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广东省委“1+1+9”工作部署了文化强省建设任务,中国共产党佛山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提出了以文塑城、以文兴产、以文化人的目标。本文通过探讨佛山非遗石湾陶塑的起源与发展、风格特点、地位与影响、艺术价值和美育价值及美育应用路径,意在寻找石湾陶塑在社会美育视角下的文化符号,旨在推动历史文化的传承、审美情趣的培养及民族精神的弘扬。
关键词:社会美育;石湾陶塑;艺术价值;美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J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05(2024)19-00-03
“社会美育”是一项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广泛开展的审美教育实践活动。其核心宗旨在于构建并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通过提升全民的审美素养、思想道德品质以及科学文化素养,进一步激发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并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奠定坚实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好生活需要“美”。通过社会美育,普及美的内涵,提升社会大众感受美、追求美、展现美的能力,唤醒人们的生活热情,增强人们的生活信念,鼓舞人们的精神状态。
佛山石湾陶塑技艺于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符号,这一岭南艺术瑰宝在社会美育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心灵的触动,能够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社会美育的视角出发,深入研究佛山石湾陶塑的艺术价值及文化符号应用,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更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升社会的文化品位。
一、石湾陶塑概述
(一)石湾陶塑的起源发展
石湾陶塑技艺兴起于唐宋时期,繁盛于明清时期。唐宋时期,石湾陶塑的主要生产领域涵盖了日用陶瓷、艺术陶塑、建筑园林陶瓷以及手工业用陶器等多个方面。这些陶瓷和陶塑作品以其独特的工艺和艺术风格,深受当时人们的喜爱和欢迎。
清初碑记中记述:“南海石湾一隅,前际大江,后枕岗埠,无沃土可耕,无货物贸易,居民以陶为业,聚族皆然。陶成则运于四方,易粟以糊其口。”到了清代,石湾陶艺的发展更是进入了一个兴盛的时期。这一时期,石湾陶艺的种类几乎涵盖了当时人们所能想象到的所有题材和形式。其中,人物、鸟兽、器皿、山公等题材的陶塑作品,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生动的形象,赢得了广大人民的喜爱。同时,石湾陶艺还扩展到了园林建筑、日用工艺品、陈列观赏等领域,使得其使用范围广泛,几乎遍及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陶瓦脊是明清石湾陶艺巅峰之作,融合陶瓷雕塑、粤剧、剪纸等非遗元素,富含多重意蕴[1]。
(二)石湾陶塑的艺术特点
唐宋时期,石湾窑所产的艺术陶器,侧重于对器物的美化装饰。其技法以深浅浮雕为主,塑造形象后,精细堆贴于器物表面,制作流程严谨有序,繁复而不失和谐,还采用勾勒花纹进行装饰,包括刻花、印花等形式,线条流畅,简约而清晰,充分彰显了民间艺人的卓越创作才能。这一时期的工艺成就,为明清时期石湾陶艺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明清时期,石湾窑的釉色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度,色彩斑斓,其中以翠毛蓝、三稔花、雨淋墙、虎皮斑等釉色尤为著称。清代石湾窑仿制钧窑,形成了“钧窑以紫取胜,广窑以蓝胜”的独特风貌,因此被誉为“广钧”。此时期,石湾陶艺的表现手法更加多样化,清代匠人更创造了胎毛及撮睛等独特技艺,使动物形象栩栩如生,人物塑造则追求以形写意,寓巧于拙,展现出深邃的意境之美。
时至今日,石湾继续大力发展陶塑艺术,其精湛技艺与卓越成就备受赞誉。著名诗人郭沫若曾以“巧夺天工凭妙手,石湾该是美陶湾”的诗句,高度赞美了石湾陶塑的艺术魅力。
二、石湾陶塑艺术工艺价值
(一)栩栩如生——造型之美
石湾陶塑,以其独特的造型之美,展现了栩栩如生的艺术魅力。石湾陶塑作品种类丰富,形态各异,可以根据其具体的实物形态划分为五大类别,分别是人物陶塑、动物陶塑、器皿陶塑、微缩陶塑以及瓦脊陶塑。石湾陶塑在造型方面,无论是对人物的描绘,还是对动物的刻画,或是对器皿的塑造,都力求在艺术典型化的基础上,赋予每件作品鲜明的个性特征。其中,以人物造型为核心的“石湾公仔”陶塑技艺,尤为引人注目。石湾陶塑在表达手法上,深度融合了传统国画中的大写意与工笔笔墨之精髓。在表现手法层面,它巧妙地借鉴了西洋雕塑技法中的核心要素,特别是关于花草、飞禽走兽及人物神韵的精湛刻画,这些均深受岭南画派的影响与熏陶。这些手法共同构成了石湾陶塑艺术的精华,展现出了中西文化交融的独特魅力,其作品生动传神、色彩鲜明,且洋溢着浓郁的时代气息。
