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控管理水平提升的策略分析

2024-10-12 00:00谢亮
商场现代化 2024年22期

摘 要: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手段,其中的重点在于“控制”,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项优化系统,通过控制方法达到预期目的,进而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现阶段从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大局来看,很多企业的内控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为了进一步落实企业高效发展的目标,企业需要改变管理策略,加强内控管理,完善企业制度。本文从内部控制的内涵出发,阐述了内控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同时总结了一些企业在进行内控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管理策略,旨在提高企业的内控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策略

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实施的效果直接关乎着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以及风险抵御能力。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和竞争环境的日趋激烈,企业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不断拓展业务领域,转变思维方式,并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管理的关键作用,以确保企业目标的实现。然而,在内控管理的实践中,企业往往会面临诸多挑战和难题。这就要求企业的管理者以全局的视野,摒弃陈旧的观念,深刻认识到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性。同时需要深入分析内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确保体系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企业内部控制概述

1.企业内部控制内涵

企业内部控制是一项管理手段,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管理人员共同参与,目的在于实现企业的经营控制目标。在实现这些控制目标的过程中,要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符合法律规定,企业内部的各项资产以及财务报告要完整和真实,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的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目标。

内部控制主要包括企业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内部监督评价几个方面:

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是企业实施内控管理的第一步,主要包括实施参与人员的态度、企业内部如何设定组织结构以及选人用人制度等因素。只有营造良好的控制环境,才能为内控的有效实施奠定基础。

风险评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定会遇到风险,风险的产生与市场环境、竞争对手的情况等因素有关,企业需要对自身面临的风险进行评估,做好分类和区分,包括识别和应对经营过程中的突发情况,与此同时企业可以通过完善风险预警机制、评估体系以及防范对策来更加精准地解决企业经营风险问题。

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企业识别风险并对风d13030c4368e7ae7b73a94934d20bf8802c6cd8b80174c2d53b1addd7cd8e963险进行归类后,对于风险评估的结果给出的解决方案,以确保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这些控制措施与解决方案可以包括授权审批、财产保全、会计系统、绩效考评等。

信息与沟通:企业需要建立内控制度来约束企业行为,内控制度规定了企业内部信息和数据的收集、处理、记录和报告的规则,为企业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内部监督评价:这是保证内控工作得以实施的重要环节,目的是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并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问题。

总之,企业内部控制对于企业发展十分重要,整个过程较为复杂,需要企业全体人员共同参与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做大做强,稳定发展。

2.内控管理的基本步骤

内控管理是企业控制活动过程的总称,通过内控管理系列流程的开展,能够保证企业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准确、经营效率提升及整个经营过程符合法律条例。内控管理的核心步骤如下。

确立控制目标:内控管理的第一步是要明确内控目标。目标的确立要符合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目标并且保持一致,包括但不限于保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提升经营效率、维护资产完整性和遵循法律法规。

辨识与分析风险:确立好内控目标后,要对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评估和识别,找到可能影响内控目标实现的风险因素。这包括评估内部因素,如操作风险、管理风险,以及外部因素,如市场风险、法规变动等,并考量它们对企业运营和财务状况的影响。

制定风险控制策略:识别风险后,要及时确定解决方案和措施,来应对内控风险。这些策略涵盖控制措施设计、责任划分、资源配置等多个方面,以确保内控目标得以有效实现。

构建内控制度框架:为确保内控策略得以实施,企业还需要建立健全内控制度框架,其中包括各项管理规定、操作流程、审批机制等,以保障企业各项活动的合规性和精确性。

实施与执行:这是内部控制管理中的关键,企业要多途径、多样化地向管理人员宣传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性,增加员工的内控知识,提高员工参与内控管理的积极性,确保内控策略得到有效执行。

监控监督:监控监督是确保内控有效性的重要环节。企业应该定期对内控体系进行检查和评估,确保各项控制措施得到有效执行,及时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问题。

总之,内控管理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企业全体人员的共同参与和努力。通过每个步骤的实施,建立起一套完善、有效的内控体系,确保企业稳健运营和持续发展。

