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彩陶的传承困境与发展路径

2024-10-11 00:00:00赵艺
艺术大观 2024年19期

摘 要:2006年,界首彩陶烧制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基于对界首彩陶历史源流进行梳理,将其发展历史划分为全盛时期、成熟时期、兴起时期和由兴转盛四个重要阶段。目前,界首彩陶面临着传承后继乏人、产品生产有待改进、陷入市场困境等现实问题,据此从政府引导、政策支撑,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更新理念、创新研发,加强营销、面向市场等四个方面探索界首彩陶的发展路径,以期推动界首彩陶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关键词:界首彩陶;历史源流;传承困境;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J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05(2024)19-0-03

界首彩陶被誉为“中国近代四大彩陶”之一,与宜兴紫砂壶、景德镇瓷器和湖北的铜官并称为中国“四大民窑”,2006年入选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我国淮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1]界首彩陶因为悠久的历史积淀、鲜明的地域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良的制作工艺声名远播,其形成与皖北地区的农耕方式、生产条件和民俗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界首彩陶在继承唐三彩遗风的基础上,融合了皖北地区剪纸、戏曲等艺术元素,使其粗犷质朴的风格在众多陶艺作品中别具一格。随着社会经济的变迁和新技术、新科技的应用,界首彩陶逐渐失去其赖以生存的生存环境和文化土壤,制作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巨大挑战。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为指引,[2]在追溯界首彩陶历史源流的基础上,分析其目前面临的传承困境,探索界首彩陶的传承和保护路径迫在眉睫。

一、界首彩陶的历史源流

(一)第一阶段:元代中期至明代晚期

这一时期是界首彩陶发展的全盛时期,其所产的陶制品随着大运河畅销国内主要省份。在原材料上,界首彩陶优先选用颍河泛滥遗留下的沉积粘土,独特的材质使得界首彩陶更具有可塑性和实用性;在烧制技术上,界首彩陶传承人先后学习北方民窑和官窑的先进技术,使得界首彩陶在烧制温度上有极大的改善;在纹样和技法上,界首彩陶借鉴阜阳剪纸和木雕、铜雕、贴花等工艺,呈现出简单明快、豪放不羁的艺术美感。

(二)第二阶段:清代晚期至民国末期

清代晚期至民国末期是界首彩陶发展的成熟时期。在器物造型上,这一时期为了防止在烧制过程中釉料下滴至腹部,界首彩陶的造型多为浅圈足,近足部一般刻画二至三道凹凸弦纹。在纹饰上,这一时期的界首彩陶除了延续之前的花鸟鱼虫外,剔花工艺和戏曲人物形象已成为界首彩陶装饰纹样的主流,界首彩陶制作过程中借鉴了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戏曲人物和文化场景,如《西厢记》《包公判案》《白蛇传》等戏曲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纷纷出现在界首彩陶的刻花纹样上,生动地体现出界首彩陶的艺术价值。

(三)第三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这个阶段是界首彩陶发展的兴起时期。界首彩陶著名传承人卢山义和卢山志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民间工艺美术研修班进修制陶技艺,学成归来后,在界首组建陶器生产合作社,有效地提高了界首彩陶的制作工艺水准,并设计制作了“三彩刻花刀马人物纹酒罐”,被誉为“古老东方艺术的精华”。[3]1960年,卢义山重建陶瓷厂,引入了专业化、系统化的彩陶烧制工艺,使得界首彩陶再次焕发出生机。20世纪60年代后,年轻的工艺美术师被安徽省轻工业厅遴选进驻界首彩陶工艺陶瓷厂,他们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将现代工艺美术元素融入界首彩陶的制作手法、创作题材和表现形式中。

(四)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今是界首彩陶发展由兴转盛的关键节点,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韩美林的指导下,这一时期界首彩陶不仅在造型、釉水和烧制控温方面有所精进,还研制出硅-硼系列无毒彩釉,此举不仅使界首彩陶的彩釉更加色彩斑斓,同时解决了出口难的问题。90年代初,陶瓷雕塑艺术家闫玉敏将雕塑艺术中的线性美学与界首彩陶制陶技艺创新融合,制作出《老子》《十二乐俑》《东方微笑》等蕴含界首地域文化特色的彩陶作品。直到2006年,界首彩陶烧造工艺入选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标志着界首彩陶的传承和发展进入全新阶段。这一时期随着安徽省界首市对界首彩陶生态培育的大力支持,卢群山、卢莉华、王京胜、高峰等界首彩陶传承人和研究者接踵涌现,为界首彩陶的持续兴盛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界首彩陶的传承困境

