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版画逻辑语言下的跨媒介创作

2024-10-11 00:00:00李享
艺术大观 2024年19期

摘 要:本文探讨了版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在跨媒介创作中的应用。通过分析具体艺术家的实践,强调版画逻辑语言的独特性及其在当代艺术中的创新与融合,推动了艺术观念的革新与多样化发展。艺术家通过媒介转换,利用版画特有的艺术语言和逻辑思维特点,颠覆和突破了画种本身固有的形式,不仅丰富了艺术表达的手段,也推动了艺术观念的革新。把握艺术媒介的交互融合,加强思想观念的深层思考,是当代艺术家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版画;逻辑语言;跨媒介

中图分类号:J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05(2024)19-00-03

版画作为一种艺术载体,伴随着印刷术与媒体技术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和逻辑思维模式。版画在创作过程中,需要特别注重对媒介材料的掌控和逻辑思维的训练,这使得版画专业出身的艺术家在思维活跃性、灵动性和创造性方面更具优势。这种训练不仅提升了艺术家的技术能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使他们在跨界创作中能够迅速掌握并灵活运用各类艺术学科的材料和表现形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圈和学术界的重要力量。

艺术不仅仅是视觉的再现,更是观念的体现。徐淦在《观念艺术》中指出:“观念艺术革命的方向之一是挑战传统的艺术分类和各种不同艺术之间的界限。”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艺术的边界被打破,传统艺术形式被重新审视和解构。这种转变启发了人们对艺术和社会文化的深刻反思,推动了思维方法的创新与变革。

版画跟随时代进步而发展,在当代产生了新的价值,艺术家运用版画的逻辑语言进行跨界创作研究,版画作为独立的艺术语言形式受到广泛关注,其特有的思维方式逐渐引领艺术家进行跨领域跨媒介创作,贴合当代艺术强调创新、注重理念的内核。对版画的逻辑语言进行研究,并尝试跨媒介创作,可以拓展版画的边界,创作属于这个时代的优秀艺术作品。

一、技术革新引领版画发展

版画的发展与技术的更新有着紧密的联系,版画艺术通过艺术家的创作和制版印刷技术的产生,经过数千年的发展逐渐成熟。西方版画艺术从14世纪末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开始,木版印刷术迅速发展。由于木刻受限于材料和工艺,16世纪凹版(铜版画)应运而生,并逐渐成熟。1798年,捷克的塞纳菲尔发明了石版印刷术,推动了平版印刷的发展。18世纪,产业革命引发版画插图的多样化,从平版印刷到照相制版、锌板和胶版印刷,版画艺术不断兴起。19世纪,英国版画家毕维克首创以阴刻为主的木刻版画,塞缪·西蒙发明感光技术制版方法,应用于丝网印刷术,拓展了版画艺术的表现形式。版画艺术随着科学的发展,从木刻、铜版到石版、丝网版,逐渐被发明引进,有着悠久且灿烂的历史。

同样,中国的版画艺术也随着木板活字印刷的发展而兴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中国是木刻版画艺术的发源地,拥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早的版画是公元868年出土于敦煌莫高窟的《金刚般若经》。此版画印刷墨色清晰、雕刻刀法纯熟,展示了唐朝时期的高超技艺。中国版画艺术在历朝历代的发展中不断革新,从唐朝五代,经两宋金元,到明末清初达到高潮。明清时期的线刻插画、民间的木版年画兴盛。到近代时期,版画艺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31年,在鲁迅的倡导下,中国“创作版画”之路开启,新兴版画运动发掘了版画的复数性与传播性特征,将版画带入大众视野[1]。

20世纪中期,中国版画在木版画的基础上,发展出铜版、石版等其他版种,平、凹、凸三大版种的基础上,丝网版画为之增添新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在现代艺术和新媒体的影响下,版画发展出独幅版画、综合版画等新型形式,以及数码版画艺术,风格变得丰富多样。20世纪80年代,中国艺术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等观念的冲击,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全国性版画组织——中国版画家协会成立,推动了全国版画事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版画艺术多元化发展,突破了传统观念和语言的限制,实现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过渡。在当代艺术语境下,版画艺术家强调语言特性、形式变化和概念的延展,逐步消解版画的政治性、革命性功能,实现跨文化领域的融合与创新。85新潮后,“版画本体语言研究”将版画收回隐居之所。从复制版画到创作版画,中国现当代版画艺术在创作语言、表现技法和艺术视野上都有显著进步。版画在学术界完成了从工具、语言到观念、思维的转化,体现了艺术家在多元化时代背景下的思考与创新。

