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们通过《不止不休》中的经典片段浅析了记者“共情”与“冷静”共生的必要性,不知道你有没有去看一看电影呢?其实影片中除了“记者共情”这一话题点外,还暗藏了一条需要当今媒体人反思的情节线。在“血牛”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韩东为了全面报道选择撤稿的抉择,也可以看到对家媒体为了抢先首发而片面报道的选择,这样的对比与现在的新闻行业实际情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随着网络视频平台成为媒体宣传的主渠道,我们评价视频作品的标准已经由“收视率”“观众口碑”悄然变成了“点击量”“点赞量”“转发量”“评论量”,这就像纸媒为王时代下的争首发、争头版、争头条……那时候,一些媒体为了拿到首发,可以不顾及事件完整度和真相,甚至是采用毫无新闻道德的获取手段。反观今天的一些媒体,为了博取流量和关注度,断章取义、穿凿附会、不查明事件原委就随波逐流的比比皆是,一股标榜为消遣娱乐的“新型黄色新闻”之风席卷了众多媒介平台,致使新闻传播生态乱象频发。在迎合受众需求和新闻行业长久发展等多方因素的考量制衡下,“新型黄色新闻”该何去何从,值得业界同仁深入思考。
“新型黄色新闻”是指在网络媒体平台上出现的一些低质量、虚假、煽情、娱乐的资讯类视频,通常配上黄色底板的骇人标题和强节奏高频率的音效出现在大众面前,对不甚重要的新闻加以渲染夸张,或是将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琐事加以“陌生化”处理,使之成为具有轰动性的“震惊”事件,凭借其强烈的感官刺激和短暂瞬间具有的娱乐性和猎奇性让受众长时间地沉浸其中,而事件本身的真实性不得而知。比如,曾轰动一时的“小学生秦朗将寒假作业丢弃在巴黎”事件,在自媒体博主发布视频后,大批量的官方媒体账号在不知道事件真实性的情况下跟风转发,最后却是一场自媒体博主自编自导自演的闹剧;此外,还有“厨师用嘴咬断火腿肠做菜”事件,在各官方媒体账号大肆转发后,当事人出来辟谣:“请各位不要私自转发我的视频,这不是街边小吃,是我男朋友在给我煮面!”再比如,某日报在短视频平台发布的《女生坐飞机过安检脱掉长筒靴,太社死了,路过的人都要看一眼》,这个视频反映的,本是一件极为普通的事件,但经过文字的加工处理后,却收获了大批流量……
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新黄色新闻”使得大部分新闻报道不可避免地呈现“以偏概全”“随意夸大渲染事件”“牟利炮制”的现象。新闻的定义似乎也发生了改变,它从一种机构特权转变为信息传播生态系统的一部分,种种正式的组织、非正式的组织和众多的个人都杂处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新闻产出的门槛下移以及娱乐消费的巨大市场,使得“新型黄色新闻”行业蒸蒸日上。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作为一些官方媒体应该如何做新闻,或者如何甄别“真新闻”成为一个新的课题,而不是放弃新闻媒体的公信力转头奔向停留在表面的“流量”,甚至是为了流量,对媒体舆论引导作用买椟还珠。这和《不止不休》中为了首发独家就片面报道“乙肝代检”新闻的媒体岂不是殊途同归?