(一)界首彩陶传承后继乏人

首先,狭隘的、局限性的传承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界首彩4bbf3b8ebf9fe16d792ba50faad8a09a83b3ad6ed7ebd4538a295bc409c0ce95陶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展。界首彩陶技艺常采用口传身授、工艺口诀等传授方式,传承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家族式传承,它主要以家族或者亲缘关系为基本的传承纽带,多以子承父业、父为子师传承方式。二是作坊式传承,即由作坊主招收徒弟,师徒相授、传承技艺。这种原始的传承关系,虽然使工艺得到了保护,但是传承线条过于纤细,传承脉系容易中断,最终会导致这项技艺的消失。其次,现有的界首彩陶传承人多出生于20世纪中后期,思想观念相对保守,缺乏创新意识,多数传承人无法突破“刀马人”作品的艺术限制。最后,界首彩陶学员存在文化底蕴薄弱、审美素养缺失、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以及传承人所在地域狭小等问题,兼备文化修养和审美素养的手工艺人出现断代,现有传承人很难掌握将绘画技艺和传统工艺相融合的卓越技巧,人才凋零、绝技难现,限制了界首彩陶创新和发展的步伐。

(二)界首彩陶产品生产有待改进

其一,彩陶产品单一,创作缺乏新意。界首彩陶纹样装饰以传统民间元素为主,产品形式多为瓶、罐、坛、盆等传统生活器皿。受到市场利益的驱使,部分界首彩陶手艺人为了追求产量和效益,打破了手工技艺的传承底线,盲目地运用技术手段造成风格、特点不强,市场竞争力削弱。其二,原材料短缺遏制了界首彩陶的传承和发展。民间陶瓷文化的地域特征往往和原材料的分布有着紧密的联系。制作界首彩陶的陶土是黄河泛滥沉积后形成的黄胶泥,这种特殊泥土多存于界首市田营镇陶庄湖一带,不幸的是,目前此地区已被划入工业用地,导致彩陶匠人被迫从外地购买陶土和化妆土等制陶材料,这不但影响了界首彩陶的产品质量,增加了制陶成本,而且也改变了界首彩陶的本源性。其三,界首彩陶的烧制技艺有待改进。界首彩陶在刚出窑时流光溢彩,观赏性极强,但是由于采用低温釉烧制,容易出现釉色不够亮丽、釉面易脱落、沧桑陈旧等问题。后来经韩美林先生的指导开发研制出新的釉色,烧窑温度才得以有明显突破,可以保持四五十年不掉釉,目前彼时制作的彩陶作品已经达到时间界限,但是近些年对于釉色研制、窑温控制和烧造工艺的探索却处于停滞状态。

(三)界首彩陶陷入市场困境

第一,销售渠道狭窄,宣传营销方式单一。当前,界首彩陶主要的销售途径有三个,一是政府帮助厂商联系销路,如政府举办这种展销会,或由政府统一出资采购作为地方特色礼品赠送;二是在古玩市场或者工艺品商店上架出售;三是界首彩陶的收藏爱好者前往厂家订购。这种订购为主,零星销售为辅的销售模式,加之没有系统的营销与宣传手段,导致界首彩陶生产规模小、市场竞争力较弱。第二,来自现代工业产品的冲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现代科技的介入,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不断应用在生活用品和文化艺术品生产中,日常生活中瓷器、塑料制品的大量使用,使得界首陶器市场逐渐缩小,产量和需求订单大量取消。第三,产业化道路举步维艰。作为非遗传统手工艺,界首彩陶的高精技术掌握在少数传承人手中,若使用模具批量生产,会削弱彩陶的艺术性和附加值,难以实现扩大生产规模。

三、界首彩陶的发展路径

(一)政府引导,政策支撑

首先,做好顶层设计,制定相关的文件政策,将界首彩陶的传承和发展纳入政府的工作范畴。政府应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业、税收、人才、金融和招商等方面制定保障性、导向性和激励性的措施,为界首彩陶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其次,加大对界首彩陶的宣传力度。通过建设博物馆、美术馆和创意园区等配套性设施,展示和宣传界首彩陶文化。举办界首彩陶文化艺术节、展销会、学术研讨会、藏品展等不同形式的活动,增强界首彩陶的影响力。再次,为解决前文提到的原材料短缺问题,政府应该高度重视,给予政策支持,帮助界首彩陶匠人就地取材,降低制陶成本。同时,政府可以牵头对界首彩陶原材料进行深入研究,建立原材料数据库等,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最后,政府要重视艺术教育,通过艺术和劳动课程,将界首彩陶文化融入当地大中小学的课程教学,组织多样的界首彩陶美育实践活动,在潜移默化中蓄积界首彩陶文化传承的后备力量。

