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养审美情趣:经典小说不可忽视的教学视角

2024-10-11 00:00:00王蓉
阅读(教学研究) 2024年4期

【摘要】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涵养审美情趣是新课标的目标要求。文章以特级教师虞大明执教的《在柏林》一课为例,提出了涵养学生审美情趣的经典小说教学视角和教学路径:引导质疑,激发审美兴趣;巧用对比,促进审美理解;挖掘留白,点燃审美想象;甄选结尾,深化审美体验。

【关键词】审美情趣;小说教学;小学语文

新课标指出:“语言文字及作品是重要的审美对象,语言学习与运用也是培养审美能力和提高审美品位的重要途径。”要“在文学体验活动中涵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奥莱尔的微型小说《在柏林》,用短短360个字,掷地有声地控诉了二战的罪恶,表达了人们祈求和平的美好愿望。特级教师虞大明在教学《在柏林》时独辟蹊径,让学生在感悟作品深刻主题的同时,通过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涵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为阅读教学打开了新视角,开辟了新路径。

一、引导质疑,激发审美兴趣

王一川认为:“审美直觉是美感的心理门户,是直接的、整体的、动情的对于感性形式的感受。”在教学《在柏林》这篇微型小说前,虞老师并没有让学生预习,而是抓住第一自然段让学生边读边猜,利用审美直觉召唤文本蕴含的生命力,引发学生不断质疑,带领学生踏上了一段神奇的小说探险之旅。

师:(出示文章第一自然段)学贵有疑,读书的时候如果心到了,就能读出疑问来。相信任何一个读者读到这段情节的时候,脑海里都会升腾出很多问题,你想问什么?

生:为什么这节车厢里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师:她联系了我们的生活,我们乘坐公交、地铁,一走进车厢是这样的吗?所以她把它变成问题提出来了。

生:为什么身体虚弱的老妇人要大声地数着“一、二、三”?

师:是的,老妇人在数“一、二、三”,她到底在数什么?如果你能抓住这情节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把它变成问题,那你就是提问的高手。

生:虚弱的老妇人发出的声音怎么能盖过火车车轮发出的声音?

(幻灯片呈现学生提出的三个问题)

师:我读小说有个习惯,当我脑海里产生问题的时候,我会停下来先猜一猜,然后带着猜想的答案继续往下读。当我发现我的猜想和故事情节的发展差不多的时候,我就很兴奋;当我发现我的猜想和故事情节不一样的时候,我会更兴奋。这就是微型小说的魅力所在。

从某种意义上讲,质疑就是一种审美直觉。小说《在柏林》的开头着墨不多,但一些不经意处让人满腹狐疑,浮想联翩。虞老师抓住小说构思奇巧的特点,引导学生借助有限的文字,激发学生的审美直觉,基于多重视角进行质疑,提出了关联故事情节的三个焦点问题,引导学生沿着审美的跑道拾级而上,获得精神的愉悦。

对于前几个问题,学生只要联系生活实际,自然就会找到矛盾的焦点。虞老师的追问“这‘一、二、三’,到底是在数什么”将问题更加明确,更有利于学生想象和把握故事内核。蒸汽火车运行时联动轴的声音是学生认知的“盲点”,虞老师带着学生们边做动作边模拟声音,在审美通感的过程中拓宽提问视角,激活直觉思维,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走向,充分感受小说构思的独特。

二、巧用对比,促进审美理解

经典作品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审美视角。《在柏林》虽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但文中却未正面描写战争的血腥和恐怖。教学时,虞老师通过同主题作品的对比,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特点的审美理解,让他们感受经典的内涵和力量。

师:奥莱尔创作这篇小说的目的是什么?

生:反映战争的恐怖,反对战争,崇尚和平。

师:没错。这篇小说为什么能成为经典呢?通过比较研究一定会很有成效。大明老师推荐给大家一首同主题的歌曲《Tell me why》。(播放视频)

师:大明老师提供给大家的第二个作品是高洪波先生的一首诗《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请大家快速浏览诗歌。

师:这两个作品和《在柏林》主题都是一样的,为什么这篇360个字的小说堪称经典?它到底经典在哪?大家先想一想,再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看法。

孙绍振认为:“文学解读的有效性,不但取决于内容,而且取决于形式、甚至是亚形式方面的精致的洞察。”为帮助学生理解文章表达形式的深刻性,虞老师引导学生将这篇微型小说和同题材的歌曲与诗歌进行比较:播放的歌曲以炮火连天、断壁残垣、哀鸿遍野的战场为背景,一个男孩独立于废墟之上,用稚嫩而又充满力量的声音控诉战争的惨无人道;而高洪波的诗歌借用“战舰”“水雷”“导弹”“地雷”等和战争相关的元素唤起了人们对战争的恐惧,直抒胸襟地表达了人们对和平的向往。

