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零陵渔鼓作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音乐价值和民俗文化价值。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零陵渔鼓的发展、创新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地方政府强化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零陵渔鼓艺术团不断创新剧目内容、表演形式、拓展表演空间,学校特别是各级中小学利用“美育进中考”推动零陵渔鼓艺术教育,还建立零陵渔鼓教育培训基地,这样极大地推动了零陵渔鼓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零陵渔鼓;传承;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05(2024)19-0-03
零陵渔鼓是一种湖南省的传统戏曲剧种,属于湘南渔鼓的一个流派,历有“打渔鼓”“唱道情”两种称谓。渔鼓的前身源于唐代,是一种具有娱乐性、表演性的民间说唱艺术。宋代正式定名为“渔鼓”,盛于明清。零陵渔鼓源于明清时期的道情,大约公元1700年从北方传入湖南,其曲目繁多,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零陵渔鼓是今天永州境内所有渔鼓的统称,现流布于永州市(古为零陵)全境的郝皮桥、水口桥、杉木桥、高溪市等地及周边地区。零陵渔鼓的曲调起初是反复演唱的单曲体,徽调式,曲体为起、承、转、合四句式结构,后经发展,曲式不再单一。它的唱腔融合了道腔、民歌、戏剧腔等多种元素,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零陵渔鼓的演唱内容一般取材于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英雄传奇等,演唱时沿袭故事梗概,既按照固定套路,也会即兴填词。零陵渔鼓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只有唱、有说有唱、说唱表演相结合。因此,零陵渔鼓不仅是一种戏剧形式,而且是一种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价值的传统戏曲剧种。2012年8月,《零陵渔鼓》被批准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014年,湖南省文化馆将九澧渔鼓、零陵渔鼓、祁东渔鼓三个省级非遗项目整合成“湖南渔鼓”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1]零陵渔鼓不仅流传于湖南境内,在湖北、山东、广西等地也广为流传,有“墙内开花墙外香,万紫千红才是春”之意。但近年来,我国提倡以文化自信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这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动力。为此,永州市政府及各县区政府为零陵渔鼓的传承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推动了零陵渔鼓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一、地方政府强化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为零陵渔鼓文化发展打造坚实基础
零陵区政府高度重视零陵渔鼓的保护工作,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方案,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筹备小组,加大了对渔鼓的保护力度。同时,政府还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展传承工作,成立了专门的传统文化保护机构,负责零陵渔鼓等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2008年,零陵区文化馆设立了零陵渔鼓传习中心,2016年,湖南渔鼓保护传承基地落户零陵区文化馆,进一步推进了零陵渔鼓传习场所的建设。政府注重品牌打造,成功打造零陵渔鼓传习基地、神仙岭小学渔鼓传习基地等。
零陵区政府还设立了零陵渔鼓专项发展资金,加大经费支持。一方面,政府为零陵渔鼓艺术研究人员提供了薪金和福利,还采取了“政府买单,群众看戏”的方式对零陵渔鼓剧团进行补贴,也采用了政府采购方式,集中时段采购零陵渔鼓剧本资助补贴比赛的方式进行资助,如对零陵渔鼓剧团参加全国性、跨地区艺术赛事、参与重要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商演等进行资助。政府还采取各项税收的优惠政策,保障渔鼓从业人员的各项权益。另一方面,采取文旅融合,依托零陵古城旅游文化资源,打造假日渔鼓演唱活动。政府还合理布局了城镇的零陵渔鼓戏曲演出场地,在集镇、闹市等公开场所搭建了戏台,借助各种节假日、集市等活动搭台唱戏,吸引观众,扩大渔鼓的影响力。同时,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零陵渔鼓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形成政府、社会、企业共同参与的保护机制。
二、零陵渔鼓艺术团不断创新助力渔鼓艺术发展
