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汉乐府民歌多具备叙事性,多描写民间疾苦,道出人们的爱憎,揭露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等,石夫先生根据《上邪》创作优秀声乐作品《长相知·上邪》既保留诗词叙述性特征,同时融入我国传统昆曲唱腔,在演唱时民族唱腔与戏曲唱腔相结合。而作为演唱者,在学习这首歌的同时,也要善于总结经验,这有助于理解其他艺术歌曲时也尝试从唱腔等多个方面剖析,深入学习,更好地把握歌曲的情感。
关键词:汉乐府民歌;《长相知·上邪》;曲式分析;演唱技巧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05(2024)19-0-03
《长相知》是汉乐府的《鼓吹曲辞》《铙歌十八曲》中的一首。整首曲子都是用第一人称的语气,借物喻人,借景来抒发自己的情绪,用一种婉转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她指天发誓,直抒胸臆,表现出了一个古代女子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和对感情的坚持。该诗的文体多为杂言,有二字至六字之分。歌词的口语化,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与君绝”以五种“不可能”为前提,表现出女主角在爱情中不屈不挠的精神。
一、《长相知》产生背景及音乐特征
最早被汉乐府收录的民间歌曲《长相知》[1],讲述了长沙王吴芮和齐王妃的爱情故事,正值吴芮四十诞辰之日,与爱妃游于湘江之上,而后感慨人生聚少离多,远离家乡的时光,爱妃与夫君感同身受,随后及吟出这流传千古的诗句。之后这一典故被改编为民歌收录至汉乐府中广为流传。
整曲为不带重复的一部曲式,共有24个小节,其中引子有两小节,a乐句为三个小节,b乐句为六个小节,c乐句为八个小节,d乐句为五个小节。整曲是小节数长短不一的非方正型结构。采用的是4/4拍和2/4拍交替使用的方法,使整曲更具有韵味,整曲使用民族传统调式c羽调式。
在旋律上,使用一个主题进行发展,有简洁的线条和清晰的乐句,为演唱留出了空间,使用倚音等进行装饰,韵味明确,为歌词的表现增添了色彩。前附点、后十六加前倚音这样的动机在其后的小节中以变形、反向、模进等方式穿插在乐曲中,这种方式保持了原主题动机的情感内涵,增加了色彩变化,使音乐更充满了古典韵味。从旋律与歌词的结合来看,一字多音的拖腔现象非常普遍,主题句的歌词是“上邪”两个字,由17个乐音衬托其演唱,体现了“昆曲”唱腔中一字多腔的一大特点。作品的速度是中板,是深情的,舒展延长、起伏跌宕。
在旋律进行中,四五度的音程使用较多,再加上全曲民族调式羽调式贯穿始终,更突出表现了女子对情感的热烈。在歌曲中的大量运用倚音、颤音、句尾长音等特征,让旋律显得更为简单悠扬,艺术地表现出一种古典的韵味,为作品的表现提供了一种衬托与推动的效果。从旋律和歌词的角度来看,一字多音在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旋律优美流畅的线条,把昆曲的拖腔与作品的歌词完美地融合了起来;“知”“衰”两个音节在旋律上的空拍处理,也为旋律增添了一抹亮色,为后半段的运用提供了一种衬托。从“山无陵”起,接连采用了前八后十六的韵律,着重“山”“江”“冬”“夏”四个音节,且曲调也有变化,不但增强了女子的自信,也强化了她的誓言,让人感到压抑,这和女主角对着苍天起誓的决心是一致的。“长相知”在最后以三种不同的调子反复唱了三次,首先是高音区的“长相知”,接着从“知”处逐渐向中音区流去,后面又加上“啊”,这一段描写的是女主角为爱而发的一声感叹,既有对自己的爱的倾诉,也有对现实的无可奈何。第二句“长相知”,曲调舒缓,似乎在诉说着,无论现实生活多么艰难,她都会坚持自己的爱,不会改变自己的初衷。最后一句“知”用渐缓的手法,饱含着女子对爱的渴求,体现了全诗的首句,“长相知”三个字的出现,更是将女主角的心路历程刻画得淋漓尽致。
