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兴海!海南打造海洋新质生产力重要实践地

2024-10-12 00:00:00王存福孙慧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24年9期

海南东方明阳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基地的厂区内,两条生产线机器轰鸣,正在批量生产应用于海南以及周边国家海域的大型(10-18MW及以上)海上风机及其叶片。

今年初,该基地成功下线全球最大的海上风电风轮叶片,该叶片长达143米,叶轮直径为292米,扫风面积超6.6万平方米。

“这个海上超大型叶片自带抗台风‘基因’,能抵御高达17级的超强台风。”该基地副总经理、东方叶片厂厂长梁利清说。

这个基地是海南坚持陆海统筹、向海图强的缩影。作为全国管辖海域面积最大的省份,海洋经济是海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快构建自贸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海南重点培育海洋新兴产业,不断提升海洋开发能力,逐步让海洋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根据海南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4年一季度,海洋经济产业增加值达789.45亿元,占GDP比重达43%。

据海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孙于萍介绍,依托海上风场开发建设,海南先后引进东方明阳等4个风电整机制造产业项目,初步形成整机制造产能300万千瓦/年,具备10兆瓦级海上风电机组和超大型海上风电叶片制造能力。

深海油气也是海南大力发展的海洋新兴产业。《海南省油气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重点推进陵水17-2气田全面投产并实现年产天然气30亿立方米,连接全国天然气管网向海南及广东、香港等地稳定供气,带动周边陵水25-1等深水气田开发形成新的气田群。

中国海油6月6日对外宣布,其在南海西部超深水超浅气层勘探领域获重大突破。陵水36-1气田位于南海西部海域,平均水深约1500米,主要含气层系为第四系乐东组储层,平均气层埋深210米,探井测试无阻天然气流量超1000万方/天。

向“深”发展,填补空白。近年来,海南“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能力不断提升,“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等多项国家海洋科技重大装备入列,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成为全国深海科研力量的集聚地,载人深潜技术快速发展,成功布设海底原位科学实验站,在南海深海先后两次作业并发现重大文物,填补了中国深海考古的空白。

2024年海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耕海洋经济,今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3100亿元,用10年时间再造一个“海上海南”,加快迈向海洋强省。

海南省海洋厅副厅长戴文达表示,海南以向海图强、再造一个“海上海南”为总体目标,推动海洋科技创新,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打造海洋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实践地。

向海求新抢占海洋新兴产业新赛道

7月16日,海南省儋州市西北部海域,在风机安装船等高空吊装设备协助下,直径长121米的叶轮被吊到140米高空中,与主机完成精准对接。广阔海洋里,即将矗立起一排排白色风车,在海上一边“冲浪”一边发电。

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传江介绍,大唐海南儋州12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已进入风机批量化、大规模安装阶段。“与陆上风电场相比,海上风能资源丰富、出量大,可集中连片大规模开发。海南的海洋面积广阔,未来海上风电场可不断向远海、深海开拓。”张传江说。

海上风电海南造。在洋浦风电产业园,组装好的海上风电主机停放在堆场里,等候出海“上岗”。预计今年该产业园将生产组装60台海上风电主机,全部供应给正在建设中的大唐CZ3海上风电示范项目。洋浦海上风电产业园的投产,标志着海南海上风电产业链条初步形成,可实现海上风电设备自产自用。

发展壮大海上风电产业链,是海南省培育、发展海洋经济新兴产业,向海求新、求变的生动实践。

借助自然环境优势、自贸港开放政策优势,海南的深海油气、海洋工程装备技术、海洋生物技术等新“蓝海”产业不断壮大,为海洋经济增动力,添活力——

在临高县金牌港,由本地企业自主制造的风电运维船日前下水测试,这是一款专门为海上风电场建设配套的特种作业船,配备起降平台、大型起重设备、专业维修工具及远程监控指挥系统等,能够实现对海上风电设备的全方位、精准化运维管理。

海南老城科技新城,超过140家企业入驻澄迈油服基地,深海深层能源工程重点实验室、海上高温高压油气勘探开发实验室等项目相继落户,油服产业集群化效应初现。

海口高新区美安科技新城,罗非鱼、金枪鱼、鳕鱼等鱼类的鱼鳞、鱼皮被运往海南华研胶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加工成鱼胶原蛋白肽原粉等原料,远销日本、韩国、美国、泰国、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等50多个国家。

