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唱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声乐论著,是首部系统阐述声乐演唱理论的专著,其重要性在于它首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声乐演唱的理论,填补了古代声乐理论研究的空白。燕南之庵在《唱论》中,不仅总结了前人的歌唱艺术实践经验,还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声乐美学思想和演唱技巧,为后世声乐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针对燕南之庵《唱论》在中国古代声乐理论研究中的地位展开讨论,并提出建议性的发展策略,希望能够进一步促进《唱论》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燕南之庵;《唱论》;古代声乐;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05(2024)19-00-03
燕南之庵作为元代戏曲音乐理论家的杰出代表,其著作《唱论》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他的贡献不仅在于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声乐理论遗产,更在于为推动中国戏曲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唱论》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从孕育、诞生到广泛传播、继承发展再到近现代研究与传承的漫长过程,其中不仅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能够被后人所欣赏,提升现代人的精神涵养与审美情操,可谓文化意义重大。
一、《唱论》的发展历程及研究分类
(一)《唱论》的发展历程
《唱论》是我国古典戏曲音乐论著中的瑰宝,其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是孕育与诞生。元至正元年(1341)以前,由作者燕南之庵创作。《唱论》共一千八百多字,共二十七段,对唱的要旨作了简要的阐述,从声音、唱词的要求,到艺术的表现,十七宫调的基本情调、音乐的地域性特点、美学要求,都有许多精辟的见解。
二是早期传播与影响。《唱论》的最早版本附刻于元初杨朝英的《乐府新编·阳春白雪》中,成为《唱论》研究的基础。此后,元末明初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和明代臧懋循的《元曲选》等也收录了《唱论》或其部分内容。《唱论》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声乐论著,总结了前人歌唱艺术的实践经验,为研究中国宋元声乐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其提出的声乐美学思想和演唱技巧对后世戏曲声乐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三是明清时期的继承与发展。明清时期,随着戏曲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唱论》中的声乐理论和演唱技巧得到了广泛的继承和应用。戏曲演唱家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和完善《唱论》中的理论,使其更加符合戏曲演唱的实际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明清时期的戏曲理论家也对《唱论》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他们结合当时戏曲艺术的发展状况,提出了许多新的声乐理论和演唱技巧,为戏曲声乐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是近现代的研究与传承。进入近现代以来,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唱论》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者从多个角度对《唱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揭示了其在中国戏曲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同时,《唱论》中的声乐理论和演唱技巧也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扬。戏曲教育机构和演出团体将《唱论》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和表演指导,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戏曲演唱人才[2]。
(二)《唱论》的研究分类
1.内容分类
一是歌唱技巧与要领。声音控制,包括声音的清晰度、力度、音色等方面的要求。唱字要求,对唱字的准确性、节奏、语调等方面的论述。艺术表现,探讨如何通过歌唱来表达情感、塑造人物形象等。
二是声乐理论。宫调色彩,分析不同宫调的基本情调及其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乐曲结构,涉及词曲的名目、格调、节奏、声腔等。地方特色,讨论不同地域的乐曲特点和演唱风格。
三是审美要求。声音美学,探讨声音的美感标准和审美取向。表演美学,涉及演唱者的舞台表现、情感投入等方面。
2.研究方法分类
一是文献研究。对《唱论》原文进行深入的文本解读,分析其思想内容、艺术价值等。参照其他古代文献,如《乐府诗集》《元曲选》等,进行比较研究。
二是音乐学分析。运用音乐学的方法和理论,对《唱论》中的声乐理论进行音乐性分析。探讨其音乐结构、和声、旋律等方面的特点。
三是表演实践。结合现代戏曲演唱实践,验证《唱论》中的声乐理论和演唱技巧。通过演唱实践,探索《唱论》在现代戏曲演唱中的应用价值。
3.研究领域分类
一是声乐艺术。专注于《唱论》在声乐艺术领域的贡献和影响,探讨其对中国古代声乐艺术发展的推动作用。
二是戏曲音乐。将《唱论》作为研究戏曲音乐的重要资料,分析其在戏曲音乐理论、表演艺术等方面的价值。
三是历史文化。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研究《唱论》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化环境等,揭示其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4.跨学科研究分类
一方面,文学与音乐交叉研究。结合文学和音乐两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探讨《唱论》在文学与音乐交叉领域的价值。另一方面,艺术学与教育学交叉研究。将《唱论》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教材,研究其在艺术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二、燕南之庵及《唱论》的基本介绍
(一)燕南之庵的基本情况
燕南之庵是中国元代的一位重要戏曲音乐理论家,其生平和真实姓名虽已不可考,但他的著作《唱论》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燕南之庵生于元代,具体活动时间大约在元至正元年(1341)以前,与周德清等戏曲家同时期,是一名戏曲音乐理论家。根据《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的记载,其别署“燕南”,推测可能是当时“燕”南部的人氏(即 今河北、北京一带)。
(二)燕南之庵《唱论》
《唱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声乐论著,全文1800余字,分若干节(不同版本可能有所差异,如有的版本分为27条或31节),扼要地论述了唱曲的要领。内容涉及声音、唱字的要求,艺术表现,以及十七宫调的基本情调、乐曲的地方特色、审美要求等多个方面。《唱论》总结了前人歌唱艺术的实践经验,对后世戏曲声乐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提出了许多精辟的声乐美学思想和演唱技巧,如“声要圆熟,腔要彻满”“依腔贴调”“抑扬顿挫”等,为后世戏曲演唱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
(三)对戏曲音乐的贡献
燕南之庵不仅是一位理论家,更是一位实践者。他通过深入研究和总结戏曲演唱的实践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声乐理论体系。《唱论》的问世,对于推动元代戏曲音乐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不仅为当时的戏曲演唱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后世戏曲音乐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