二、内部控制的作用与意义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其作用不容忽视。内部控制不仅与企业日常运营息息相关,还关乎着企业在市场环境参与中的综合竞争实力。下面就内部控制的作用与意义进行了总结。

1.保障资产安全

内部控制最为突出的作用就是确保企业资产的安全。通过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来保护内部的各项资产,可以起到对资产的保护作用,防止资产损失以及被盗窃或滥用,实现整个企业内部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例如,通过财务审批、内部审计等措施,对资金使用进行层层把控,确保资金进出都符合制度规定。

2.提高运营效率

内部控制不仅能够保障资产安全,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企业的运营效率。通过规范业务流程、合理划分工作职责、强化内部沟通等步骤来进一步推动企业内部各项工作井然有序,减少重复工作,提升时间管理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运营效率。

3.确保法规遵守

企业在各项运营过程中,都要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来开展工作,遵纪守法对于企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更是一切会计行为实施的根本。企业通过内部控制的实施,制定和执行相应的政策和程序,使内部各项经营活动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有效避免因违法行为而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和风险。

4.促进风险管理

目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伴有各类风险,并且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风险的种类持续增加,给企业的正常经营和运作带来了一些影响。基于此,企业管理者开始重视风险管理工作。内部控制管理的实施可以帮助企业识别和评估各种风险并制定出应对策略,从而降低了风险的发生率,对于潜在的风险起到了防范的效果。

5.强化决策支持

内部控制还可以为企业决策提供真实数据,通过收集和分析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信息,帮助企业管理者做出更加明智和科学的决策。同时还可以通过对决策执行过程的监控和评估,确保决策得到有效执行并取得预期效果。

6.促进可持续发展

内部控制不仅与企业的短期利益息息相关,还影响着企业的长期发展。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可以推进企业战略规划的实施,帮助企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同增长。

三、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内控管理逐渐被企业管理者关注并重视,并在企业各个环节实施,但是,还是有很多问题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营,不利于企业长期的发展。对于内控实施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总结如下。

1.权责分配以及组织机构设置存在问题

在当前国家经济大环境下,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不得不频繁地调整经营策略、改革管理模式,并不断创新以适应市场需求。然而,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企业往往过于专注于应对外部竞争和确保市场地位,从而忽视了内部控制这一关键环节。使得企业内部控制意识薄弱,对内部控制不够重视,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内部的权责分配和组织机构设置。许多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依然沿用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进行权责划分,权力过度集中于个别领导者手中。若这些领导者的视野有限或决策偏颇,那么企业的整体运营必将受到负面影响,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企业经济效益的下滑。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企业内部组织架构的设计也不尽合理。各部门之间的工作职责未能明确划分,相关权力与责任往往无法落实到具体的个人。这种情况下,企业内部可能会出现一些投机取巧、推卸责任的现象,不仅部门间容易出现摩擦,还可能影响到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从而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2.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企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内部控制在保障企业稳健运营、防范风险方面的作用愈发凸显。然而,当前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成为制约企业内控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首先,专业知识不足。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人员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包括财务管理、审计、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然而,目前部分内控管理人员在专业知识上存在不足,难以准确理解内控制度的要求和目标,导致内控管理效果不佳。其次,实践经验缺乏。内控管理不仅需要理论知识,还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然而,部分内控管理人员由于从业时间短、经验不足,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有效结合,导致内控管理流于形式。最后,沟通技巧欠缺。内控管理人员需要与不同部门和岗位的人员进行沟通和协作,以确保内控管理的有效实施。然而,部分内控管理人员沟通技巧欠缺,难以与同事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协作关系,导致内控管理难以推进。