二、版画技术流程和逻辑思维

版画创作的逻辑语言主要体现在其理性思维和技术流程的严谨性上。版画创作从绘稿、制版到印刷,各步骤独立且互相制约,这一过程要求艺术家形成理性思维主导的创作模式。理性思维在版画中表现为对材料特性的深入理解和技术细节的严格把控,例如,版画创作中常见的水印版技法,艺术家需要精确控制纸张和木版的湿度,调配颜料的浓稀度,调整印刷时的压力和速度,这些都是逻辑思维在作品创作过程中的体现。版画的间接性和复数性要求艺术家在创作时考虑整个流程和媒介特性,这种理性思维模式促进了版画语言的独特发展。版画创作中的偶然性和开放性,进一步体现了逻辑与理性的结合,艺术家在预设和控制中实现创作自由。

与直接绘画相比,版画创作更强调在技术流程中的逐步推进和反复调试,这种逻辑性的作品生成方式使得艺术家能够更有条理地处理创作中的各种复杂情况。版画的制作过程强调“计划性”,即艺术家在作品创作之初便需要对材料、工具、技术流程有清晰的规划和预设,这种计划性保证了创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同时也为艺术家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

艺术家通过理性思维在版画创作中培养了对细节的敏感度和对整体结构的把控能力,这种能力不仅仅局限于版画本身,还能够影响到其他艺术创作领域。版画创作的逻辑语言不仅促进了技术的进步和创新,更推动了艺术表达形式的多样化和深度化。徐冰认为:“版画较其他种类绘画与现代艺术有着更密切、直接的关系。”特别是“复数性”特点,这是版画内在“充满现代感的节奏形式”。而版画的“规定性印痕”与当代艺术的平面化语言特征相契合,在当代艺术的大背景下,版画创作的逻辑语言不断演变和拓展,成为艺术家跨界创作的重要工具和思维方式,为艺术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持。哈洛德·罗森伯格在《解构艺术的定义》中指出,艺术的性质不确定,这种不确定性引导人们走向实验和质疑,超越传统艺术形式。艺术家可以通过综合艺术形式,创造新的艺术媒介,打破艺术语言或媒介的局限,成为混合使用媒介的艺术创造者。这种跨媒介的创作方式,强调了版画逻辑语言在艺术创新中的重要性。当代许多艺术家进行了版画的跨界尝试,他们探讨版画的逻辑语言,但并不局限于版画本身,而是关注当下的现实社会、个人处境和创作者的内心感受,以此为引导下来发掘和运用版画逻辑语言。版画逻辑语言不仅推动了自身的发展,还在跨领域创作中展现出更多的可能性,丰富了艺术表达的维度[2]。

三、跨媒介创作中的应用与创新

版画的逻辑语言在跨界融合中展现了其重要性和创新潜力。通过严谨的技术流程和理性思维,艺术家能够有效应用版画语言,实现技术创新和艺术表达的多样化。其主要体现在对版画形式的拓展、与新科技的融合创新两个方面,不仅打破了传统版画的边界,还创造了新的艺术表达方式。

(一)形式拓展

版画的基本属性“间接性”“复数性”“印痕”,使版画艺术家在创作时需考虑整个流程和媒介特性,这种理性思维模式也促进了版画语言的独特发展。版画特性在跨媒介创作中的进一步扩展和应用,使版画在现代艺术中表现出新的可能性。

版画的间接性强调了创作过程中通过多重步骤将艺术家的意图转化为画面。这一过程不仅要求技术上的精准,也反映了艺术家的深思熟虑和创造性表达。徐冰的作品《背后的故事》,充分利用了美术馆现有的场地、空间和自然环境。他将装修的物料、植物的枯枝、报刊纸张等元素进行整合,转换为艺术作品,并利用和调配环境中的光源,通过毛玻璃将其记录下来,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展现了媒介转换的间接性特质,不仅拓展了版画逻辑语言的应用方法,还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下重构了中国绘画的精神。

版画的复数性体现在其原作可以通过相同的版块重复印刷,形成多个具有相同痕迹的作品。探索和拓展版画的“复数性”特质,可以延展版画的艺术形式。徐冰的版画创作《五个复数系列》,这组作品通过将一块木板的刻制过程分别印制成画面,形成多个单独的版画并最终构成一个整体,展示了复数性的多样性和深度。同时,徐冰发表了《对复数性绘画的新探索与再认识》专文,开始了对版画创作概念性思维的探索。他在文中谈到,“复数性”并非一般意义上版画在制作工序上的特点,它的概念与当代生活息息相关,更是当代艺术的延伸与契合。艺术家对版画复数性特征的探索与扩展,使版画产生了更多可能性[3]。

