美的教师,是杨静质朴的教育追求。“喜欢我的课,喜欢和我交流。希望在孩子眼中,我是一个能带领他们走近经典、获得精神成长的人。”
在阅读教学中,杨静观察课堂,研究学生。她发现,语文课堂存在讲解多、阅读量少的问题。教师没有感受到轻松,学生也很难体会到乐趣。于是,她带领骨干教师一起,通过理论研究、实践调研、教研讨论,在融合课内外经典诵读篇章的基础上,提出了“主题阅读”探究。
杨静带队围绕“经典选题、经典篇目”,结合教材内容、学生年龄特征等,确定单元教学主题。编写主题导语,形成校本教材《主题式现代美文阅读》《主题式古代诗文诵读》。
杨静认为,课题研究是为了更好地优化课堂,推动课堂改革,并最终服务于学生。她带领教研团队,深入课堂,听课、评课、研讨、反思,尝试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先以主题单元的形式学习“1”——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再将学生的阅读视野拓宽到“2”——两本校本教材,阅读内容由“点”变成“圆”:以主题为圆心,以文本为半径。她还提出改革评价方式,分为“基础积累、经典诵读、习作园地”等板块,考查学生的语文读写能力,以使教学评一体化。
经过6年的实践探索,大家欣喜地发现:学生喜欢有设计的“主题阅读”——主题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多了学生琅琅的读书声,多了孩子们默读沉思的投入式自学,而他们的表达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他们不再是“等待被装满的容器”,而是“等待被点燃的火把”;家长接受“主题阅读”——一位学生家长说:“孩子现在肯主动阅读,爱上了阅读,还带动了我们整个家庭诵读经典。”社会关注“主题阅读”——一批报刊相继对主题阅读进行专题报道;教师迅速成长——课题组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教学竞赛和展示课活动,30多节课在市级及以上教学竞赛中获奖或展示,60多篇文章在省级、国家级刊物上发表……
杨静带领课题组的教师们不断总结、不停探索,不断助推孩子们的阅读成长。她提出“语文是一棵大树,经典篇目阅读是大树的树根,习作则是大树的叶子”的理念。庞大的“树根”(经典篇目阅读)向“大树”输送营养,“大树”就会“枝叶”(习作)繁茂。于是,他们继续深入研究,新编了校本教材《主题阅读与习作》,围绕 “人、自然、社会、文字” 四大经典的主题建构主题阅读体系,《〈主题阅读与写作〉校本课程规划与实施》在全省中小学优秀校本课程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亲近经典,让童年幸福每一天
“让学校成为一个随时能坐下阅读经典书籍的地方”,这是杨静提出的学校建设目标。记者跟随她的脚步,漫步在校园中,发现这里一步一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得益彰,仿佛成了立体的画卷、无声的诗歌。杨校长说,2012年学校依托董子祠的历史遗迹,复建了古正谊书院。东面廊檐下有古时候用来练字的沙盘,墙上刻着“温良恭俭让”的古训,西边“尊儒”连廊的墙上陈列历代重修董子祠和书院碑刻的碑林,董子祠大殿的内外挂着“正谊明道”的匾额和对联。经典诗文、儒学大师画像随处可见……校园处处都洋溢着浓浓的古风古韵,呈现出“青砖黛瓦”的儒子学舍风貌。记者不由心生感叹:这是一座被“文化经典”浸透的校园啊!
记者了解到,杨静带领的汶河小学是广陵区“可亲的经典”学科课程基地校,早在2010年,学校便提出了“让经典可亲,文化可近”的读书活动口号。杨静积极践行,开拓“亲近经典”新资源——她示范执教扬州文化特色课程《游个园赏对联》《瘦西湖组诗》《梅花岭记》《琼花观看月序》;她鼓励学生积累与扬州历史文化相关的经典诗文、对联,并积极参与智慧学堂的“正谊书院少年国学堂”授课工作。她探索亲近经典新方式——尊重儿童的特性,将游戏精神贯穿到“日有所诵”活动中,解放儿童的头脑和手脚。此外,她还带头开发了基于艺术学科为主体的跨学科课程,如“扬州民歌”“戏曲艺术”等艺术类课程,实现了融通创新。
经典阅读在汶河小学是师生们的全方位日常。“我们在课后服务班、学校社团开设了吟诵、小银杏诗社、扬州评话等选修课,学生自主选修课程,高年级的学生从阅读走向创作。在社团指导教师的带领下,社团的学生读诗、写诗,用原创的诗集《为你写诗》向校庆献礼。”杨静自豪地拿出孩子们创作的诗集,向记者介绍。四(9)班的徐可馨同学就是社团中的一员,她创作了儿童诗《春》,还在去年的“小银杏读书节”开幕式上将这首诗朗诵给全校师生听。
“小银杏读书节”在汶河小学每年举行一次,一次为期一个月,每年的主题不同,像“毕业季的朗读者”“课本剧表演”“好书推荐”“可亲的春风,可亲的诗”“童话世界”等,形成了系列活动。学校分年段组织开展诗歌吟诵、诗画创作、跨学科探究等活动,让所有的学生能够更好地亲近经典。
汶河的孩子们是幸福的,被经典浸润的童年是幸福的。“作为阅读的受益者,这种幸福,”杨静校长微笑着说,“只有阅读者才懂。”她望着孩子们奔跑的方向,目光沉静而坚毅。她将潜心经典阅读研究,勇毅带领汶河人,创新经典阅读载体,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引导师生将阅读经典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境界要求,在自己的人生中,多与“经典”相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