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19世纪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John Mill)第一次自山门登上雅典卫城时,他说到:“当我站在雅典卫城的废墟上,感受到的是文明的力量和人类的永恒创造力。”
时至今日,每一个登上这座古代废墟的人,依然能够通过这里高耸的廊柱和残存的雕刻感受到昔日的文化力量与艺术魅力。这里的每一块大理石都流露出古希腊人的梦想与追求,将民族信仰刻进建筑,将美与智慧融入细节。
卫城里,除了著名的帕提农神庙(Parthenon),在北面山崖上还有另一座小型建筑,厄瑞克特翁神庙(Erechtheion)。它的建筑年代晚于帕提农,建于公元前421年到公元前406年。当时的雅典正处在与斯巴达的长久交战中,政治统帅伯里克利已经去世。但在这种背景下,它的建造仍然展示了古希腊人追求完美与永恒的精神。它是一座有创造性的建筑物,是爱奥尼柱式(Ionic)建筑最杰出的代表,并且它以六根形体饱满的女郎柱闻名中外。
它坐落于帕提农神庙(Parthenon)以北40米的位置,是典型的爱奥尼式建筑,与帕提农神庙的多立克式(Doric)形成了强烈对比。并且它的结构不是对称的,整个建筑有高低落差,显得灵动而富于变化。相对于大气磅薄的帕提农,厄瑞克特翁表现出了更多的装饰性与层次感,宛如一个神秘且柔美的女性,与帕提农大气和尊贵的男性特质形成反差感,而又融为一体。
虽然厄瑞克特翁细节丰富,装饰繁复,但大部分外立面朴素地展露着大理石本身的颜色和质感。而不远处的帕提农则通体重彩,这样的设计强化了建筑风格的对比感和差异性,以细腻优雅的厄瑞克特翁衬托出帕提农建筑的主体作用,并给雅典卫城建筑群带来富有诗意的变化。
厄瑞克特翁神庙,又名守护女神雅典娜的神庙(Athena Polias)。它建于卫城北部一块狭窄且有断坎的土地上,一边是陡峭的悬崖石壁,一边紧靠波斯大军毁掉的雅典娜神庙旧址。正是由于这种特殊地形,决定了厄瑞克特翁富有特色的不对称结构。
它的东面有六根爱奥尼式立柱,柱高6.5米,其中最靠南一根是后修的。这六根柱子是按照固定的制式比例制作的。连柱头在内,高度为直径的9.5倍。柱头为典型的涡卷结构,涡卷下为一圈蛋形线脚以及精致的草叶纹样。爱奥尼柱式与多立克柱式相对,定型比多立克晚。就像亚里士多德所说,每一种艺术的成熟,或多或少都需要一定的程式化。而古希腊的建筑严格遵守着“数”的概念,这也是为什么,当亲临其境的时候,审美上会有一种舒适性,能感受到理性美所散发出的特有魅力。
由于地形原因,本应在西面的六根立柱,由于地形原因被移至西北角。这六根立柱构建了一个相对宽阔的门廊。在这个开阔的门廊下有一口井,传说这是波塞冬与雅典娜争夺雅典守护神时,从天掷下的三叉戟所留下的痕迹。而门廊顶部有一个方形的天窗,三叉戟正是通过这里从天而降的。
最引人注目的是西南侧的柱廊,这里同样由六根石柱组成,高约2米,正面四颗,左右各两根。令人惊叹的是,柱子的外形为六尊少女雕塑,这个柱廊也被称为“卡里亚蒂德柱廊”(Caryatid Porch)。六根雕塑石柱保存相对完好,面庞娴静,姿态优雅,身体丰满圆润,衣褶雕刻得惟妙惟肖。她们看上去非常和谐统一,但其实每个女郎都有其特殊的表情和神态,体现了设计者的高超技艺,从细节上展示了差异与统一的高层次视觉美感。
她们望向远方,神态充满平和的智性之光。她们的存在赋予建筑一种柔和与庄重的氛围,使建筑物在神圣感和亲和力之间取得平衡。这个柱廊也被认为是古希腊爱奥尼式建筑中最完美的杰作,它的独特性与实用性高度融合,因此成为了古典时期的建筑精品。现在卫城遗迹所看到女郎柱,是复制品,真品藏于雅典卫城博物馆和大英博物馆。
厄瑞克特翁神庙主体建筑分东西两个部分,内部装饰非常朴素。从东面进入,是一个下沉的地窖,这里有一尊橄榄木制成的雅典娜塑像,西面则供奉着海神波塞冬和国王厄瑞克提翁。据传说,这里正是雅典娜与海神波塞冬的争斗地。东面外侧有一个阶梯,通向一个下沉的广场,是古代宙斯的所在地。在雅典娜和波塞冬打得不可开交时,宙斯则是两神相斗的裁判。当时,波塞冬手持三叉戟,敲击岩石,涌出一汪咸泉水,意欲将海上霸权献给雅典城邦,而雅典娜送给雅典人民一颗橄榄树,象征着丰饶与和平,而西墙外的一颗橄榄树据说就是雅典娜亲手所种下的。
在西面橄榄树上方,会发现同样有六根半柱,这些半柱融入建筑外墙,并没有形成门廊。而这也是厄瑞克特翁的又一个显著特点。虽然由于地形的特殊,无法建造对称的结构。但是西面六根半柱,却与东面门廊形成了一组对称。而西北角的大门廊又和西南角的女郎柱廊形成呼应,也呈现了一组对称关系。这体现了希腊建筑中的度量与秩序的和谐统一。
从山门进入卫城,可绕行厄瑞克特翁神庙,目睹这座复杂精致的建筑,每一面都带有鲜明的个性,仿佛回应着卫城外的广阔世界。在功能性和美学之间,古希腊建筑师突破了地势的局限,展示了独具匠心的创造力。这座建筑无疑是人类建筑史中的灿烂瑰宝。时间仿佛凝固,现在与过去交织一处,那些有关于它的故事,从古老的神话中来,在每一个黎明与黄昏中得以延续。
臧蔓简介
臧蔓
原名藏小曼
青年艺术家。
自由撰稿人。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学位。
工作生活于北京。
不局限于媒介的使用,
以开放的心态重构充满奇幻与未知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