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融媒体时代下,新闻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渠道发生了显著变化,这要求新闻工作者适应新的媒介环境,其中,记者型主持人也需要不断重新构建自身的职业角色。本文主要基于对融媒体时代下记者型主持人发展困境的思考,通过案例阐释其角色转型的必要性及特征,通过深入细分领域,强化个性化内容、积极构建和维护个人品牌、加强技术培训和实践、拓宽跨界合作等方法,进一步总结记者型主持人的角色建构策略。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记者型主持人;角色构建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4.18.034
1. 记者型主持人概论
1.1 记者型主持人的界定
记者型主持人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职业角色,结合了传统记者和主持人的功能与特征,旨在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需求。记者型主持人不仅具备传统主持人的能力,如节目策划、现场控制和沟通交流能力,同时也要拥有记者的新闻敏感性与报道技巧。
这一角色的出现,是融媒体时代下的必然产物。社会学的角色理论把角色扮演的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对角色的期望、对角色的领悟和角色实践。也就是说,在明确了某一角色的社会期待和自身的角色意识之后角色的担负人就需要进入并承担起这个角色[1]。所以记者型主持人需要从内而外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记者型主持人要能够快速响应新闻事件,及时进行深入采访和报道,同时利用自身的节目平台对事件进行分析和解读,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深度。此外,他们还需要具备跨媒体工作的能力,在电视、网络、社交媒体等多种平台上有效传播信息,与公众建立更紧密的互动关系。
1.2 记者型主持人角色建构的内涵
在传统电视时代记者型主持人角色构建是一个将新闻记者的采访、写作、调研和报道能力与电视或广播主持人的表达、互动、引导观众或听众情绪的技巧结合起来的过程。这个概念旨在融合这两个职业角色的特点,创造一个更加全面、深入,并能够直接与观众沟通的新型角色。而目前在数字技术高度发达和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单一地将两个职业角色结合已然不能满足时代所需,因为记者型主持人的角色需要适应多元化的传播形式和内容需求。
1.3 记者型主持人的发展现状
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媒体领域的不断演变,记者型主持人这一职业角色逐渐发生了变化,变化趋势为从单一平台的报道转向多平台、多形式的内容创作和呈现。
在传统电视时代,记者型主持人的工作重点在于采集、编辑和呈现新闻报道,这要求他们具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性、现场报道能力和语言表达技巧。在这个时代,电视台是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记者型主持人作为公众获取新闻信息的“中介”,在传递信息、分析事件和塑造公众观点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兴起,我们逐渐进入了融媒体时代。这个时代的特点是媒体形态的多样化和平台的去中心化,公众可以通过网络、移动应用、社交平台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在这个过程中,记者型主持人的角色逐渐从单纯的信息传递者转变为内容创造者和观众互动者,记者型主持人也成了集新闻采集、内容创作、互动交流和品牌影响力扩散于一身的多面手。
1.4 记者型主持人的发展潜力
融媒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手机和网络实现整合音视频、文字的链条式传播,这也为主持人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学者陈梦轶认为,侧重“报道”“研究”和“专业”是未来记者型主持人转型路径中的发展关键[2]。笔者借助这三个关键点进行思考,发掘出记者型主持人的发展潜力具有多元化的趋势。
(1)新闻报道:融媒体时代提供了多样化的表达手段和传播渠道,可以利用这些工具进行多维度、深层次的报道。结合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记者型主持人可以拥有提升报道的丰富性和吸引力的巨大潜力。
(2)研究与分析:记者型主持人在融媒体环境中可以侧重对新闻背后的信息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数据可视化、多媒体技术,甚至对于社交平台的分析都为其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记者型主持人的发展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3)自我专业素养:记者型主持人要有扎实的业务能力,在融媒体时代下学习优秀同行的机会很多,记者型主持人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打破信息交流的壁垒。
2. 融媒体视域下记者型主持人的困境
在融媒体时代下,记者型主持人被赋予了更多的角色和职责,同时也面临着内容生产同质化、受众关注度下降、个人品牌竞争激烈、技术适应性挑战迫切以及跨界合作机会缺失等多重困境。为了适应这一变化,记者型主持人需要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以在融媒体时代保持竞争力和影响力。