新兴海洋产业快速发展,为再造一个“海上海南”的引擎注入“蓝色动能”,海南“向海图强”的底气越来越足。

向海探路打造深海科技创新策源地

深海鱼类纹斑竹鲨,被三亚深海化合物资源中心的科研人员研发出一种新“吃法”:即通过对纹斑竹鲨注射免疫接种,淘筛到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条纹斑竹鲨纳米抗体,这种纳米抗体是新一代临床诊断与疾病治疗的重要工具,在生物医药产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海洋,被称为“蓝色药库”,有着超过地球总量80%的生物,这些生物拥有更为独特的基因,医药开发潜力巨大。海南受权管辖着约2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发展海洋生物制药等海洋产业优势明显。

三亚深海化合物资源中心着眼深海生物开发领域,计划逐步建立深海生物样本采集、深海样品生产改造、生物活性筛选鉴定等平台,开展深海深渊微生物菌种保藏、分子和细胞水平生物活性筛选等特色业务,推动崖州湾科技城成为资源独特、水平高超、产研融合的海洋药物原创策源地,并通过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支撑海洋创新药物、功能性保健品、功能性化妆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产业强海,科技兴海。海南牢牢扭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扎实推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强化海洋领域重大关键技术,深海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到海洋产业中,助推培育、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

在崖州湾科技城,深海科技创新公共平台于去年启动试运行。依托该平台,由上海交通大学牵头建设的深海装备多功能试验水池实验室、深海装备结构安全性试验装置实验室相继落地,为深海装备产业化推广和应用提供服务。

“深海勇士”号4500米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大型深海超高压模拟试验装置等海洋科技重大装备入列,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深海空间站、海洋立体观测网等深海科技项目稳步推进,超深水油气开发等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

海南聚焦加强创新协作,面向深海探测、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等战略性领域,布局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省深海技术创新中心、崂山实验室海南基地、汉江实验室海南基地等科研平台加快建设或相继建成,引进的中国海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深海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相继落地。目前,崖州湾科技城已聚集涉深海科技企业1000多家,重点发展海洋智能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能源、深海养殖等产业。

以海洋科技创新为“明灯”,海南向深海挺进,发展“深蓝”特色产业,打造深海科技创新策源地、新高地。

向海开放全面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海底下,商用海底数据中心运行稳定,各项数据检测正常;海水中,深水网箱里的金鲳鱼和燕子鲳鱼等优质深海鱼类自由游弋;海面上,疍家餐饮渔排连接成片,船上游客络绎不绝……在海南的广阔海域,不同的海洋空间,风景样样美好。

向海图强,再造一个“海上海南”。目前,海南正在转变发展理念,用足用好自由贸易港政策,吸引高端创新要素向海洋产业集聚,以补齐产业链为导向,推动海洋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打造海洋产业集群,同时,加强前瞻谋划、政策引导,积极培育深海、海洋航天等未来产业。

在儋州、东方、临高、乐东、万宁等沿海市县,一个个海上风电场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十四五”期间,海南规划建设11个海上风电场。围绕海上风电产业,东方、儋州、临高等市县相继引入叶片、塔筒钢结构、海缆、新型储能装备、海上施工等产业链上下游的制造企业。

三亚西岛海域,三亚热带水产研究院研究员秦传新带领团队,正在攻关海洋牧场底栖生物白棘三列海胆的培育技术难题,这种海胆科动物既可以抑制大型藻过度生长,为珊瑚的发育和幼体补充提供空间,又可以培育成海洋牧场的养殖水产品。

汇聚全球海洋创新要素,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深化“智慧海洋”建设,持续推进深海科技项目建设,聚焦深海关键技术研究及成果转化应用,是海南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

“目前,海南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省的具体行动方案正在编制中,将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产业体系、空间布局、保障措施等,确保各项政策举措落地生根、取得实效。”海南省海洋厅副厅长戴文达表示,该厅将进一步研究完善海洋经济政策法规,健全海洋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海洋经济调查统计。这一系列举措将为海南向海图强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南海之滨,海上风电、深海油气、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牧场、休闲渔业等新兴海洋产业从“规划图”到“施工图”再到“实景图”,现代海洋产业版图不断扩大。“蓝色引擎”正持续释放澎湃动能,驱动海洋产业从浅蓝拓向深蓝,为海南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来源:新华社 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