相比之下,小说《在柏林》独特在哪儿?经典在哪儿?学生通过对比发现,这篇文章没有直接描写战争的惨烈,而是通过一个老妇人的视角,截取发生在车厢里的一件看似寻常的小事,揭开一个普通家庭在战争之中遭受的重创:战争不仅剥夺了三个儿子年轻的生命,就连头发灰白的后备役丈夫也要去前线,凸显了民众卑如蝼蚁的生存状态,同时也揭露了战争背景下人们麻木、冷漠的心态。小说以小见大,撷取微观事件反映战争这一宏观的历史主题,折射出战争造成的罪恶和平民对和平的渴望。在整个审美体验活动中,学生于无意识中进行着积极的情感建构,整个过程中流动着一股美感,学生个体在通往有意义的生命活动中,自由地体验着心灵成长带来的快乐。

三、挖掘留白,点燃审美想象

微型小说,特别是经典的微型小说,肯定有一处特别震撼我们的心灵,这样的地方被称为“小说之眼”。教师在教学中抓住了“小说之眼”,就能帮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师:(出示小说前三个自然段)当你读到这三段的什么地方,感到最震撼、最揪住你的心?

生:“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师:这个后备役老兵说的话就是小说的“眼睛”,用心地盯着这段话,透过文字你会看到很多的画面。(音乐响起)你会看到战场、你会看到战火中的家园……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1:看到战场上一个个士兵倒下了,看到母亲抱着孩子的尸体绝望地哭。

生2:看到了战场上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看到了这位母亲接二连三地收到儿子阵亡的消息,悲痛欲绝,哭干了眼泪……

师:你们有谁看到了战争到来之前,这一家五口幸福的生活?(生交流)

教学中,虞老师聚焦“小说之眼”,紧扣情节和环境,在学生顿悟了老妇人数数的意义之后,抓住审美情感这一源动力,挖掘留白空间,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战场上弥漫的硝烟、战火中无数被摧毁的家园以及战争没来之前这一家五口的幸福生活……或许他们只是千万个平凡家庭的缩影,但一声炮火震碎了所有的宁静与美好。战争不仅摧毁了家园,更摧毁了人性,车厢里两个姑娘的嗤笑抑或傻笑足见人心的冷漠与麻木……学生思维的触角超越了文字所描述的事实,战争与和平的画面在脑海中交融呈现,这其实就是对文本的审美创造。

四、甄选结尾,深化审美体验

微型小说的结尾往往打破常规,通过 “心理错位”式的艺术化表达震撼读者的心灵,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结尾往往是小说教学的难点,深入结尾所呈现的意境,揣摩其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文学表达艺术,能让学生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

师:小说的另一个独特和经典之处是它的结尾。这里有四句话,请你们判断一下哪一句是小说的原结尾。

1.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2.车厢里一片寂静,唯有老妇人的“一、二、三”仍在不时响起。

3.车厢里顿时安静了。不一会儿,老妇人又开始数了:“一、二、三、四。”

4.让所有可怕的战争早日停止吧!

童庆炳认为:“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这句话强调的是主客体之间需要建立一种契合的关系,有机统一,方显其美。在小说结尾的教学环节中,虞老师呈现了四种结尾方式,师生在讨论和鉴赏中最终形成共识:第4句这种喊口号式的结尾,无疑是抹煞了文学作品的审美意味,很容易排除。第2、3句也看似合理,呼应了小说的开头。老妇人的数数声一唱三叹,回环往复,意犹未尽,似乎在告诉人们:战争不止,人类的痛苦也不止。但相比之下,第1句话“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短短11个字,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后备役老兵的境遇给在场的人们带来了思考与震撼,更重要的是它唤醒了人们对战争的反思,只要战争不止、杀戮不止,一切的生命必将归于终结,一切都会静得可怕!车厢里所有人的忧愁、恐惧都藏在这无声的“寂静”中。此时无声胜有声,小说看似戛然而止,却将整个故事的情感波澜和审美价值推向了高潮,显然更加契合微型小说的特点。

不同的文学作品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表达方式有不同的艺术效果。教学中,这些都是帮助学生获得审美经验的重要途径。经典小说的教学既需要紧扣传统的环境、人物、情节三要素展开,更需要结合小说自身特点,引导学生从涵养审美情趣的角度浸润于小说语境,在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去发现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之间的内在关联,充分体验小说的情感波澜,帮助学生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不断探索语言文字表达的规律,从而彰显小说的文本意义和教学价值,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参考文献】

[1]王一川.美学与美育[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5:65-67.

[2]孙绍振.文学文本解读学[M].安徽: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19:40.

[3]童庆炳.文学审美论的自觉[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65.

注: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四期重点自筹课题“提升小学生语用素养的逆向教学设计与实施研究”(编号:2021JY14-ZB9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东桥小学教育集团凤凰园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