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节目主持人形象塑造研究

2024-10-10 00:00谢田靖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4年18期

【摘要】近年来,文化类节目盛行,势头强劲,引发了广大受众对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空前关注。这一显著趋势对文化节目主持人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主持文化节目时,主持人应展现出卓越的应变能力,灵活调整自身形象,使之与节目风格和谐统一。他们需确保节目流程顺畅,并准确传达文化信息与深层意蕴,让观众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本文探讨了文化类主持人的形象塑造,明确了主持过程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

【关键词】文化类节目;主持艺术;角色转变;主持传播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4.18.031

当今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续与发扬已渐成民众的共同关切,各种文化类节目亦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作为文化类节目的重要影响因素,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已逐渐超越简单的流程推进,转而承载更为丰富多元的职能与责任。本文旨在对主持人的形象塑造进行深入研究,重点探讨了文化类主持人角色定位的转变、形象塑造的具体途径,并对形象塑造的深层次内涵进行了细致剖析。

1. 文化类节目主持人在角色定位上的深刻转变

在节目播出中,主持人需掌控氛围并推动流程。随着节目类型丰富和形式创新,对主持人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要求更严。在文化节目中,主持人传播信息并确保观众接收的职责尤为关键。主持人角色已由单纯的推动者转变为集信息传递、观点讨论和内容呈现于一体的多元化角色。因此,选拔和培养主持人需注重综合素质提升,以适应节目需求的变化和观众期待的增长。

1.1 节目进程的推动者

在传统节目中,主持人主要扮演推动节目进展、确保流程顺畅的关键角色。然而,随着时代的演进、网络信息的广泛普及以及融媒体行业的迅猛崛起,节目形态日益丰富多元,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的进步和民众生活方式的转变,使得受众对于信息的需求日益旺盛,他们渴望获得更多、更及时的信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对主持人的要求也随之提升。主持人不再仅仅是节目的推动者,更需要针对观众多样化的需求,灵活调整角色定位,在节目中传递更优质的内容,从而彰显其独特的存在价值。

1.2 传递信息的讨论者

在文化类节目中,主持人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主持技巧,还需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文化洞察力,以更好地理解和诠释节目内容。

文化类节目《我在岛屿读书》书屋主理人(主持人)叶子提出“希望我的角色不是一个提问者,而是一个讨论者。问出什么样的问题不重要。他们都是很会聊的嘉宾。我只要负责倾听,提出合适的问题,参与讨论就可以了”。在节目中,叶子确实以讨论者的身份出现,与其他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作家共同探讨话题,展现了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敏锐的文化洞察力。叶子在推动节目进程的同时,善于将各位文坛大家对事物的领悟力和输出的文化观点内化于心,外化于“言”。例如,在第二季第一期的节目中,当讨论到给书屋取名时,苏童提出以《山海经》作为书屋的名字,叶子则从自己的角度向观众解释了选择《山海经》作为书屋名字的缘由,强调其作为中国文化源头的价值,象征作家们在小岛上以想象力创作各自的故事。

1.3 节目内容的扮演者

在文化类节目中,许多节目对于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不再是传统的主持人,转而赋予主持人更多元的角色定位,并为他们塑造了更为丰富的人物形象。

例如,《我在岛屿读书》对叶子的角色定位是“书屋主理人”。这一角色的设定使得叶子的职责边界更加模糊,但同时也更好地融入了户外慢节奏综艺的氛围中。尽管如此,叶子所承担的责任依然与主持人无异,她需要在推动节目进程的同时,向观众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将节目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信息通过她这一重要媒介传播出去。而在其他文化节目,角色设定也各具特色。《国家宝藏》中,张国立担任“一号讲解员”;《典籍里的中国》里,撒贝宁则演绎“当代读书人”。这些角色定位让主持人的职责更加丰富和多元。

主持人应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不断提升语言的传播质量。在融媒体环境下,只有将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专业性与新兴媒体的时效性、互动性、便捷性有机结合,才能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进而提升整体的传播效果和节目质量[1]。

2. 文化类节目主持人形象塑造的实践途径

文化类节目对主持人的形象风格要求尤为严格,必须紧密契合节目的整体调性。而在塑造主持人人物形象时,要注重主持人文化能力、语言能力、信息加工能力的锻炼。文化能力是主持人锤炼内心气质的重要因素,而语言能力与传播能力则是展现主持人外在风格的重要方式。

