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双减”政策背景下,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针对传统数学教学重结果轻过程、割裂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作业布置缺乏自主性等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以课堂为平台让兴趣萌芽,以生活为载体让兴趣生根等策略,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兴趣;“双减”
在“双减”政策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减负增效成为各学科教师关注的重点。数学是小学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数学也是科学的基础,对于学生逻辑思维、问题解决和创造力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常常被认为是枯燥无味的,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以课堂为平台,让兴趣萌芽
1.课堂情境生活化,激发数学学习的需求
在低年级阶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认知规律,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需求。通过简单的数一数、分一分、认位置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必要性,体会到数学课堂中蕴含着有价值的信息,从而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
《认识元、角、分(一)》教学片段
问题1:豆豆想买1本练习本,他应该付给营业员阿姨多少钱呢?(1元)
追问:他可以怎样付1元钱?
让学生把自己的拿法展示给同学看。
展示1:10个1角的。
展示2:2个5角的。
展示3:1个1元的。
这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接触到的和生活密切相关的钱币内容。面对生活化的情境图,大多数教师只是看图说话,并没有意识到图中设计小女孩和售货员阿姨对话的目的。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说一说可以怎样付1元钱,以此来激发他们学习元、角、分这个数学内容的心理需求,顺势引导学生明白必须要学会金钱之间的换算才能够顺利买到需要的物品。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是使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萌芽的方法之一。
2.教学方式多样化,彰显数学课堂的意趣
课堂教学需要多元方式的选择,各学科教学都要遵循课堂教学规律——以学生为中心。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中,教师不能一节课从开始到结尾都只用单一的教学方式,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积极性,增加课堂趣味性。
《认识角》教学片段
片段1:
师:听说我们在认识角,课堂上来了一些小客人,都争着说自己是角,谁能来判断一下?
(1)你能指出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吗?
(2)角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找一找,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也有角?
片段2:
下面我们一起来画一个角,好吗?
教师演示:先画顶点,再从顶点出发画一条边。
教师提问:三角板放在不同的方向,可以吗?
教师演示:再画另一条边。
教师提问:三角板放在不同的位置,可以吗?
学生拿出铅笔和直尺,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画一个角(学生画角,老师收集几本到投影上展示)。
此案例的几个教学片段中,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示范。根据每一模块的教学目标,分别运用了问题式教学、演示式教学等方法。正是这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数学知识,也增添了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以生活为载体,让兴趣生根
1.生活场景数学化,经历模型建立的过程
在中年级阶段,学生对数学学习或多或少都有了一些兴趣,但是能力水平是参差不齐的。一旦环境发生变化,那学生的兴趣是否也转移了呢?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场景中使生活场景数学化,不仅能让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也有利于学生模型思维的建立,为日后的数学学习提供良好的知识基础和情感基础。
2.家校沟通常态化,促成家校共育的合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一日生活皆课程。”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仅存在于课堂和学校,也应该存在于生活。生活场景中,家长和学生相处机会相对是较多的,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自然也离不开家长的配合。
家长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增加生活中的数学氛围。如学习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年、月、日》内容时,学生在课堂已掌握一年有12个月,一个月可能有28天、29天、30天、31天,一天有24小时。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家长可以帮助学生利用这部分的知识,把一天24小时进行划分,排出每天的日程表,设立日计划、周计划、月计划、年计划,并设立目标加以激励。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也能够使其更深切地体会到时间的宝贵。
数学的学习往往开始于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正处于对一切知识好奇的阶段,其思维有较强的可塑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应是潜移默化的引导,我们教师应该抓住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在实践中前行。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周恩来红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