佛山市博物馆珍藏着清光绪二十五年重修祖庙之际,由石湾地区著名陶塑大师黄古珍精心创作的清晚期石湾窑陶塑神像《日神》。此作品将日神塑造为一位白发长须、威严庄重的老者,头戴博冠,身着一袭绘有祥云瑞气与腾跃蛟龙的华丽长袍,身披铠甲,脚踏长靴,在雕塑艺术的处理上,日神的面部五官线条清晰锐利,连额头上的细微皱纹都刻画得惟妙惟肖,采用眼部涂白并点以黑珠的手法,使得日神的目光深邃而睿智,展现出强烈的英武之姿与阳刚之气[2]。
(二)色彩缤纷——釉彩之美
石湾陶塑所用釉色有90多种,主要为青、红、白、黄、黑五个色系,每个色系又根据颜色的深浅产生不同的釉色,石湾的名釉品种繁多,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科学成就,如石榴红、翠毛釉、天目和东瓜皮等,在国内享有名望。石湾陶塑所用釉属于窑变釉色,其最大特点是青中带紫,雨洒蓝和翠毛绿是最著名的两种釉色,寂圆叟在其《陶雅》中盛赞石湾窑釉色:“广窑谓之泥均,其蓝色甚似灰色……于灰釉中旋涡周遭,故露异彩,较之雨过天晴尤极浓艳……”石湾陶塑所用釉色丰富,内含变化却又整体统一,为石湾陶塑添加五色斑斓的艺术美感,也为匠人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佛山祖庙中的陶塑作品《八仙过海》在色彩运用上极为考究,大面积地采用了质朴无华的素色以及深邃的蓝釉作为主色调。这种颜色的选择与祖庙建筑主体所采用的鲜艳红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达到了一种色彩上的互补效果。这不仅让建筑与陶塑作品形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还使得陶塑作品在建筑的背景下显得格外突出,进一步凸显了陶塑的艺术魅力和独特性[3]。
(三)妙手匠心——工艺之美
石湾陶塑制作工艺独特,制作过程包括选料、塑形、晾晒、釉料、窑烧五个步骤。石湾陶塑在生产过程中,成型技法方面,仍然坚守着传统的手印原作技法,并适当引入了现代的注浆成型技法,既成功保留了传统手工制作的独特韵味,又有效满足了大规模生产的需求。在造型技法上,继承了传统的刀塑、按塑、捏塑、贴塑等四种经典方法,在施釉技术方面,注重多法并用,常用的上釉方法包括搽、挂、挡、泼、填、刮、雕等十多种,力求通过不同的施釉手法,使单色釉和复色釉都能呈现出既统一又富有变化的艺术美感[4]。
三、石湾陶塑的社会美育价值
(一)传承精神文化
瓦脊陶塑是石湾陶塑的重要类型,清代末期开始,随着粤剧的兴起和发展,瓦脊陶塑工匠将粤剧文化与陶塑制作相结合,将粤剧经典曲目中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作为主题,搬上瓦脊,成为石湾陶塑艺人的一大艺术创举。粤剧中常有观众喜闻乐见的故事,并且特别强调美德、善恶,这些故事的代表场景多是以连环画的形式作为瓦脊陶塑呈现,浸润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精神文化引导的作用。
在祖庙的瓦脊陶塑上,经典呈现了“穆桂英挂帅”的传奇故事。陶塑瓦脊生动再现了穆桂英于九龙谷精心部署,指挥若定,准备对天门阵发起攻击的壮丽场景。此瓦脊的创作时间可追溯至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其设计巧妙地将时代背景融入艺术中。瓦脊正面两侧精心雕琢的窗口,隐约可见两名外国士兵的身影,他们或左顾右盼,或窥伺动静,仿佛随时准备实施其侵略图谋。这一细节不仅彰显了工匠精湛的技艺,更深刻地讽刺了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对外部侵略势力所采取的屈辱投降政策。此陶塑瓦脊不仅是对女英雄穆桂英英勇无畏、敢于挑战强敌精神的颂扬,也是对当时社会背景下人民反抗外敌入侵、谴责投降派、表彰忠勇之士的强烈愿望的生动反映。该作品是祖庙现存陶塑瓦脊中的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5]。
(二)延续美好向往
石湾陶塑根植于深厚的民间土壤,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其创作题材选取本土社会文化生活与风俗习惯,深刻融入了独特的民族文化精髓。作品中诸多吉祥故事、花果鸟兽的描绘,不仅映照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殷切向往,更寄托着他们祈求吉运、展望幸福未来的美好愿景。
“郭子仪祝寿”瓦脊,生动传达了人们祈愿子孙繁衍、福寿绵长的深切情感;陈氏书院的“刘庆伏狼驹”则巧妙蕴含着忠君爱国的崇高思想。花果题材的作品,多选取富含吉祥寓意的花果元素,如牡丹象征花开富贵,石榴与葡萄则寓意多子多福。在鸟兽题材中,各种祥瑞动物频繁出现,不仅增添了作品的生动性,更赋予了其深刻的吉祥寓意。祖庙陶塑瓦脊上的鳌鱼形象,源自民间传说中的海中大龟,因龟之长寿而被尊为仙灵,故鳌鱼亦承载了保佑平安的神圣使命。而仙鹤作为千年仙禽,本就象征着长寿,在陶脊装饰中常与松树相配,寓意“松鹤延年”,进一步强化了作品的美好寓意与深远意境[6]。
(三)展现地方情怀