如今,“新型黄色新闻”的火爆致使新闻工作者为了顺应市场需求而大量生成发布此类新闻短视频,不同于深入现场的新闻制作,低成本的生成特点使得当下大部分新闻行业过度依赖于“短快火”,陷入了新闻内容“同质化”的深渊,甚至是成为“捅人心窝子的刀剑”。回看假扮智障、捡拾烟头,只为被“卖”进黑砖窑揭露恶行的记者崔松旺;因为揭开地沟油黑幕被残忍杀害的记者李翔;曝光三鹿奶粉事件后为了保命放弃新闻理想的记者简光洲;卧底缅北120天,用新闻报道换回诈骗团伙答应无条件放人的河南都市频道卧底记者……一位位普通的记者,一个个不普通的选择,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而河南都市频道的新闻节目播出后,对新闻从业人员的讽刺也达到高潮,在无数个热评中,我看到了观众对于新闻真实性的渴望,那些转载的热点视频里出现了“19岁女记者”的字眼,而这个信息点却从未在河南都市频道自己的报道中出现过。一面是热评里观众对记者的赞叹,一面是其他媒体为了博取流量的惊奇式标题,流量快车让“记者性别女”这个虚假话题点瞬间掩盖了卧底记者半年时间的生死游离,换来的却是“女记者”是否被强奸的怀疑,是否真的去卧底的质疑。我想,如果是缅北诈骗团伙的煽动,网友不会因此获得一点真实信息;如果是同胞的猜忌,那些卧底记者真的会寒心。优质新闻饱含的“温度”是冷冰冰的流量视频所不具备的,过度依赖“流量新闻”很可能会扼杀掉新闻行业本该拥有的人文关怀与共情素养。
传统媒体在客观独立的旗帜下,犹如一个傲慢的厨师,只提供两种“大锅饭”:一种是厨师们或者营养师认为你必须吃的、有营养的,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另一种是厨师觉得你应该爱吃的。自媒体时代,由厨子说了算的“大锅饭式”生产方式被颠覆,厨房禁地闯入了食客,成了开放式厨房,“大锅饭”成了“自助餐”。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一些突发性新闻或是需要付出更长时间成本去采编的新闻面前,主流媒体、自媒体、现场群众这三者之间确实存在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和差距,比如最近的热点“煤制油罐车混装食用油”事件,在官方新闻发布后,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这些油到底运到了哪里?可从月初新京报发出报道后没有媒体、官方或者企业能给出一个明确的说法,而在风口浪尖下打响第一枪的是一位B站的up主。在他的作品里,通过原视频中的一张运单和电子显示屏等细微信息,找出了一辆油罐车的车牌号,并通过车牌号排查出该车辆的最终目的地以及近半年来的行车轨迹与运输过的产品。其中,令人震惊的是这辆车所运输物品的接收商甚至包括了一些家喻户晓的品牌,运送的产品除了煤油、食用油之外更是涉及饲料、化肥。因此也有网友戏称:“时至今日,调查记者已经比大熊猫还要稀有了。”自媒体时代下的新型“调查up主”,作为“敢做敢说”的典型代表,自然也就被大众赋予了“调查记者”的社会责任,负责揭露一些别人不敢说不愿说的真相。这样的“调查up主”在受到大众敬佩赞美的同时,也加剧了新闻行业在时效、信源上的竞争,大批量的行业竞争对手抢发新闻、援引网络信息而导致新闻失实的情况频发。面对流量巨口,那群默默在认真做新闻报道的人,反而显得“费力不讨好”。
一些看似业余的自媒体“调查up主”虽然没有主流媒体的采编权,但依旧能够凭借着死磕到底的精神,成为重要社会事件的二传手,对社会报道形成补充。社会需要更多像“调查up主”这样的“记者”,或许只有更多的新闻从业者选择在流量的洪流中逆行而上,“新型黄色新闻”才会不攻自破。需要反思的,不仅仅只是制作“新型黄色新闻”的媒体,新闻的成败更在于全社会的觉醒和支持。这个规制、规则、规范上的突破与重构过程可能会很长,印刷机已停,油墨已干,纸张也不再在手里窸窣弯卷,可灵魂未亡,热血仍沸,一键发送那号角可达千家万户。
陆安楠简介
陆安楠,青年作家,新闻工作者,影视配音达人,昆明文旅数字资产库长期签约创作者。曾作为云南省13名优秀青年代表之一参与共青团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网络社会工作局举办的第五届“中国青年好网民”评选。8岁起开始陆续在《故事作文》《小星星·作文100分》《中学生导报》《中国少年作家》《滇池》《边疆文学》《散文诗月刊》《散文诗》等杂志发表作品并多次获奖,曾获百名中国少年作家、《滇池》杂志校园诗人等荣誉和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