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和他的新农村建设

2024-10-10 00:00:00唐春元
辽河 2024年9期

春节这半个月,我在家陪伴父亲,每隔五天就要带父亲去医院做血液透析,从乡下到县城医院大约一个小时,每次父亲都拖着低沉的声音与我聊起一些往事。父亲的往事里,有三件事情让他刻骨铭心,一个是父亲说到自己早逝的母亲,一个是他和我母亲如何相知相爱,最后就是他付出巨大的精力,帮助全村人从山沟沟里搬迁出来,建起一排崭新的屋舍,新村成了当年有名的文明村。

赣东南的冬天湿冷湿冷的,父亲在他新建成的三层楼房外墙挂了六台空调机,在一楼宽阔的客厅里安装了电子壁炉。金红的虚拟火苗在电子显示屏上映现,温暖辐射在围炉而坐的我们一家人身上。

这栋三层楼房,是小坪岭村崭新的建筑,也是父母这一年的汗水凝结。父亲面南而坐,眼神充盈着自豪和满意:“这是我手上建的第三栋房子了。这一栋是最高级的,以前真是做梦也不敢想能建成这么好的房子,这也要感谢你和你弟弟。”

除夕,父亲像多年前一样,带领我们全家守岁。而今年他在年夜饭上所说的是家史和他的新农村建设。

父亲说,相传明朝万历年间,在江西南丰古邑的白舍沙坑村,山环水抱的小村居住着唐氏一族。饥馑之年,唐氏三兄弟碎玉珏三分,各执一块,遂各寻生路。老三还是少年,不胜远足,翻过紫霄山,趟过黄龙坑瀑布,来到千善圩小坪岭,从此在这里开枝散叶,靠勤劳白手起家,这一支唐氏就是我的祖上,到1985年已传十三代,有15户87人。

父亲的爷爷是红军烈士,我家至今保存着“红军烈属”的门牌。这敢于战斗的红色基因,在父亲和他儿子的血脉里赓续。父亲曾经参军,1990年、1995年我和弟弟先后报名参军,后来由于各种原因,我收到入伍通知书却未能如愿。父亲退伍回乡,在上堡大队担任民兵连长,因为肯干事、会办事、勤公务,又懂中草药,父亲救助过很多人,没有几年父亲就被推选为村党支书。

小坪岭在山坳里,土地贫瘠,交通不便,乡亲们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有时能出山到下圩镇都是一种奢侈,更何况进城。乡亲们是朝也盼暮也盼,盼望有人能带他们走出大山。

这一天终于到了,1986年国家出台关于农村工作部署的新政策。父亲从乡里开会回来,向乡亲们宣讲了好政策,乡亲们无不举手赞同。大家说干就干,父亲带领本村的户主们翻山越岭,四处比对,最终大家确定搬迁到楼梯岭下较为平坦之地建设新村。这里是两组山峦间的盆地,比原村土地范围广,尤其是有瀑布形成的溪流贯村而过。溪流甘甜清冽,冬暖夏凉,大伙儿都喜欢上了这个依山傍水的福地。父亲开始写可行性报告,写了改、改了写,好多次深夜我还看见父亲在煤油灯下写着、比划着,到了白天,他又奔波乡里跑手续,办批文。

手续批下来后,父亲就带领大家建砖瓦房,为经济拮据的家庭联络建房贷款、领大家统一装饰房子的外观、分配住宅面积……为了节省住房用地,在父亲的规划下,15户人家计划建成联排楼房,整齐的二层新楼房一字排开,紧密挨着,如同手牵手的兄弟,彰显“团结互助,亲如一家”的建设理念。同时,父亲和大家讨论决定,这个新村仍沿用“小坪岭”的村名,一是方便乡村管理,二是寄寓对原村文化的传承。这些,在我们县当时是绝无仅有的。

一个村的迁移是个大工程。从手工挖地基到一砖一瓦都很难,但是再难没有难倒父亲与乡亲们。村里几个长辈与父亲带领大家丈量土地分田到户,制簿造表,建章立制。父亲全身心扑在新小坪岭的建设上,没日没夜。那时候,我在乡里上中学。放学回家总是见父亲很晚回来,人是黑瘦的,但精神抖擞,似乎不知疲倦。受父亲感召,我也投身到基建队伍里。记得有一次,我和父亲帮邻居扛大梁,沉重的木梁从我的肩膀上滑到手肘上。我体力不支,顿时感到被卸了胳膊一般的剧痛,我的胳膊脱臼了。父亲迅速帮我接回去,然后用草药给我敷上。那个时候,父亲在我心里无所不能。

我见证了整个村庄的建设历程,理解父亲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勤劳朴实的乡亲们在楼梯岭种植了大片竹林和橘树林,在橘树林下开垦了大片西瓜地,在水稻田种植大面积的优质糯米和杂交水稻,在水源充沛的莲田种植“太空白莲”,我们的小坪岭成为乡里的先进富裕村。

年逾七旬的父亲,在2024年的春天点亮了新楼房的灯,我们一起向这片土地鞠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