3.内部控制的监管方面存在短板

企业在实施内部控制管理的过程中,监管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要求监管人员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在实践过程中,内控监管领域的一些短板逐渐浮现,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监管工作的关键性认识明显不足,这导致整个内部监管环境显得松散和随意。在这种环境下,监管人员往往因为担心影响管理人员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害怕得罪同事,而缺乏必要的监管积极性。他们往往选择性地执行监管任务,回避那些可能引发争议或矛盾的问题,从而导致了内部控制监管的不全面性和片面性。这种做法使得监管报告无法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运营状况和潜在风险,严重削弱了内部控制监管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2) 监管人员对于监管原则和要求的理解不够深入。由于缺乏这种深入的理解,监管人员往往难以洞察潜在的问题,导致监管工作仅停留在表面,未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进而无法实现预期的监管效果和目标。这种流于形式的监管不仅浪费了企业的资源,还可能对企业的稳健运营和长期发展构成潜在威胁。

(3) 企业在实施内部控制监管时,其工作流程的设计存在显著的不足。这种不足主要体现在监管要素的选择上,它们往往未能紧密贴合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和需求,导致监管流程与企业运作的契合度低。这种偏离使得管理人员在执行监管任务时,难以找到明确的指导方向,进而产生困惑和不满,使得企业内部控制监管的整体效果大打折扣,内部控制监管工作必然出现偏差,监管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4.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机制存在漏洞

在企业的持续发展过程中,风险是一个不可避免的伴随因素。风险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无论是市场环境的变化、竞争对手的策略调整,还是企业内部运营的不稳定,都可能引发各种风险。对于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而言,风险管理更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然而,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风险管理机制存在漏洞,导致在风险识别方面存在显著不足。这种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企业管理者缺乏全局性的风险管理意识。在面对风险时,往往只关注眼前的问题,而忽略了整个系统和流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当风险真正发生时,没有及时的应对策略和协调机制,出现问题相互推诿,找不到责任负责人,从而延误了风险管控的最佳时机,给企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更会使内部控制的作用大打折扣。

(2) 风险识别过于滞后,即无法及时、准确地识别出潜在的风险因素,或者在识别风险的过程中时间过长,不能够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有效的支持,以致大大增加了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3) 没有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机制。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如果明确的目标和全面的识别是基础,那么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就是各部门有效协调控制风险的保障。但是在实践中,企业的风险管理活动往往没有统一的指导和规范,致使各部门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各自为政,缺乏协调与配合,使得企业的整体风险管理效果大打折扣,增加了风险的发生概率。

四、提升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水平的策略分析

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保障企业资产安全、提高经营效率、防范风险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深入,企业经营环境日益复杂,对于内部控制管理来说又是新的挑战。因此,如何提升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水平迫在眉睫,以下是对相关策略的总结与分析。

1.加强对内部权责的分配,合理设置组织机构

在顺应时代发展变化的同时,企业针对内部控制中权责分配不均以及组织结构设置不合理的问题要引起重视,提出整改意见。首先,明确职责划分。对各个职能部门和岗位的职责进行逐条说明,确保责任明确,对于其中比较模糊的部分要进行特别强调,避免职责交叉。引入职责说明书或岗位说明书,详细记录每个岗位的职责、权限、义务和工作要求。其次,推进权力下放。企业在不断发展和扩大,根据企业现有的规模和业务发展需要,管理者可以将权力下放给一些部门领导和中层管理人员,增加决策的透明度和公正性。与此同时,让管理人员积极参与决策过程,提升管理人员的归属感和工作积极性。最后,建立激励机制和沟通机制。薪酬是管理人员关心的问题,设计合理的薪酬,增加他们的晋升机会很重要,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管理人员的努力与回报相匹配。引入绩效考核制度,将管理人员的工作表现与绩效挂钩,激励管理人员不断提升自身能力。需要强调的是,还要加强沟通和协调,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确保信息能够在各部门间顺畅流通,进而提高工作效率。