(四)后世影响
一方面,可以促进学术研究。《唱论》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历代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形成了丰富的学术成果。另一方面,可以促进艺术传承。在戏曲艺术领域,《唱论》中的声乐理论和演唱技巧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扬,许多戏曲演员和演唱家都将《唱论》作为重要的学习资料,不断从中汲取营养和灵感。
三、燕南之庵《唱论》在中国古代声乐理论研究中的地位
《唱论》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国戏剧界“古声乐说”,是研究中国元、宋两代声乐艺术的重要资料。
(一)历史地位
一是开创性与系统性。《唱论》是中国音乐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阐述声乐演唱理论的专著,它的出现填补了古代声乐理论研究的空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唱论》全文虽简短,但内容翔实,分述了古代音乐名家、宋、金、元词曲的名目、格调、节奏、声腔、表现题材、演唱形式、宫调色彩、流传地区、歌唱方法以及常见问题等,涵盖了声乐艺术的多个方面,展现了系统的声乐理论体系[4]。
二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唱论》不仅是对前人声乐理论的总结,更是对当时歌唱艺术实践的深刻反思和提炼。它通过对实际演唱中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提出了许多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声乐美学思想和演唱技巧。《唱论》中的理论成果为后世声乐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它提出的“字真”“声要圆熟,腔要彻满”等要求,成为后世声乐艺术中衡量演唱水平的重要标准。
三是学术价值。《唱论》在现代学界的研究成果颇丰,这一点体现在对《唱论》作者的生平、成书时间、写作背景和写作目标等方面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讨。这些研究成果进一步提升了《唱论》的学术价值。
四是文化遗产。《唱论》作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中的重要遗产,其包含的音乐文化美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声乐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音乐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二)内容价值
一是全面的声乐理论。书中归纳了十七种宫调的风格,便于歌者掌握不同宫调的各种感情色彩,为古代声乐艺术的表演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是精湛的演唱技巧。燕南之庵在《唱论》中详细论述了歌唱的咬字与唱腔问题,提出了“字真”与“声要圆熟,腔要彻满”的要求,即后世所说的“字正腔圆”。他还对许多不美的声音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指出了相应的纠正方法[5]。
三是实践指导性强。《唱论》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性。它引导歌者认识自身的发声状况,选用合适的歌曲,并列举了歌唱时出现的各类声音弊病及恶习,告诫歌者要注意防范。
(三)影响深远
《唱论》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和传承。元、明、清各代的戏曲理论家、音乐家纷纷引述其文字,将其视为研究声乐艺术的重要资料。《唱论》对后世戏曲、歌唱等艺术形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为中国古代声乐艺术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现代声乐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唱论》的论述在当时及对后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到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到元明清戏曲理论家和音乐家的引用,都有很多。同时,现代的一些专家、学者对《唱论》也有很大的兴趣,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唱论》的出现不仅推动了古代声乐艺术的发展,也对后世戏曲、歌唱等艺术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为中国古代声学理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现代声乐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四、燕南之庵《唱论》的传承发展策略
一是深入挖掘与整理。对《唱论》的原始文献进行深入挖掘和整理,包括版本校勘、注释解读等,确保文本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鼓励学者对《唱论》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探讨其音乐理论、声乐技巧、美学思想等方面的内涵,以揭示其独特的学术价值。
二是教育普及。在音乐专业院校设置相关课程,将《唱论》纳入声乐理论、中国古代音乐史等课程,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其基本理论和技巧。通过教学实践,将《唱论》中的声乐技巧和美学思想融入声乐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和艺术修养。
三是传承与创新。建立《唱论》的传承机制,通过学术讲座、研讨会等方式,将《唱论》的精髓传承下去。在传承的基础上,鼓励艺术家和学者对《唱论》进行创新性发展,结合现代声乐艺术的特点和需求,探索新的演唱技巧和艺术表现形式[6]。
四是推广与传播。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平台,对《唱论》进行宣传推广,提高其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将《唱论》介绍给海外观众和学者,增进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与互鉴。推动《唱论》的数字化建设,将其内容转化为数字化资源,便于人们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研究。
五是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唱论》的传承与发展工作,包括资金扶持、项目资助等。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唱论》的整理出版、学术研究、教育普及等工作,确保传承与发展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结束语
《唱论》的研究可以从内容、方法、领域和跨学科等多个角度进行归纳,通过分类更全面地了解《唱论》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燕南之庵的《唱论》在中国古代声学理论研究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声乐理论的奠基之作,也是后世声乐艺术发展的重要基石。通过深入挖掘与整理、教育普及、传承与创新、推广与传播以及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等措施的实施,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吴婷婷.燕南芝庵《唱论》对当代声乐演唱教学的价值[J].艺术教育,2024(05):132-135.
[2]明言.梳浩瀚文海 理声乐批评——《中国古代声乐批评史》研究导言[J].人民音乐,2023(10):88-91.
[3]任敏嘉.燕南芝庵《唱论》研究述评[J].黄河之声,2023(17):90-93.
[4]刘明霞.中国古代音乐文化遗产对当代声乐的影响[J].收藏,2023(05):158-160.
[5]白宁.中国古代演唱理论研究内容之梳理[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2(03):10-19.
[6]汪晓庆.情动形声,道艺合一——中国古代声乐理论述要[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22(01):1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