2.1 内容同质化严重
这一现象指的是不同平台和个体生产的新闻或媒体内容在主题、形式或叙述上过度相似,缺乏创新和个性化,进而导致观众的兴趣和关注度下降。内容创作阶段,一个媒体发布的新闻内容成为平台热点后,同款视频便会不断出现。其内容相似度高,不仅缺乏创新,也易造成版权纠纷[3]。而内容同质化的原因有多个,包括追求点击率和热点效应、资源和创意的限制、对新技术应用的不足等。以近期热点新闻报道“云南泼水节”为例,多家媒体及记者报道趋于一致,其表述呈现单一和简单化,缺乏对事件的深度理解思考以及对于报道形式和叙述内容的创新。节目制作当中还经常出现这一现象,比如在多个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中,其结构布局、内容选择甚至访谈方式可能高度一致,使观众难以从中获得新鲜感。而白岩松主持的《新闻1+1》,对新闻事件的叙述客观到位,对新闻事件的点评理性而有建设性,既有大局观又能接地气;王志主持的《新闻调查》,沉静中显示出力量,对话中不乏锋芒,鲜明的问题意识和寻求真相的质疑精神得到了很好的体现[4]。以上的主持人之所以能够在大环境下立足,是因为自己的节目风格具有独特性和追求性。因此,如何去同质化成为每一个记者型主持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2.2 受众关注度下降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相比于依靠传统电视台或广播电台的记者型主持人,新的信息渠道更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且,现代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更加倾向于通过网络和移动设备获取信息。他们偏好快速、直观、易消化的内容形式。而传统的记者型主持人提供的内容往往更加正式和深入,无法完全满足这种新兴的消费趋势。在当前媒体大融合的背景下,观众不仅仅是被动的内容接收者,他们还希望能够参与到内容的创造、分享和讨论中去。新媒体平台提供了这种互动性,而传统媒体形式却在这方面的表现不足。
2.3 个人品牌竞争激烈
在传统的电视新闻生产条件下,记者型主持人对于节目的传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打造电视节目品牌形象和实现节目收视率的可靠保障[4]。例如国外著名记者型主持人安德森·库伯通过自己的专业素养、人文关怀等方式打造了属于自己的节目《安德森·库珀360度》。当下,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和传播渠道的增加,观众了解信息的渠道趋于多样性,记者型主持人的环境受到一定的冲击,对于观众而言可能会更偏爱老牌节目的主持人或是具有创新性的新兴主持人。
2.4 技术适应性挑战迫切
记者型主持人也面临着技术适应性和紧迫性的挑战。许多传统记者型主持人习惯于传统的新闻生产方式,对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和趋势不太敏感,而缺乏这一感知就会导致他们无法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使自身在行业竞争中变得落后。近年来,各大长短视频分享平台或新媒体的兴起,这一现象要求记者型主持人具备在不同平台上发布内容和互动的能力。如果不具备技术适应性,就可能无法灵活应对不同平台的要求,导致受众范围受限、影响力下降。只有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才能在融媒体时代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受众信赖和喜爱的记者型主持人。
2.5 跨界合作机会匮乏
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和内容形式的多样化使得新闻传播边界越来越模糊,理论上应为记者型主持人提供更多跨界合作的机会。然而,实际并非如此。主要原因是记者型主持人传统上受训于文字、语音和基本的视觉报道,但融媒体时代要求他们需要具备更广泛的技能,包括数据分析、编程、图像和视频编辑等。所以这种技能和知识的局限性限制了他们参与某些跨界项目的能力。尽管技术和市场在迅速变化,但许多媒体机构在组织架构和运作模式上仍然保守。行业内部存在的隔阂和不愿意开放合作的态度会阻碍跨界合作的机遇,特别是在需要跨越不同领域进行深度合作时尤其明显。
3. 融媒体时代下记者型主持人的角色建构策略
3.1 深入细分领域,强化个性化内容
在融媒体时代,记者型主持人需要确定自身角色构建方向,以满足受众的需求和期待,方法之一就是深入细分领域,强化个性化内容。深入细分领域意味着记者型主持人需要在特定领域内有深入的认识,从而能够为受众提供更加专业和有深度的内容。
强化个性化内容是另一个关键点。每个知名记者型主持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风格,通过强化个性化内容,如语言风格,节目形式、节目内容,记者型主持人可以更好地展现自己的特点和魅力,吸引更多受众的关注和认可。
而在深入细分领域的基础上,记者型主持人还可以通过加强个性化内容的表达,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从而实现在融媒体时代的角色建构。
3.2 促进受众参与和互动
记者型主持人要想做好自身角色构建,关注受众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1)记者型主持人可以通过在节目中设置互动环节,引导观众积极参与,比如通过投票、评论互动等形式。通过与受众的互动,主持人可以更好地了解观众的需求和喜好,及时调整节目内容,提升节目质量。
(2)记者型主持人还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如在各短视频平台加强与受众的线上互动。在节目中引导观众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发表观点和评论,使互动更加及时、便捷,以此来增加节目的曝光度和影响力。