2.提升内部人员的内部控制素质

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中,一切工作的实施者都是管理人员,所以内控管理人员作为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其综合素质非常重要。基于此,企业需要根据每个管理人员的特点,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全面提升管理人员的内部控制素质。第一步,建立良好的文化氛围。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所有战略目标的设立也一定要与企业文化相关,这样可以正确地塑造管理人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激发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归属感,让他们为企业的发展不遗余力。第二步,加强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定期安排相关培训,要具有针对性,确保内控管理人员能够系统地学习财务管理、审计、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这些都是内部控制管理中的重要内容。鼓励内控管理人员多参加行业研讨会、学术交流,以及使用在线学习平台,以拓宽自己的视野,了解当下最新的内控管理理论知识。第三步,增加内部控制管理人员的实践机会。对于刚入职的人员,要多给他们提供实践机会,使他们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工作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效结合,这样对于经验比较少的内控管理人员来说,能够全面了解企业的运营模式和内部控制体系,为他们在未来的内控管理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奠定坚实基础。第四步,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制定定期沟通计划,如每周、每月或每季度召开部门联席会议,这样可以将信息共享,及时地传递到各部门来解决问题和协调工作。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如企业内部网站、电子邮件系统、即时通信工具等,方便员工随时获取所需信息。鼓励管理人员主动沟通,设立在线反馈系统,积极提出问题和建议。

3.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监管机制

为了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监管工作的有效性,企业管理者需要重视监管工作的开展。首先,要认识到内部控制监管工作的关键性。企业要建立一个安全、公正的工作环境,这样更便于监管人员开展工作,内控管理人员一定要保持积极性和独立性。对内控监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培训,强调他们的职业责任,一定要秉承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在监管工作中坚定思想,端正态度,认真严肃地对待内部控制监管工作,进而提升监管工作的质量,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监管工作的整体效果。其次,要全面了解内控监管工作的原则和要求。企业要组织定期的专业知识培训,确保监管人员能够及时地了解最新的监管法规,并对于相关政策和标准了然于心。同时,企业管理者还要给予监管人员一定的工作权限,划分好对应的工作内容,明确监管人员的责任,这样可以在遇到监管问题时及时找到责任人,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并加以补救,提高内部控制监管的效果。最后,明确并建立一套合理的监管工作机制。尤其是监管流程的设定一定要符合企业的运营发展和内控的基本要求,流程应该清晰明确,便于监管人员工作的开展与执行。同时监管流程中应包含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与检查活动,以验证内部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和合规性。

4.加强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的管控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加强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的管控显得尤为重要。首先,企业的管理者要提升内控风险管理意识,明确风险管理的目标。目标的确立要与内部控制管理目标保持一致,这些目标不仅能够为内部风险管理工作提供指导方向,还可以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其次,提升风险识别的能力。注意风险管理要素的识别工作,它是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工作的第一步,也是关键步骤,要识别出潜在的风险,以便企业有针对性地制定风险管控对策。同时选择多种风险管控的方法,多个方法优势互补,及时应对隐藏风险。最后,企业应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确保各部门在风险管理过程中能够及时协调与有效控制风险。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定风险管理政策和制度,明确风险管理的职责、权限、流程和标准,让各部门在配合工作中有章可循。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或部门,部门人员要从全局把控风险管理工作,并对风险管理工作做好规划与指导。该委员会或部门要保持高度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能够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监督和评估。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的管理水平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未来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企业不仅要科学地分析所处的行业状态,更应该将焦点放在内部控制管理水平的提升上。这种提升不仅能够为企业合理规划资金和资产,减少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能够促进企业经营的常态发展,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尽管企业在实施内部控制管理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但是只要加以重视,深入分析、总结,不断尝试新方法,企业就可以及时解决内部控制管理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内部控制的效能和水平,提升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实现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白琼.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商论,2020(7):135-136.

[2]徐海龙.浅谈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0(3):213-214.

[3]马淑娥.云技术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研究——基于SWOT分析的视角[J].商业观察,2021(5):30-33.

[4]李唯滨,李菲.企业金融化与风险承担水平——基于代理成本、融资约束的中介效应[J].技术与创新管理,2023(5):585-592.

[5]冯湄娜.数字金融企业风险识别与控制对策——以蚂蚁金服为例[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3(18):71-73.

[6]王秀敏.金融科技对实体经济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23(16)139-141.

[7]黄珺珺,孙国祥.数字金融风险防控视角下企业合规机制的数字化转型[J].贵州社会科学,2023(6):127-134.

[8]曹志鹏,廖苗苗.企业金融化对财务风险的影响研究——基于利率市场化改革视角[J].会计之友,2022(22):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