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川邑里 临春今昔

2024-10-12 00:00:00萧烟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24年9期

临春河静静流淌,白鹭在山海河城间翩翩飞翔。在三面青山一面绿水的护佑下,临春社区历经千百年风雨依旧初心不改,惠风和畅,抚育了一代又一代纯朴百姓。

临春社区,东至凤凰岭,西至临春河,南至大曾岭,北至临春岭。这三山一河围合的地形,如同安放在三亚中心城区旁一把巨大的太师椅,唯有时间在此端坐,见证了三亚湾每一天日落,以及河海之间沧海桑田的变迁。临春社区辖境面积2.01平方千米,共7个居民小组,是传统的黎族聚居村。但是,社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地移民落户或者栖居,传统村落受到了深刻冲击,越来越走向族群的融合。

俯瞰社区的一角

谁也说不清临春社区何时有了聚落。名称的变迁,掩盖了久远的历史。临春社区的前身是临春村,在解放海南岛之前一直被称作临川村;相邻的临春河、临春岭之“临春”,亦均为“临川”的讹变。“临川”一名,则可追溯到唐朝初期设置在三亚河流域的临川县。据《正德琼台志》载:“唐武德五年(622年),立崖、儋、振三州……振州领县四:宁远(带州,沿隋郡治)、延德、临川(增置)、陵水(增置)”。而早在大隋王朝开皇九年消灭南陈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岭南冯冼家族审时度势归顺了中原朝廷;为旌表功德,朝廷将帝国最南方的临振县赐予冯冼家族作为“汤沐邑”。《读史方舆纪要》载:“临川废县,州东南百三十。刘昫曰隋所置县也。或曰本临振故县,梁、陈间置”。

综上所述,临振县很可能就是临川县的前身,很可能在南北朝的梁陈之际就已经存在。那么,临川县治到底在哪?据光绪《崖州志》“古迹”篇记载:“临川废县,在州东南一百一十里盐场西南山中,唐置,南汉省”。由古今盐场的中心位置,以及各史志对临川县治相对于崖州的距离记载得知,临川县治就在金鸡岭与临春岭之间的临春河北岸,约为今月川社区一带。其中的“盐场”,则在今临春社区辖境。

1995年老照片,右下方山谷民居为临春村,临春河与凤凰路之间的三角带为当时的盐田 陆小克 摄

由此得知,三亚河流域的文明开启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临春河与三亚河还没有相交,河东与河西地块都没有在海水中出露,这区域存在一个内凹的小海湾,海水直抵临川岭山麓,史志称作“临川海”,“临川河”在金鸡岭和“临川岭”之间流淌出来,河道推进没多远就汇入“临川海”。临川县治因临川河出口而立,依山面海,坐北朝南,占据传统风水之利,又得河口航运之便,是唐代三亚河流域设置县治的最佳位置。因城兴港,临川港在这时得到了实质性发展,成为三亚河流域最早开启的远航港口。

小小临川海,在临川岭山脚下潮起潮涌,海东岭西有一个山坳,为县城近郊的宜居之地;临川县设立后,这个山坳中肯定有了聚落,这就是临春社区的前身。

到五代十国的南汉国时期(917-971年),临川县宣告终结。后来的宋元时期,县治故地作为有一定驻军的边镇存在,即临川镇,仍旧是三亚河流域早期的中心。这次撤县降镇,人口大减,近郊散户向临川镇汇集,临春社区所在位置变得荒芜。但是并没有衰落,因为山坳地形,临海处形成缓坡,拥有广阔的浅滩。河东与河西地块也开始陆续出露,临川海成为内湖,海浪变得平缓;潮汐涨落间,滩地上极易兴起一个产业,那就是晒盐。

《正德琼台志》卷十四之《盐场》篇载:“临川场在崖州东一百里临川村。洪武二十五年设,灶老钟仕那创建”。据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记载,临川“有故盐场,亦宋置”。如此看来,临川河出海口一带在宋代就已开设盐场,位于今临春社区西侧,这里滩地宽阔,海水不徐不疾,盐田最为集中,人力亦当汇集。抑或此时,这里就被称作“临川盐场”。而《正德琼台志》记载的临川村,这时候仍旧位于月川村一带,而非今临春社区。