2.1 提升文化能力

作为文化类节目的主持人,必须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沉稳的内在气质,以展现其专业素养与个人风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五千年,还要进一步挖掘,深入研究、阐释它的内涵和精神,宣传好其中蕴含的伟大智慧,从而让大家更加尊崇热爱,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这一理念如今正在得到广泛的实践与落实,中华文化在全球舞台上正展现着日益显著的影响力。作为文化的传播者,主持人更应具备扎实的文化底蕴,并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能力。

2.1.1 了解文化知识,增强文化底蕴

文化类节目的主持人不仅需要对所主持节目的内涵有深刻的了解和把握,更需博学多才,广泛涉猎各类知识,以拓宽对文化和知识的认知深度和广度。通过不断积累与沉淀,主持人在节目中厚积薄发,能够自如掌控全局,对每一个细节都了如指掌,以展现出其专业素养和卓越的主持能力。

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化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中,主持人董卿凭借“腹有诗书气自华”特质,赢得观众的喜爱。她端庄儒雅的形象与节目文化属性相得益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令人叹服。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第六期,一对父女创作诗词歌曲,触动董卿。她引用叶赛宁诗歌《我记得》评价,表达了对父女才华的赞赏和对诗词艺术的热爱。作为文化节目主持人,董卿的文化底蕴与气质为行业树立了典范。她展现的“文化能力”提升了节目品质,带给观众深刻的文化体验。

2.1.2 发掘文化价值,提升内在气质

主持人的内在气质,建立在深厚知识储备的坚实基础之上,是一种源自内心深处自然流露的特质。这种特质能够促使受众对其言论与行为产生由衷的信赖。作为内容传播的核心媒介,主持人不仅应具备扎实的文化素养和渊博的知识储备,更应坚守积极正面的价值观念,并怀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唯有如此,在表达的过程中,主持人方能更精准地诠释文本内容的精髓,并有效地传递文化的核心内涵。

2.2 强化专业能力

2.2.1 语言

播音主持人语言是播音主持节目的重要载体。语言类节目在国内的广播节目中占较大的比例。因此,播音主持人的语言在节目中就成了重要的载体,支撑着节目的正常运转[3]。在文化类节目的主持工作中,对主持人的专业能力要求远非简单的见字发声。主持人不仅需要娴熟地运用语言技巧,更要善于融情于景,用精准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深厚内涵。同时,处理语言内容需具备高审美能力,避免机械背诵,深入理解文化精髓,创造性地呈现其魅力,彰显时代价值。

2.2.2 副语言

电视、网络屏幕形象的出现,和以往广播的声音形象有明显差异:传播内容的方式方法不再局限于有声语言本身,甚至有时完全可以用屏幕文字或传播主体的其他表达方式给予展现[5]。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观众除了通过听觉渠道接收信息外,视觉亦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接收途径。主持人的服饰、表情以及手势等细节,均会在无形中向观众传递深厚的文化内涵,从而实现文化的潜移默化。

在文化类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第四季中,主持人撒贝宁在语言和副语言运用上展现了出色技巧。他根据不同情境灵活调整语言风格与语速。在开场白和结束语时,他使用客观大气的语言,语速适中,确保观众清晰地接收主旨;与圆桌及演员探讨时,他采用更自然的语态,语速较快,增进互动;以读书人身份与先贤对话时,他融入氛围,以慢条斯理的表达展现历史感,同时展现当代青年风范,情感投入丰富。这种语言表达的变化和细节调整提升了节目的观赏性和吸引力。

在副语言表达层面,撒贝宁所着服装多选取富含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中山装,其风格正式而庄重,既充分展现了当代青年的风采,又恰到好处地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肢体表达方面,撒贝宁在小剧场中与历史人物展开对话时,他灵活运用了符合特定历史时期的肢体语言,如在与历史人物初次见面时,他常采用作揖这一传统礼节,以此方式不仅更好地融入了剧场氛围,同时也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精准地传递给了广大观众。

2.3 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2.3.1 亲和力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媒体传播方式亦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态势。在信息接收与传递的过程中,主体人群已不再局限于固定范围,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也可以是信息的接收者。因此,在当今时代,受众更倾向于追求平等的交互式传播方式,而非传统的自上而下模式。他们渴望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与传播者展开深入的探讨,将自身积极融入节目之中。而对于文化类节目的主持人而言,其传播要求在于能够将文化信息精准有效地传递给受众,确保受众能够清晰明了地接收并理解所传达的内容。因此,在表达过程中,主持人需要灵活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摒弃传统的站在高处发表见解的做法,真正实现与受众之间的平等对话,在传播过程中更加具备亲和力。所谓的亲和力指的是两种或者是多种物质在相互融合时所产生的相互作用的力量,这更多地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而在播音主持当中亲和力主要体现在主持人与听众之间,通过播音主持的表达等方面的艺术、心理与技巧来拉近与听众之间的距离,进而让听众能够接受并融入节目中。播音主持是通过媒体将信息传递给大众,是信息的传播者,对大众具有强烈的引导作用[2]。