零陵渔鼓,是湖南省永州市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作为中国优秀传统艺术的一部分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早期的渔鼓主要以道教故事为题材。[2]在新的时代,零陵渔鼓不仅继承了传统艺术的精髓,更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在剧目内容、表演形式以及表演空间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拓展。
(一)创新了剧目内容
1.题材多样化。零陵渔鼓在新时代的剧目创作中,更加注重题材的多样化和时代性。传统剧目中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等依然是创作的重要来源,但反映新时代精神风貌的现代题材、现实生活故事也被大量引入。例如,针对青少年学生群体,创作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等。这些创新作品不仅紧贴时代脉搏,还寓教于乐,深受观众喜爱。2.内容时代化。在剧目内容方面,零陵渔鼓注重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使之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一方面,保留了传统剧目中的经典元素和故事情节;另一方面,融入现代社会的价值观、道德观等元素,使作品更具时代感和现实意义。例如,在《馅饼·陷阱》这部作品中,通过讲述一个法治观念淡薄的人追求高额回报而陷入非法集资陷阱的故事,深入宣传了国家的法制思想和依法治国方略,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增强法治意识。
3.时长与结构优化。传统渔鼓多为长篇大论,有时可达数小时。为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习惯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现代创新渔鼓对时长进行了合理控制,一般在几分钟内即可完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叙述,结构更加紧凑,情节更加精练。
(二)创新表演形式
1.演唱方式多样化。零陵渔鼓在演唱方式上进行了创新,将传统唱腔与现代演唱技巧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演唱风格。零陵渔鼓在保留了传统唱腔的韵味和特色的基础上吸收了现代流行音乐的元素和技巧,使唱腔更加丰富多彩、悦耳动听。此外,还尝试了合唱、对唱等多种演唱形式,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2.润腔与语气多变。传统零陵渔鼓的唱腔直接而质朴,而现代创新则加入了更多的润腔技巧,使唱腔更加圆润柔和,语气感更加丰富多变。这种创新既保留了渔鼓的原始韵味,又赋予了其新的生命力。3.曲式与板式多彩。传统渔鼓的曲式与板式相对固定,而现代创新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尝试。例如,将传统渔鼓的曲牌体与板式唱腔相结合,融入花鼓戏、戏曲、小调等音乐元素,形成了新的唱腔风格。这种创新使得渔鼓的唱腔更加丰富多彩,更具艺术感染力。4.表演形式多元化。零陵渔鼓在表演形式上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除了传统的说唱表演外,还加入了舞蹈、戏剧等表演元素,形成了多元化的表演形式。例如,在《改革开放四十年》这部作品中,就采用了歌唱、舞蹈、戏剧等多种表演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展现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辉煌成就和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这种多元化的表演形式不仅丰富了零陵渔鼓的表现形式,也提高了观众的观赏体验。5.伴奏乐器多种。传统渔鼓以渔鼓筒和简板为主要伴奏乐器,而现代创新则引入了更多的乐器种类,如二胡、三弦、月琴等弦乐器以及碗、碟等打击乐器。这些乐器的加入不仅丰富了渔鼓的伴奏效果,也使其音乐表现更加饱满立体。
(三)拓展表演空间
1.校园演出常态化。为了培养更多的零陵渔鼓传承人和爱好者,各中小学校积极开展校园演出活动。通过组织渔鼓社团、开设渔鼓课程等方式在校园内普及和推广零陵渔鼓。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提高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2.社区演出普及化。为了扩大零陵渔鼓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社区演出也成了重要的推广方式之一。零陵渔鼓戏团和学校渔鼓社团分别深入社区进行演出,将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带给更多的观众。这些演出不仅丰富了社区的文化生活,也提高了零陵渔鼓在社区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3.网络传播数字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传播也成了零陵渔鼓推广的重要手段之一。文化馆、零陵渔鼓戏团、相关学校通过建立官方网站、社交媒体账号等方式将零陵渔鼓的表演视频、图片等上传到网络上供观众观看和分享。这种数字化的传播方式不仅提高了零陵渔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方便了观众随时随地欣赏和学习零陵渔鼓艺术。
