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作出战略谋划、前瞻布局、系统部署。吉林是人文科教大省,习近平总书记每次视察吉林都作出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着眼创新过程是个慢功夫、主动下好先手棋,着眼产学研用贯通堵点、主动推进一体化发展,着眼产业建设短板、主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着眼激发创新主体活力、主动做好服务保障,持续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撬动现代产业“最大增量”,2023年吉林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居全国第8位,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幅度全国第一,为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贡献了科技力量。
一、坚持“四个先行”,下好创新“先手棋”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时强调,吉林在科技、教育、人才方面有许多优势,要充分用好,努力下好创新这步先手棋;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时再次强调,吉林是人文科教大省,创新潜力很大,要充分发挥优势,提升创新能力,下好创新先手棋。
在学习贯彻过程中,我们坚持重大创新平台创建“先行”,积极争取国家科技力量布局,在东北地区率先获批建设创新型省份,率先完成一汽集团高端汽车集成与控制、吉林大学汽车底盘集成与仿生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率先组建氢能产业综合研究院等,带动一大批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建设并投入使用。
我们坚持重大科技专项创设“先行”,率先设立一汽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重大科技专项,红旗汽车取得智能网联等几十项重大技术突破,红旗H9荣获国家年度创新大奖;率先启动核心光电子器件和高端芯片等20多个重大科技专项,垂直腔面半导体发射激光器、高端CMOS传感器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率先实施聚力攻坚专项,启动智慧农机领域8个课题,围绕7个领域谋划布局11条技术赛道。
我们坚持深化校地、院地、央地合作“先行”,率先组织各市(州)分别与吉林大学、中国一汽、中科院“一院三所”和域外研究所开展协同创新合作,签署合作协议,启动“长春光谷”“车路云一体化”等合作项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我们坚持科技创新政策供给“先行”,压茬出台人才政策1.0版、2.0版、3.0版,建立院士工作站14家,高级职称人才、高端人才连续两年进大于出;及时修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创新出台科技激励机制若干举措,启动省属高校院所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近三年赋权职务科技成果1662个、转化390个。
下一步,我们将构建举全省之力有组织攻关核心技术的新机制,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获批,健全重点产业科技创新技术路线图,布局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加快长白山、三江、吉光3个省实验室挂牌运行,推动省科技创新研究院、工业技术研究院、氢能产业综合研究院提质增效,筹建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研究院,增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二、坚持“四个协同”,推动教育科技产业一体化发展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时强调,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试点;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时再次强调,推进科技、产业、金融、人才协同发展。
在学习贯彻过程中,我们坚持产学研协同,聚焦科技创新供需匹配对接,实施科技人才助力企业创新跃升三年行动,从高校院所遴选“科创专员”入驻企业兼职,支持开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73所高校院所的759名“科创专员”到岗服务630家企业,预计搭建联合创新平台36个、转化科技成果451项、形成企业技术标准202个。
我们坚持产教协同,加强产业、教育、人才等领域间贯通协作,出台支持汽车、医药产业吸引集聚高端人才政策措施,按照顶尖人才、卓越人才、青年人才三个层次择优给予最高200万元资助标准;推广吉大红旗学院等人才培养模式,筹办首届全国“红旗杯”班组长大赛决赛,设立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大学,实现职教本科院校“零”的突破。
我们坚持创新主体协同,推动中车长客、长光卫星等头部企业牵头组建、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11个重点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创新联合体),2023年支持企业牵头承担技术攻关1123项,同比增长10.5%,合力解决产业共性技术需求。
我们坚持对外合作协同,与科技部等部委、北京大学等高校、中国航天科技等央企、科大讯飞等知名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华为吉林区域中心、科大讯飞(长春)东北亚研究院、吉林大学未来科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长光卫星航天信息产业科技创新联合体等一批重点创新平台相继落地实施,科技创新增长引擎能力持续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教育科技产业发展一体设计、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以产业升级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教育人才为支撑、以数字赋能为引擎、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建立科技普查、龙头企业报告等制度,发布“供需清单”,实施院企“适配”,开展“走进”活动,营造“融合”生态,探索协同贯通新路径。