2.3.2 话语内容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然而,随着时代变迁,中华文化也在持续演进,焕发新活力。作为传播中华文化的关键媒介,主持人肩负重要使命。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将文化精髓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观众。文化节目主持人应积极探索创新,以精准言辞和生动表达展现中华文化魅力,为社会和谐与进步贡献力量。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文化类精品节目《国家宝藏》的001号讲解员(主持人)张国立先生,以“老艺术家”的形象稳重大气地主持这档文化节目。他轻松自然的语言风格,让“讲解员”角色更加生动,亲和力十足。他讲述“国家宝藏”背后的故事,真实可信,促进了文化的广泛传播。张国立凭借深厚的历史知识,灵活应对嘉宾话题,发表独到见解。在第四季第二期中,当专家探讨治水措施时,他巧妙地以“端水大师”诠释专家发言,让观众深刻感受到历史与文化的魅力。

3. 文化类节目主持人形象塑造的进一步探索

3.1 文化类节目主持人个人风格和节目调性的和谐统一

主持人的专业素养是其职业领域的核心,具有关键性和重要性。同时,独特个人风格是主持人被观众铭记和喜爱的关键,对塑造品牌形象至关重要。然而,文化类节目的特性要求主持人在保持个人风格的同时,还需与节目总体风格相融合,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这是对主持人专业素养、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双重考验。因此,主持人应深入理解节目调性,使个人风格与之契合,构建独具特色的文化节目氛围。这有助于提升节目品质,为观众带来更丰富多元的视听享受,增强节目吸引力与影响力。

主持人撒贝宁在个人风格与节目融合方面展现出了恰到好处的尺度把控能力。他的主持风格灵活多变,能够根据不同类型节目的特点进行恰到好处的融合,展现出较高的专业素养和适应能力。在《典籍里的中国》中,他以文化内涵和稳重气质为节目增色。节目中,撒贝宁巧妙地将屈原的《天问》与现代天问一号相连,带领观众穿越时空,与屈原共商后世。他尊称屈原扮演者为“先生”,并自豪地介绍《楚辞》历史、后世求知精神及中国航天成就。撒贝宁的个人风格与文化节目完美融合,展现其专业素养与魅力。

3.2 文化类主持人形象塑造在新媒体传播中的呈现

主持人在节目中的形象塑造,是受众融入节目并接收信息的关键基石。而要使主持人形象深入人心且历久弥新,则需主持人进一步展开传播与宣传工作。如今新媒体行业的蓬勃发展使得受众接收信息的途径日益多元化。短视频平台的传播效应、传播影响力急剧增加,而文化类综艺节目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势必需要实现竖屏跨越[4]。在这一时代,主持人形象塑造的机遇凸显。主持人可在节目前,通过个人视角分享节目文化背景与人物简介至社交媒体。节目后,也可传播精彩片段。此举旨在利用新传播渠道塑造主持人形象,巩固并扩大其社会影响力。

4. 结束语

在当前时代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随着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日益显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是时代发展的核心旋律与基调。在此背景下,提升个人的精神追求显得尤为重要,而文化类节目则成为广大民众的首选。因此,文化类节目不断“出圈”,同时也对文化类主持人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塑造符合节目特色及主持人个人特质的形象,变得愈发关键。在文化类节目中,主持人的形象塑造应当从内在修养出发,同时在外在表现上实现突破。通过不断努力,主持人应逐步成长为具备深厚文化底蕴、卓越语言表达能力和广泛传播影响力的新时代优秀主持人。

参考文献:

[1]王贞.融媒体时代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12):68-69.

[2]林微.亲和力在播音主持中的作用分析[J].科技传播,2013,5(20):11,14.

[3]马项媛.播音主持人语言表达技巧的培养[J].新闻研究导刊,2014,5(15):96.

[4]颜湘君,王旭.技术赋能多元呈现:文化类综艺节目主持传播的创新路径[J].当代电视,2023(04):72-77.

[5]金重建.论电视播音主持副语言创作的功能与规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36(09):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