可见,零陵渔鼓曲本为顺应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由宣扬道义逐渐演变成了为社会各阶层精神文明的人文需求服务。渔鼓作为来自民间、流传在民间、服务于民间的传统地方文化艺术反映了人民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极大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2]。
三、渔鼓研究推动零陵渔鼓传承与振兴
学术研究为零陵渔鼓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零陵渔鼓作为湖南省永州市的传统民间音乐形式,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随着社会的变迁,零陵渔鼓面临着传承困难和发展受限的问题。零陵渔鼓艺术团和湖南科技学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积极组织研究专家展开了一系列研究,推动零陵渔鼓的传承与发展。
(一)开展调研与考察
研究专家深入零陵渔鼓传唱地,对当地渔鼓文化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考察,了解了渔鼓的历史沿革、文化内涵、表演形式、传承现状等情况。
(二)组建了渔鼓研究团队
组织文史专家、艺术研究者、戏曲实践者开展渔鼓专项课题研究,挖掘整理了渔鼓的相关资料,包括声音、图像、文字、实物等,还包括渔鼓老艺人所掌握的零陵渔鼓的技艺、绝活和他们的代表作品等资料。研究专家主持或参与了多个与零陵渔鼓传承与发展相关的科学研究项目,如《非物质文化遗产零陵渔鼓的传承与发展》《零陵渔鼓的发展历程与传承对策研究》《零陵渔鼓口述史研究》等课题研究,这些项目的研究内容涵盖了渔鼓的历史渊源、传承机制、艺术创新等多个方面,通过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和措施。
(三)发表研究成果
研究成员发表了一些零陵渔鼓传承与发展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如《零陵渔鼓传习现状调查》《零陵渔鼓传承发展方式新旧对比研究》《零陵渔鼓的传播现状调查及传播策略研究》等。特别是音乐与舞蹈学院廖宁杰院长运用零陵渔鼓创新表演形式创作的小组表演唱《欸乃一声山水绿》获湖南省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声乐组一等奖。这些成果不仅丰富了零陵渔鼓的理论研究体系,也为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其中,一些论文和报告被国家级非遗项目“湖南渔鼓”之“零陵渔鼓”传习基地保护单位零陵区文化馆采纳,用于完善零陵渔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四)创新传承方式
研究专家积极探索和创新零陵渔鼓的传承方式。例如,湖南科技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左文老师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将渔鼓文化与创意设计相结合,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文创产品和数字视觉海报。这些创新性的传承方式不仅拓宽了渔鼓文化的传播渠道,也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对渔鼓文化的关注和喜爱。
四、老年大学举办零陵渔鼓学习班促进了其传承与发展
2017年3月,零陵区老年大学设立渔鼓传习班,每年培训30人左右;2018年3月,永州市委党校社区老年大学设立渔鼓传习班,每年培训40人左右。老年大学组织编写了一系列以家乡美景及社会发展为时代特征的曲目,如《古城古韵零陵城》《老年大学多自豪》《好山好景美零陵》《八仙过海》等。在学习不断深入,演唱水平逐步提高后,将传统曲目《十月怀胎》《三姑记》等代表作品作为学习内容传授。这些老年培训基地的建立,旨在加强渔鼓演唱队伍的建设,扩大渔鼓演出团队的人员数量,更好地推进零陵渔鼓的传承与发展。
五、结束语
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零陵渔鼓的发展、创新与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这需要通过内容创新、传承机制创新等措施的实施才能推动零陵渔鼓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才能让零陵渔鼓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展望未来,零陵渔鼓的发展将更加注重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与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零陵渔鼓有望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随着文化自信的不断提升和民众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增加,零陵渔鼓的传承与发展也将迎来更加美好的前景。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零陵渔鼓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定能在新的历史时期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刘蓓.零陵渔鼓的发展历程与传承现状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0(06):1-2.
[2]连云.非遗视野下邳州渔鼓的传承研究[J].当代音乐,2017(18):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