引子(1—2小节),为整首曲子的情绪奠定了基础,也为女性的婉转表达做了铺垫。a乐句(3—5小节),唱的是一个女人向上苍祈祷“上邪”的声音,“邪”字用了九拍,既表达了封建时期女人对爱情的迟疑,又为后面两句“愿与君白头偕老”作了铺垫。b乐句(6—11小节),“我想与你白头偕老,天长地久。”这句话,将女主角的爱的独白表现得淋漓尽致,表达了一个女人对爱的渴求。6—8小节的旋律音型位于上部,9—11小节的旋律音型位于下部,运用了大量的同音重复,表现出女性对爱情的坚决。c乐句(12—19小节),在乐曲的推进下,“山川无棱,江河尽,冬雷震震,夏雨雪……”,即“除非山川消失,江河枯竭,冬日雷鸣,夏日飞雪。只有当天地融为一体,我才会放下对你的爱”。看似夸张,几乎丧失了理性,但突出了男主角坚定不移的爱,以及对真爱的坚定与渴望。这一段是整首乐曲的高潮,前三节及中间两节使用类似的素材,采用自由模进的手法,后三节则以顶针法将乐曲的高潮部分延伸至主音。d乐句(20—24小节),采用“2+3”的组合结构,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长相知”,表达着男主角对爱情的强烈渴望,让人回味无穷,然后在主调中结束(见表1)。
二、歌曲《长相知》的演唱技巧
(一)演唱时需深入情境
在歌唱中,演唱者对歌曲情境的把握非常重要,要全面了解歌曲的内涵,清楚地掌握角色;能够在唱歌时把自己代入具体的歌曲情境中,感情的流露让听者产生共鸣。在歌唱中,要“身临其境,用声音表达感情”。《长相知》整首歌仅24节,然而在这短短的乐曲中,却蕴含着强烈的感情,必须掌握好这首歌的情绪。第一段感情真挚,以抒情见长。这首歌一开始就直奔主题,将炽热的情感倾泻而出,强调了自己对爱的决心和毅力。第二段感情豪迈,借用了天地的力量,以更坚定的语气来表现自己对爱的忠贞。第三段感情充分展开,字字“长相知”,饱含着热切的期盼。在歌唱处理中,歌唱者既要对情绪的设置进行宏观的把握,又要对关键节点的情绪进行处理。第一节要以“真挚”二字来形容感情,平淡而不让人吃惊。第二节的起句在歌唱中必须强调转折,表达情感的再次波动,唱功要和主题句形成一种均衡。末两句虽然简短,却概括了整首歌曲的情感,在此演唱要富于歌唱性,强调嗓音的质感,以表达强烈的情感,使其升华。
(二)演唱中的气息运用
气息是唱歌的基础,好的演唱离不开气息的支撑,如《长相知》开头第一句“上邪”的“邪”字长达九拍[2](见谱例1),同时出现了较多的装饰音,在控制好气息的基础上,适当加重一些力度,沉着冷静地演唱,做到声断气不断。在发声时要注意保持位置,不要轻易变动声母,发声轻巧而清晰,气息往下如同叹气一般,腹部对抗加强,通过鼻腔进入头腔,往前通过硬腭发出声音。此外,由于“上邪”两字时值过长,大部分演唱者需要换气,但如果从“上”和“邪”中间断开,则会破坏歌词的完整性,所以需要演唱前充分吸气,唱至第一个切分音结束后迅速换气,如此既保留歌词的完整性,又显示出了戏曲的顿挫感。
谱例1
第二、第三乐句(见谱例2)“我欲与君长相知”“长命无绝衰”中的“知”和“衰”字后有一个十六分休止符,给后边的拖腔起了烘托作用[3],要快速换气稍做停顿,像声断气不断,演唱时需要控制音量,用倾诉的语气把气息缓缓流出,声音连贯自然地发出来,表现出女子对美好爱情的期许。
谱例2
在演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见谱例3)时语速稍快,“君、绝”这两个字气息力度增大,同时寻求横膈膜的支撑,以及使用气息的多或少来控制声音强弱,诠释女子跟恋人不可分离的决心。
谱例3
此外,演唱者在演唱整首歌曲时,对换气位置需要熟练掌握,采用快吸、深吸的方式,从而不影响音乐情绪的表达,为了演唱时更有词曲韵味,演唱者可以采用先读后唱的方法,朗读时所使用的气息与歌唱时基本相同,伟大的歌唱家卡鲁索曾说:“说话和唱歌的功能是相同的。”如20—24小节的三句“长相知”,在吟诵时情绪逐步推高,所以在演唱时第一句“长相知”需绵连舒展,+y2/57h2P4Vq1CrOpLtN9w==以此给后边两句“长相知”的情绪推动留有余地。最后一句“长相知”则要突出饱满激情的情绪变化,这也是能够更有韵味地演唱此曲的方式之一。