(二)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

第一,打破传统的家族式传承方式,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为指引,将界首彩陶文化融入高校美育体系,促进高校和非遗传承人的联系,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进课堂等活动。倡导地方高校开设工艺美术专业、陶瓷制造技术与工艺等相关专业,加强对界首彩陶传承人后备人才的培养。鼓励高校或者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对界首彩陶相关企业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服务。第二,加大对现有界首彩陶企业和传承人的支持和资金投入,在医疗、补贴、教育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保障,为其创造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同时要注重人文关怀,通过社会公益组织和媒体对非遗传承人及技艺进行宣传,提升彩陶工艺匠人的社会地位,营造良性的传承氛围。第三,政府要加大对界首彩陶高端人才和营销人才的引育力度,建立界首彩陶人才库和激励机制,为界首彩陶的产业化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型、知识型创意设计人才智力支持,促进界首彩陶研发与制作人才队伍快速发展。

(三)更新理念,创新研发

针对界首彩陶产品单一,创作缺乏新意的问题,需要彩陶手艺人大胆尝试,更新理念,推陈出新,在传承和创新中不断完善自我。器型上,传统的界首彩陶传统的造型样式庞大,不适合当代人的审美。因此,可以利用界首彩陶材质坚硬、可塑性强的特点,创作出形状小巧,造型有趣的产品。装饰纹饰上,一方面,可以借助当前时尚的网络用语,流行的嘻哈风格,俏皮的撞色搭配等创意纹样,吸引年轻消费者的眼球。另一方面,可以探索界首彩陶和绘画艺术结合的可能性,将地域文化元素融入界首彩陶装饰纹样的创作中,在界首彩陶绘画形式上另辟蹊径,旨在提升界首彩陶的绘画艺术水平,为广大彩陶爱好者提供新的思路。材质上,实现界首彩陶与木、石、玉、琉璃、玻璃、树脂、合金等材质相结合,以达到视觉上的冲击感和触觉上的新奇感。同时,界首彩陶的盛装容器应该改用不含铅的安全材料以保证食品安全,将有渗水问题的黄河淤泥材质更改为其他地域的陶泥,创作出更多安全性能好、质量上乘的生活器皿。文化意象上,可以打破传统的装饰性大型器物形式,创作出界首彩陶服饰、装饰品系列,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廉洁文化的文化用品系列,酒文化用品系列和体育用品系列等。

(四)加强营销,面向市场

在2024年5月发布的“2024中国品牌价值区域品牌(地理标志)百强榜”中,柳州螺蛳粉、五常大米、汝瓷等知名品牌上榜。[4]界首彩陶的保护和传承中可以借鉴以上区域品牌成功的营销经验,提高界首彩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点着手。其一,拓宽销售渠道,提高界首彩陶受众面的广度和深度。一方面,开展界首彩陶相关的展览会、研讨会、专业比赛、技能竞赛等,既能加强传承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和交流,同时通过邀请行业和高校专家担任评委扩大界首彩陶的受众面和知名度。另一方面,打造类似于“界首彩陶文化节”等品牌活动,创新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将文化节办成集研讨、评定、招商、销售为一体的国际性文化交流活动。其二,利用大众传播媒介与新媒体扩大界首彩陶宣传范围、拓展销售渠道。通过建立界首彩陶相关网站、论坛、公众号、视频号等,兼具传播非遗文化和搭建电子商务平台的双重属性。设计制作具有界首彩陶元素的明信片、日历、动漫、微电影等并广泛宣传,激发年轻人对界首彩陶的兴趣。其三,拓展界首彩陶文化体验营销方式。比如,可以开设界首彩陶实践工作坊,走进社区、学校、艺术馆等,宣传界首彩陶的相关知识,展示界首彩陶制作的全过程,让大众积极参与其中,提升对界首彩陶的感性认知。

参考文献:

[1]李道红,高峰,何成胜.界首彩陶的发展困境与保护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6(01):217-219.

[2]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2021-08-12)[2024-07-18].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633447.htm.

[3]许俊松.安徽民间传统工艺礼赞[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

[4]2024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在浙江发布[EB/OL].(2024-05-11)[2024-08-02].http://www.ccbd.org.cn/content-12-5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