印痕是指通过规定的技术手段和步骤在媒介物上留下的痕迹。这些痕迹既是艺术家创作意图的体现,也是版画特有的视觉符号。在徐冰的作品《鬼打墙》中,通过墨拓印的方法,将长城的墙面转录到纸张上,保留了细节和痕迹,使自然环境和历史遗迹被纳入艺术创作中。这种方法不仅打破了传统版画的场地限制,还使得印痕特性在更广阔的环境和历史背景下得到了新的诠释,赋予了文化意义。印痕的跨媒介创新应用,超越了版画艺术的传统边界。伊夫·克莱因的“人体测量学绘画”实验,将人体作为“版”,通过直接的身体印记在画布上留下痕迹,这种印痕不仅是视觉上的,也是情感和精神层面的表达,体现了印痕在现代艺术中的深层意义。

版画的“间接性”“复数性”和“印痕”特征在跨媒介创作中的应用,体现了版画逻辑语言的多样性和扩展性。这些特征通过媒介转换、材质与触感的传递、复制与变化等方式,在跨媒介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创新,拓展了版画艺术新的可能性。

(二)融合创新

版画的逻辑语言与现代数字技术的融合创新,赋予传统平面艺术新的维度和互动性,结合扫描仪器、图像处理软件、影像装置、机械臂雕刻技术及虚拟现实技术等现在科技,展示了版画在当代艺术中的创新和多样性,探索了媒介转化下的新视觉效果和艺术表达方式。

扫描仪器和图像处理软件应用在版画创作中,通过扫描将图片数字化,再用电脑软件处理图像,最终用丝网版画的传统手法呈现作品,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在洪浩的作品《我的东西》系列中,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对扫描的日常消费物品图像进行组合和拼贴,然后运用丝网版画技术将这些影像转移到印刷介质上。这种结合不仅保留了物体的真实感,还通过丝网版画的工艺增加了作品的层次感和艺术性,为传统版画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新元素。

版画在影像装置中的呈现,增强了其叙事性。将多个版画元素数字化后处理成一个连续的动态影像,可以放大版画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束芋的作品《倒汤》通过扫描日本浮世绘木刻版画,将其颜色和细节数字化,保留了传统版画的质感和视觉效果,再利用计算机技术制作动画,将传统版画的视觉效果转化为动态影像,不仅保留了版画的细腻质感,还通过连续性呈现,增强了叙事性和观感。之后束芋将数字动画投射到特别设计的墙壁上,利用镜子和其他装置元素,创造出一个沉浸式的空间。将传统版画技艺与影像装置结合,不仅延续了版画的视觉语言,还通过影像的连续性和动态性,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为观者提供了全新的艺术体验[4]。

机械臂雕刻技术通过精确的机械操作,提升了版画制作的精度和复杂性。这种结合要求艺术家对材料特性和技术细节有深入理解。波米卡拉在《一个方向》的创作中引入了机械臂雕刻技术,通过精确的机械操作,将传统版画的手工技艺提升到一个新的技术高度。这种结合使得传统版画与现代科技融为一体,体现了版画创作的逻辑语言在新技术条件下的延续和发展。波米卡拉还在作品的展示中结合了虚拟现实技术,使传统的平面版画突破了二维的限制,进入了三维的空间,观众可以在虚拟空间中与作品互动。这种多维空间的探索,不仅扩展了版画的表现力和视觉效果,还使观众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作品的内涵。在版画创作中应用机械臂雕刻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不仅体现了版画逻辑语言在跨媒介创作中的应用和价值,还赋予了版画新的维度和感染力。

艺术家对版画逻辑语言的深入研究和创新应用,通过理性思维和严谨的技术流程,在版画的间接性与复数性、多维空间的探索,以及技术与艺术表达的融合等方面,打破了传统艺术形式的界限,展示了版画思维在跨媒介创作中的灵活应用和创新潜力。这种传承与创新、跨界融合的艺术实践,为当代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可能性。

四、结束语

艺术家通过版画的逻辑语言,灵活运用不同艺术学科的材料和表现形式,推动了艺术观念的创新和变革,使他们在当代艺术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尝试,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和文化特征的艺术作品。通过版画逻辑语言的跨媒介创作研究可以看出,版画艺术家通过媒介的转换和思维的创新,实现了艺术表现形式和观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他们不仅在技术上有精湛的掌控能力,更在思维和文化认知上有深刻的理解和创新。这种跨媒介的创作实践,既丰富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内涵,也增强了其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使其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

参考文献:

[1]徐淦.观念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2]沈语冰.20世纪艺术批评[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

[3]郑振铎.中国木刻画史略[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

[4]马克·西门尼斯.当代美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