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党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奋力开启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之际,我省社科界就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助力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等问题,召开了全省社科界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座谈会,对于强化社科界责任使命,深入解读和阐释全会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更好地理解全会精神,凝聚思想共识,意义重大。
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关注理论创新
当今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对于国家的进步和民族的复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我国的社会科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从西方引进。不可否认,西方的社会科学理论在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下产生,具有一定的价值和借鉴意义。然而,我们不能照搬照抄这些理论,因为中国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需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这一思想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植根广袤中国大地和中华民族历史,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树立了理论创新的光辉典范。这极大增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社会主义运动的信心。伟大理论、伟大思想指引伟大实践,发生伟大变革。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上、新中国史上、改革开放史上、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都是一座巍巍丰碑,对全球发展格局具有重大影响,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更为坚实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物质基础、制度基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方面必须坚持“两个结合”的理论创新根本遵循,深入研究中国的国情、社情、民情,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分析和解决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为理论的创新提供丰富的素材。另一方面,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的关于治国理政、社会治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矛盾观、共同体思想等相结合,开展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
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具有时代问题意识
时代问题意识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科学研究中,对所处时代的各种社会现象、理论矛盾和实践困境等重大问题的敏锐洞察、主动追问和深刻思考。它不仅仅是发现问题,还包括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分析和寻求解决方案的意愿。只有具备强烈的时代问题意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才能在已有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基础上,发现新的研究视角和问题领域,从而推动学术创新。
党的二十大确立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作出战略部署。在新时代、新形势、新使命下,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责任更加重大。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如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如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如何提高改革决策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如何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如何向社会各界广泛传播全会精神、凝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思想共识、汇聚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直面的问题,都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界更好地发挥作用,做好宣传宣讲、释疑解惑、凝心聚力等工作。
三、聚焦改革的重点领域和重点问题开展深入研究
当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是对全会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行深入研究,探究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逻辑,阐释好全会提出的改革举措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和实践意义,为贯彻落实全9iijyRlyrgiTjX4G7U4Rng==会精神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首先,要整合研究资源,加强有组织科研。建立有效的协同机制,如人才梯队集聚机制、科研团队协同机制、领军人才培育机制、平台建设托举机制、学科品牌聚合机制、重大项目牵引机制、优秀成果转化机制、揭榜挂帅机制、校院科研联动机制、科研诚信治理机制等,从顶层规划着手,抓好这些机制的运行和管理,通过项目化管理和平台化建设,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组织化水平。发挥高校、科研机构等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地方社科联与高校、高校与高校之间的合作与联动,形成研究合力。
其次,要打破学科壁垒,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跨学科研究。通过学科交叉融合,更好地应对现实问题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加强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的合作,推动人文社会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协同创新,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提供多元化的解决方案。同时,要关注科技发展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影响,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在社科教学、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拓展研究方法和手段。
再次,要聚焦改革部署,打造高质量研究成果。围绕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如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以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积极探讨在传统产业、支柱产业、未来产业间合理配置资源的策略,以及推进产业的智改、数转、网联联合行动的方法。要深入研究社会治理,为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提高治理能力提供理论支持。研究探讨如何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以激发市场主体和全体人民的创造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加强对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研究,助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探索如何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前提下,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文化自信,培育优秀文化人才队伍。要主动关注社会领域的改革问题,如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为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供实践思路和资政建议。
(作者:长春工业大学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雷 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