石湾陶塑作品常以亭台楼阁等风景题材为核心,旨在展现岭南独特的自然地域风光。这些作品巧妙地将人物与动物元素融入其中,彼此相互映衬,形成了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在设计理念上,石湾陶塑深受中国画的影响,注重物境、情境与意境的深度融合,从而传递出匠人对岭南风光及本土风情的深厚情感。同时,这些作品也体现了匠人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与向往,以及对自由理想的山水情怀的不懈追求[7]。
四、发挥石湾陶塑社会美育作用的路径
(一)开发文创产品,延展石湾陶塑艺术之美
石湾陶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这些宝贵的美学价值传递给更广泛的公众,特别是年轻一代,开发具有创意和文化深度的文创产品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设计以石湾陶塑元素为灵感的日常用品、装饰品及艺术品,如融入陶塑图案的餐具、茶具、文具,或是微缩版的经典陶塑摆件等。在外观设计上不仅要体现石湾陶塑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风格,更要在材质选择、制作工艺上力求与原作相媲美,让使用者在日常使用中就能感受到石湾陶塑的内在美,从而加深对石湾陶塑文化的理解和认同[8]。
(二)通过研学体验,宣扬石湾陶塑精神之美
研学体验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传承和弘扬石湾陶塑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开展以石湾陶塑为主题的研学课程和活动,让参与者亲身体验陶土制作的全过程,从选土、揉泥、拉坯、雕刻到烧制,每一步都浸透着匠人的智慧和汗水。在此过程中,不仅要教授陶塑技艺,更要讲述石湾陶塑背后的历史故事、文化寓意和艺术精神,引导学生理解并尊重传统工艺的价值,感受匠人精神的坚韧与执着。此外,还可以组织作品展示和评比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热情,让他们在动手实践中领悟石湾陶塑的精神之美[9]。
(三)开放数字展厅,展现石湾陶塑意境之美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利用互联网和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数字展厅已成为展示和传播文化遗产的新途径。数字展厅可以通过高清图片、3D模型、视频解说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石湾陶塑的艺术魅力。同时,还可以设置互动环节,如虚拟触摸、在线创作等,让观众在沉浸式的体验中更深入地了解石湾陶塑的制作工艺和艺术特点。此外,数字展厅还可以作为线上教育平台,为远程学习的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进一步推动石湾陶塑文化的普及和传承。
五、结束语
石湾陶塑,作为岭南地区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已经成为佛山城市文明的一张璀璨名片。这张名片不仅彰显了我国岭南城市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特色,更是这一地区人民共同记忆的象征。通过充分发挥石湾陶塑的社会美育价值,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岭南城市的历史文化和记忆,还能为广大市民提供一种独特的艺术教育方式,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观念、艺术技能和创造力,推动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促进可持续城市发展。
参考文献:
[1]钟汝荣,史鑫.石湾陶塑[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8.
[2]林明体.石湾陶塑艺术[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3]张维持.广东石湾陶器[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1.
[4]岭南古建筑编辑委员会.岭南古建筑[M].广东:广东省房地产科技情报网,广州市房地产管理局出版,1991.
[5]刘妹.石湾陶塑瓦脊的人文艺术品格探析[J].陶瓷,2020(12):65-70.
[6]李婉霞.佛山祖庙陶塑与瓦脊的工艺文化价值探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1(10):101-106.
[7]刘妹,姚素媛.石湾陶塑瓦脊的地域技术特征探析[J].陶瓷研究,2022(01):9-13.
[8]黄图.岭南民俗风情画——论石湾陶塑瓦脊艺术风格及影响[J].陶瓷科学与艺术,2021(11):36-37.
[9]蓝海燕.广东建筑陶瓷的地域文化研究——以佛山石湾陶脊为例[D].景德镇陶瓷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