(三)演唱中的咬字吐字
由于乐曲采用了昆曲元素,大量的前倚音、装饰音、颤音让歌曲的旋律线条更加婉转,其中,咬字的方式和字词归韵也需要使用昆曲演唱中的咬字,如“上”字属于后鼻音“ang”的归韵,口腔内直接积极归位,“江水为竭”中的“水”可发为“sh-u-ai”,提高上颚位置,这样不仅字正腔圆,并且可以凸显出汉乐府诗词的韵味。时值较长的字,如“雨”“知”等,韵母的发音要稳定,不要随意变动口型,否则会影响声音的连贯性,不要过早或过晚的归韵,所以咬字时的字头、字腹和字尾都是缺一不可的,在练习时需单独拎出来着重练习。
(四)演唱时的情感表现
《长相知》诞生于汉朝时期,因此,在服饰的选择上,应当选用古典服饰[4],从而塑造出与作品更加契合的角色,受汉朝封建体制观念的影响,妇女的地位相对不高,但对妇女的要求很高。所以,在歌唱的过程中,一定要沉着、大气,寻找自己的平衡;肩部要放松,两只脚保持平行,身体的活动范围要小一些,不要过于夸张;此曲旨在表达女性对爱情的看法,对爱情坚贞不渝,序曲一开始,就可以把手缓缓伸出来,演唱者双手握拳,对着天空,将“上邪”两个字念出来,以此来表达自己心中的决心。唱着唱着,双臂就自然下垂,说出“我”字的时候,手渐渐垂向了胸口,女主心中日思夜想的对象“君”出现[5],似乎在向他倾诉着自己的爱意。在唱到“长命无绝衰”的时候,一只手慢慢地放了下来,另一只手慢慢地向前伸出,五指稍用力,似乎是在强调。“山无棱,江水为竭。”双臂前举,如有一座山在前,“冬雷震震”则是握紧拳头,以示与天争锋,当唱到“天地合”的时候,可以缓慢地伸出手,做出亲昵的动作,让演唱者的情绪更加强烈,也让情绪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第三句“长相知”,两手缓缓张开,一手缓缓放下,再一次强调了女主对爱的渴求。
在演唱的过程中,演唱者要通过肢体不断地调整,以保证自己一直都是按照作品中的角色形象来演唱。在演唱时,眼睛要有“方向感”,眼神坚定,然后一句“我欲与君长相知”,表达了女主对爱情的忠贞。也就说,演唱者用眼神来表达自己对美好爱情的渴望和向往。其借用五种非自然现象来表示自己的决心和信仰,这是一种强大的意志表现,在演唱时需要有层层递进的眼神变化。最后,重复的三句“长相知”,要表现出女主感情上的绵延,演唱第一句时眼睛要往外望,要把女子为了爱情不惜一切代价的气势表现出来;到第二句时,演唱者的情绪渐渐平复下来,眼神也需要逐渐变得坚定;演唱最后一句时则目光更加温柔,眼神看向远方,表达对君的绵绵情谊。由此看来,好的肢体动作与眼神,可以将观众带入作品的气氛中,从而与演唱者产生共鸣。
三、结束语
古诗词艺术歌曲《长相知》在声乐演唱中不仅需要演唱者更好地运用其声音技巧,熟能生巧,还需要更好地处理乐曲的情感变化并把握乐曲的演唱风格,在音乐学习与演唱中,作为学生不仅需要提高自身声音的表现技巧,更需要注重乐曲本身的艺术表达,对歌曲内容深入了解,这样的学习不仅深化了对传统音乐理论知识的了解,同时也提升了自身对民族音乐审美价值体系的认同,以此来使自己的演唱水平达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郜天原.艺术歌曲《长相知》音乐创作及演唱探究[J].当代音乐,2022(11):140-142.
[2]张丹.古诗词艺术歌曲《长相知》创作和演唱分析[J].北方音乐,2018,38(24):100+102.
[3]贺章荣.《长相知》的音乐分析与演唱处理——以吴碧霞演唱版本为例[J].艺术评鉴,2017(23):5-6+9.
[4]卢晨蓉.浅谈声乐表演中“意境”的生成[D].山西师范大学,2022.
[5]付蕊.中国古诗词歌曲《长相知》音乐与演唱探析[D].河北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