(3)记者型主持人还可以积极参与线下活动,与受众面对面交流互动。通过与受众的亲密接触,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系,增加信任感和认同感,进一步提升受众的参与度和忠诚度。
总的来说,只有与受众保持密切联系,不断吸纳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主持人才能实现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长期发展。
3.3 积极构建和维护个人品牌
主持人个人品牌是主持人在观众心目中的印象,是在不断观看电视节目过程中通过认知、体验、信任形成感情,从而产生的一种期待[5]。因此个人品牌是记者型主持人的核心竞争力,是对外界展示自己形象和实力的窗口,也是构建自身角色的重要路径。
首先,记者型主持人需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和特色。通过对自身的优势分析和专业定位,建立起独特的品牌形象。只有明确自己在行业中的位置和特色,才能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吸引更多受众的关注。
其次,记者型主持人要从自身做起,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影响力。通过持续学习和实践,持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表现力,增强自身在行业内的认可度和影响力。
除此之外,记者型主持人要注重个人形象的管理和维护。记者型主持人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塑造和维护,保持良好的仪态和形象,增强自己的品牌价值和吸引力。
最后,记者型主持人还要注重与粉丝和受众的互动。通过与粉丝的互动和沟通,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和忠诚度,从而提升自身的品牌忠诚度和口碑效应。
3.4 加强技术培训和实践
当下,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传播环境,记者型主持人作为传播信息的关键角色,必须适应大环境,笔者认为,加强技术培训和实践是其完成角色架构的关键一步。
首先,记者型主持人应该不断学习新技术,包括但不限于数字化编辑技能、社交媒体运营、视频制作等,以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
其次,要通过实践锻炼,提高技术应用的熟练程度和效果,不断完善自身的技术能力。在加强技术培训和实践的过程中,记者型主持人可以参与各类培训课程、研讨会,也可以通过实际的工作经验来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
在如AI、VR等新技术不断涌现的情况下,传媒大环境变化迅速,美国著名的新闻从业意见领袖也预示这项技术将重塑新闻业,让受众与新闻场景有更为真实的交互体验,在扩大新闻视野的同时,也使得新闻的真实性变强[6]。只有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使记者型主持人保持在技术前沿,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为其在融媒体时代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5 拓宽跨界合作
跨界合作可以为记者型主持人带来新的资源、创意和观点,有助于拓展影响力和提升个人品牌。
首先,记者型主持人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资源与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或机构进行跨界合作,获取更加多元化的专业知识和信息资源,并不只局限于某一特定热门领域。这种“广撒网”式的跨界合作有助于主持人拓展话题范围,提升节目品质,吸引更多受众的目光。
其次,跨界合作也可以是与不同媒体平台或机构的合作,共同打造跨平台内容,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通过跨界合作,记者型主持人可以将自身的节目内容在不同平台进行传播,吸引更多受众,提升影响力。
此外,跨界合作还可以是与不同行业的合作,例如与文化、科技、商业等领域的合作。这种跨界合作不仅可以为记者型主持人带来更多的资源和机会,还可以拓展个人影响力和人脉关系。
4. 结束语
在当前快速变化的媒体环境下,记者型主持人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拓展自己的视野,适应新的技术和媒体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才能打破目前所处的困境,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顺应时代所需,真正成为受众认可和信赖的新闻从业者。
参考文献:
[1]张龙.论记者型主持人的角色行为——以CCTV《新闻调查》栏目主持人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8(06):69-71.
[2]陈梦轶.融媒时代记者型主持人的发展趋势[J].青年记者,2013(35):54-55.
[3]李丹阳.智媒时代广电媒体记者型主持人传播能力建构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07):106-108.
[4]张晋升,龚逸轩.媒介融合背景下记者型主持人的角色嬗变与能力重构[J].传媒,2016(16):77-79.
[5]巩晓亮.简论如何塑造电视节目品牌主持人[J].新闻记者,2005(06):53-55.
[6]黄鑫磊.新媒体时代记者型主持人发展趋势展望[J].当代电视,2018(09):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