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国家管网集团总部(含部门单位)要求下属企业参加的会议800余次,平均每个工作日超过3次;2023年某下属公司参加集团及各部门各单位会议280余次,平均每个工作日都有会议。”近日,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会同中央纪委办公厅通报了3起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国家管网集团的问题是其中之一。通报还提及,2023年9月有关方面指出该集团“开会多陪会多”问题,此后6个月内会议数量不降反升。
上述问题并非个例,记者采访发现,一些地方依然存在会议繁多的情况,甚至出现领导干部开会多陪会多的新趋势。很多基层领导干部不是在主持会议就是在陪同参会,减轻基层此类会议负担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班子成员成开会“主力”
“下午两点半还要去区委办开会,时间得抓紧点。”张晶看了看时间,已是下午一点,这离她上午参加的会议结束刚过去半小时,她匆忙吃了个午饭后便往回赶。
张晶是某地级市下辖区的区委巡察办副主任,上午到市里参加市委巡察办的会议,下午还得回区委办开会。“下午区委办的会议本来是巡察办另一位副主任参加,讨论议题涉及他分管的工作,但是他到外地出差了,我代替他开会。”张晶告诉记者。
张晶以前在乡镇工作,一周至少两三个会,到区委巡察办担任副主任后,开会的频率并没有减少,不仅开会多,像上述那种陪会的情况也多。她解释,陪会一般是指参加与自己工作的关联度不是太高的会议,有时会议内容甚至和单位的工作没太大关系。
近年来,中央在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方面持续发力,机关单位内部频繁开会的情况得到改善,但出现的新情况值得关注。
“现在机关单位内部组织召开的会议,以及需要全体干部参加的大会比以前少多了。每个季度各个单位都要报送基层减负的情况,从数据上来看会议总量在减少,但是单位里的中层干部和班子成员等领导干部参加的会还是多。”某市一党委机构的办公室主任告诉记者。
“市委组织的会议一般由各个单位部门的‘一把手’参加,”上述党委机构办公室主任介绍,“召开其他会议时,为了表示对会议的重视,会议组织方或牵头单位首先会邀请各个单位‘一把手’,其次邀请副职。这样算下来,‘一把手’开会比较多。”沿海一省某厅局负责人因不堪忍受会议过多,曾让人统计涉及厅局相关工作全年的开会数量,总数超过1000个。虽然并非所有会议他都参加了,但他参加的次数最多。
单位副职也要参加不少会议。“会议是推动工作的重要手段,通过会议抓落实很有必要。我不是怕开会,是怕陪会。”某县纪委副书记、监委副主任吴晓勇说,“比如之前县府办召开相关行政处罚案事宜专题会商会,其实和我们的主责主业关系不大,参加人员有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司法局分管负责人及业务股室负责人,但县府办也让纪委参加,我就去了。”
忙的时候会遇到几个会议同时召开,怎么办?“有时被通知同时去参加两三个会,确实抽不开身,只有让其他常委去参会。”吴晓勇说。
上述党委机构办公室主任认为,就目前来看,基层单位开会存在“一降一升”的趋势:全员大会或者机关里一般干部参加的会减少了;一些单位的班子成员,尤其是单位“一把手”参加的会议增加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不仅要为一般干部减负,也要为领导干部减负。”
切忌将套开会议变成陪会
单位内部的会议少了,但是各个单位之间的联动工作还是要通过开会推进。为了减轻基层开会的负担,一些地方在积极探索会议整合的形式。
“相关性工作的会议可以整合,比如区委党建、宣传、统战、政法工作会就能整合套开。之前区委召开的大监督工作会、清廉细胞建设工作会,因为都是区纪委牵头,也可以整合套开。类似的同领域的、参会人员相同的会议,比较方便整合,节省时间。”某区委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但有些地方在整合套开会议过程中走了样,并未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上半年我作为本单位工作的汇报人员参加县上的一个综合会议,一起参会的还有县农业农村局、县财政局、县文化和旅游局等。每个单位汇报完之后,县领导会挨个点评,并商讨该单位的议题。”某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干部贺丽敏告诉记者,“有些单位和我们单位的工作关联性并不大,他们的工作不需要我们单位发表意见建议或是提供帮助。汇报完本单位的工作后,我就相当于在陪会,业务范围不是一个领域,一起开会的意义不大。这样的会其实不用套开,单独开针对性更强。”
还有些基层领导干部未能牢固树立精文减会的意识,超出规格和规模随意召开会议,要求下级单位层层陪会,不仅会议质量不高,还加重了陪会者的负担。
2024年1月,湖北省纪委监委通报了一起典型案例:某乡党委书记田某,明知上级三番五次要求精简会议,仍随意扩大会议规模,多次安排召开全乡党员干部会议,动辄要求各村(社区)和镇直单位主要负责人参会、陪会。田某一年内召开会议多达208次,最终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通报中提到,田某每次开会时间长,讲话长篇累牍,空话、大话、套话连篇,不解决实际问题。这种以开大会讲大话的“形式”代替了抓工作抓落实的“实质”,就是典型的形式主义问题,令基层干部群众反感,造成不良影响。
“造成开会多陪会多的原因分为两方面”,吴晓勇分析,一方面,有些地方和部门喜欢“讲排场”,认为参会单位越多、领导层级越高才越显得重视,才能表明工作开展得有成效,因此片面追求参会的领导层级和会议规模;另一方面,有些地方和部门推动工作的办法不多、主观能动性不强,对于上级的安排部署过度依赖开会传达,未能认真研究会议主题、议程,造成会议重点不突出、参会人员不精准,导致基层干部重复赶场,出现冗长式或重复式会议。
自上而下纠治会议歪风
如何纠治困扰基层的文山会海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各地也在积极探索。中国原子能工业有限公司开展不记名问卷调查,根据调研反馈情况,中国原子能纪委梳理出“不相关人员陪会”“过度留痕”等八个相对突出的问题,并制定有针对性的纠治措施。
“在整治不相关人员陪会方面,要求各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会议,应需要其参与决策、听取其汇报情况;对于仅要求其落实会议举措的,可向其发送会议纪要、会议记录、新闻稿等,不得要求参会。”中国原子能纪委有关负责同志介绍。纠治措施取得了成效,在中国原子能组织开展的2023年本部作风建设测评中,关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方面,82.6%的干部职工表示“陪会现象明显减少”。
纠治会议歪风,整治形式主义,自上而下的改革势在必行。2024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下称《规定》),这是首次以党内法规形式制定出台的为基层减负的制度规范。其中明确提出了严格精简会议,严禁随意拔高会议规格、扩大会议规模,未经批准不得要求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以及部门“一把手”参会,减少陪会。
《规定》的出台为解决“开会多陪会多”问题提供了依据,但要解决根本问题,还是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进一步完善考评体系。受访基层干部表示,要把面向一线的考核重点放到工作实绩、群众满意度上来,树立崇尚实绩的政绩观和鼓励实干的用人导向。
如何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作为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系统性工程来抓,山西省大同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张文伟的建议是抓“关键少数”。“要督促‘关键少数’起好表率带头作用,切实改变层层套开会议、擅自扩大规模陪会、过度留痕、提整改要求过多过急等现象,坚持一级做给一级看,抓好本级带下级。”张文伟说。
治理乱象并非一日之功,需要上下齐心,层层落实。“在《规定》出台的大背景下,既要警惕一些地方空表态不落实,也要灵活制定适合本地的举措。比如只需要听取汇报类的会议,可降低参会人员级别要求;可以发通知书面征求意见的,尽量不通知到现场参会等。”吴晓勇说。(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人名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