即将被拆除的房屋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官方正式设置临川盐场,为琼州府六大盐场之一,正式编制167人,是崖州乃至琼南地区唯一官办盐场,设临川场大使一名,由地处廉州境内的海北盐课提举司管理。到清朝,正式编制达210人,清末以临川场为中心开得生盐田575丘,水盐田133丘,可见该盐场在三亚盐业发展史的地位。民国盐业放开,民企抢滩,临春河以及三亚河两岸兴起大量盐田。此时“临川”一名更多与盐场捆绑,光绪《崖州志》所载“临川里”已无临川村存在,说明这个中心村已经分化;民国地图标示的山尾、月川、下村园等几个小村庄,即为早期临川村分化的结果。而临川盐场旁的村庄,本来相对偏僻,因为盐场的存在渐渐被人称作“临川村”,盐场则被称作“熟盐坡”(村民称之为“盐田坡”)。据村民林桂寿回忆,应该在民国时期,临川村、盐田坡、港门村一道,同归“临盐保”管理;由此可见,清末临川村也应该依附于港门村,那时村名还很模糊。后来一些散户陆续迁来,达到独立成村的规模,临川村在民国地图上也就得到了标注,渐渐发展成今天的临春社区。

若说唐宋以至元代早期,三亚河流域的中心聚落为临川;元代中晚期,随着河西地块的推进,河海之间兴起了三亚村,由村兴起“三亚里”,地处崖东驿道的枢纽位置,人口大兴,从此取代“临川里”成为三亚河流域新的中心。一旁的“番民”也越聚越多,形成早期的“回辉村”,亦升格为“所三亚里”。该流域各族群在这两“里”之间展开农商贸易,形成早期的“三亚市”,民国时期发展成“三亚街”。这时的三亚河口,因为疍民的捕捞和临川场的盐业之利,兴起了早期以渔盐贸易为主的“三亚港市”,在这“两市一港”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了现代化旅游城市——三亚。

社区街景一角

宋明的临川盐场生产,盐工就地招募,多黎族同胞,清末以来则以汉族为主,他们均归入“灶户”。不同时期,都有散户或者流民前来安家,也有来自福建或者广东,早期散户大多融入“灶户”。盐场也时有裁员或者停产,常有盐工落籍为黎,与附近黎村融合,以黎语交流,属哈方言支系,渐渐在盐场之外又形成了聚落。因而,大多黎族同胞也会说起祖上来自内地省份,这是哈方言支系黎族的普遍特征,与汉族多有融合。这些聚落的村民有些是盐场的编外人员,在清末与盐场有了分化,很多人过着自在的游耕或者渔猎生活,成为“耕户”或者“渔户”。

海南岛解放后,盐业国营,临川村旁的盐田坡本是三亚最大的盐工生活区;后来城市开发,盐田征用,盐工们分别搬迁到了丰兴隆、榕根、港门等地,剩下“耕户”和“渔户”成为原住民,附近散居的黎户和外来户也不断汇入,以林、李、高、黎等姓氏进村时间最早,但是他们祖上进村的时间大多不超过六七代,个别到了十一代。可见,现在的临春社区居民并非早期的临川盐场居民后裔,他们大约在清代中晚期开始聚集;但是,该位置自唐宋以来一直sBKJjXOc5JiLVZDD/jB8Wg==都有形成聚落。

1930年,陈铭枢纂写的《海南岛志》出版,在一份记载崖县盐田经营情况的图表,将“临川”误写成“临春”。在地名普遍不规范的上个世纪,这种错讹不断出现。解放海南岛成立农会,临川村直接写成了临春村,后来还曾写成“临村”或者“林村”,最终也没有正本清源,而是固化为“临春村”。解放海南岛后临春村的归属常有变动,最初属于月榕乡,1957年作为生产队隶属于荔枝沟公社海螺大队,1962年曾短暂升级为临春大队;1980年成立临春乡,1985年属荔枝沟区公所管辖,1986划归河东街道办事处,1995年改称居委会,2001年正式称作临春社区居委会。2014年三亚正式“撤镇并区”,临春社区从此隶属吉阳区直接管辖。

以上就是临春社区的大致沿革。到2023年,社区总人口18138人,其中本地人口 6788人,流动人口11350人。伴随着一座新兴旅游城市的崛起,临春社区展现出宽阔的胸怀,容纳了更多的市民,成为三亚社区的和谐典范。随着城市更新发展,社区正面临整体改造,一个个新小区正在兴建;临春社区又将呈现出全新面貌,更充分地融进这座旅游城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