三、坚持“四链融合”,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焕新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时强调,促进技术同市场融合、创新同产业对接,推动科技成果加快向生产力转化,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再次强调,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学习贯彻过程中,我们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瞄准产业链断点、痛点、难点、堵点组织科技攻关,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青绿荧光透明陶瓷填补国际空白,OLED发光材料成功突破国外专利壁垒,全球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成功达速试跑,全球首个“注射用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成功上市;启动实施制造业“智改数转”行动,支持企业加强核心技术、关键工艺、基础软件、重点装备等技术攻关与应用,实施项目734个,打造示范项目51个,累计推动1178家规上工业企业实施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
我们坚持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双千工程”,遴选发布高校院所优质科技创新成果和优势技术研发成果,畅通科技成果产业转化渠道,支持省内企业优先转化,2023年,1800项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同比增长49.4%;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拓宽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超高速列车、卫星及应用、新一代超高清显示等新赛道,抢占产业前沿制高点,赢得未来产业主导权。
我们坚持围绕创新链产业链精准配置资金链人才链,拓宽资金供给渠道,与金融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实施“先投后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创新试点,成立促进产业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投资联盟,成员单位基金规模达到1494亿元,投资项目1069个;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人才开发投入体系,推动大国工匠等紧缺高级技工纳入人才管理,设立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杰出青年科技人才、中青年科技创新创业卓越人才(团队)培育项目,近三年累计支持青年科技人才304名、中青年科技创新创业卓越人才(团队)270个。
下一步,我们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瞄准“十大产业集群”,实施创新能力提升等七大行动,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完善科技金融体系和人才体系,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和中试验证平台,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成产业成品和发展结果,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四、坚持“四个零距离”,千方百计为创新主体办实事解难题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时强调,要用创新思维谋划发展,靠创新实践推动发展,创新是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再次强调,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
在学习贯彻过程中,我们坚持服务创新主体“零距离”,创办企业沙龙,建立圆桌会议机制,开展系列“走进”活动,面对面倾听各方诉求,一批急难愁盼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创造了上市审批“90个章、7个工作日”“节约205.2万元、额外收益11.9万元”等一批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典型案例。
我们坚持培育创新主体“零距离”,启动实施科技企业创新活力提升三年行动,推出企业R&D投入引导计划、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创新举措,发布2023年度优秀科技型中小企业500强榜单,推动政策、人才、资金等要素向创新主体集聚,2023年我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3590户、7278户,分别同比增长15.4%、72%,增速均居全国前列。
我们坚持辅导创新主体“零距离”,聚焦产业链和细分领域,健全梯次辅导“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等企业机制,给予实施的产业项目用地、用能、融资、“智改数转”等政策支持,2023年新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入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达到892家、68家,吉林化纤入选全国“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名单,长春光华微电子等7家企业跻身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长光卫星、长春捷翼汽车上榜“独角兽”企业名单。
我们坚持保障创新主体“零距离”,深化实施“专精特新”企业联络员制度、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普惠等工程,开辟专利复审无效案件优先审查“绿色通道”,扩大省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联合贴息试点范围,打消创新主体后顾之忧;开展用水、用能、用气、用工、物流等要素成本摸底,帮助排忧解难,降低运行成本。
下一步,我们将树牢为创新主体服务理念,畅通诉求收集反馈渠道,坚持“能办的要马上办、不能办的要在不违反政策原则的范围内想办法办、实在办不了的要解释清楚”,让他们安心创新、放心创业、舒心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摆在重要位置。在学习贯彻过程中,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决扛起“新担当、新突破、新作为”重大职责使命,以小切口、大纵深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以“吉林所能”服务“国家所需”,加快把吉林人文科教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为推动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贡献更大力量,以实际行动忠诚践行“两个维护”。
(作者:吉林省副省长、省政府党组成员)
责任编辑/柳 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