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是我国著名的山水画大家,他的绘画集百家之长,内容丰富,绘画艺术风格独特。他不仅在山水画上成就非凡,而且在书法、收藏和鉴赏等方面也有所成就。张大千的泼墨泼彩山水画将“师古”与“师造化”相结合,继承了传统的绘画思想,在传统绘画的基础上继承发展,并推陈出新,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语言。他不断深入探索新的绘画形式,顺应时代发展,结合时代潮流,其成果对当时乃至现今的绘画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泼墨泼彩的根源
泼墨与泼彩其实是相似而又有所区别的两种技法。泼墨法指根据画面需要,用笔将墨泼洒在纸上或者绢上,让其自然流淌,水带动着墨的流动形成深浅不一的效果,自然且生动,最后再根据其效果调整画面;泼彩法则是在泼墨的基础上加入了色彩,以水墨为底,上加色彩,同样是追求流动的美,同样是追求偶然性的效果,创作中需要艺术家根据整个画面的效果灵活调整,统一整合后形成一幅完整的作品。
泼墨法最早记载为唐代王洽使用,用于山水画中,后经唐代张璪继续发展。历史记载,张璪在创作投入时,用布条沾颜色在绢布上挥舞,以自然形成的色彩块面进行雕琢创造,较之勾线填色的技法更为自然,更加生动活泼。此外,泼墨法还影响了王维的山水创作,北宋米氏父子米芾和米友仁也在泼墨的基础上加以破墨、积墨进行创作,形成了“有皴意而无皴法之法”的“米点皴”技法。明代画家陈淳、徐渭将泼墨法运用于花鸟画中。近现代,泼墨法发展缓慢,直至张大千的出现,重振了泼墨这一技法,使泼墨得以传承。
泼彩山水画是从20世纪初,金城“小变古法,一洗刻画之迹”(《秋山雨后》)开始的。作为近现代最早触及到泼彩山水画的艺术家,金城在艺术上主张:“精研古法,博采新知。”金城于1924年创作的《秋山雨后》,整体的色调是青绿色,皴较少,其是对唐代青绿山水的继承,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画史上的第一幅泼彩山水画。在当时,少有画家在宣纸上进行泼彩创作。所以,《秋山雨后》对中国泼彩山水画有重要的意义。张大千的泼彩创作是自他患上眼疾之后才开始的,在他的《庐山图》的题跋中有所提及:“予年六十,忽撄目疾,视茫茫矣,不复能刻意为工,所作都为减笔破墨。”由此张大千转向了泼彩山水画。
泼墨泼彩作为艺术创作的一种技法,并不是随意在纸上泼洒。艺术家在创作前,对画面的大致效果已经有了规划。做到“胸有成竹”,墨、色在纸上肆意流淌时,艺术家还会对其加以控制,如方向、浓淡、用量等,如若某些局部缺少,还可重复泼墨泼彩,最后再整理画面。
二、张大千泼墨泼彩山水画的发展
(一)泼墨期
张大千最开始的泼墨山水画整个画面是用墨色泼洒而成,并不使用任何颜色,单纯依靠水与墨的自然融合与流动。《山园骤雨图》是张大千泼墨泼彩画的初次尝试,此时他已视力模糊,对于线条和细节的处理已经没有那么完善。他通过大胆的笔墨运用,让画面的大半面积被墨色浸染,这和传统的写意山水画有着很大的不同,而这大团的墨色让画面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吸引观者的眼球。整幅作品水墨自然流淌交融,忽略看不清的细节,也更好地把握了画面的整体效果。
经过几年的摸索,张大千的泼墨风格日趋成熟。但是,此时的他因患眼疾,所以画面的色调愈发深重,阴郁气氛更浓重,用笔的部分也越来越少。例如,他在1965年创作的《横贯公路一景》(图1),其构图与古代文人山水画的构图相似,采用泼墨泼彩的方式刻画山景,笔墨一气呵成,凝结了辉煌磅礴的气势,对于公路的细节,在泼墨的间隙中,若隐若现,给观者一种幽深神秘的感觉。当时的张大千居住于巴西,根据记忆绘画,虽“不必指定其处,但得其性可也”(《横贯公路一景》)。由此可以推断出,张大千虽身在他乡,却心系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情感表达方面上,依旧怀有对家乡与祖国深刻的记忆和无限的挂念。
另外,从张大千的《重岩轻舟图》这一幅作品也可以看出,画面虽然没有早期细腻的笔触,但是这些方面并未影响到画面所传达的情感,甚至更具表现力。墨与色跟随着水的流动游走不定,呈现出千变万化的效果,画面中部墨色勾勒出的山体结构,让画面体积感更加丰富。
在这一时期,张大千的泼墨泼彩经过大量的练习,表现为水与墨的生涩碰撞,点线面的结合,再加以传统的笔墨手法勾皴点染。在他的泼墨山水后期,水与墨在他的手中使用得游刃有余,墨色也丰富了起来,形成了属于他自己的强烈的个人风格。
(二)泼墨泼彩期
这一时期的张大千在泼墨的基础上加入了泼彩,以彩代墨、彩墨交融,将石青等矿物质晕染在墨色之上,体现了张大千高超的绘画技术。
张大千的泼墨泼彩山水画经过大量试验,创作出的优秀作品数量大增,山水画不仅有水与墨的交融,也加上了墨与色的融合。他在1968年创作的《春山积翠》(图2),先以大片墨色为底,局部泼石青、石绿,色彩丰富,变幻万千,画面所呈现出的深浅变化,巧妙地表现出山色空蒙、烟云变幻的景象,画面中水天相接,虚实结合,无一不表现着张大千泼墨泼彩技法的成熟。
1970年,张大千眼疾加重,他的画风也发生了改变,泼墨重彩减少,淡彩增多,墨色变化变得更加丰富起来。例如,在他当时创作的《谷口人家》中,他先在泼墨的基础上泼大面积的石绿,再以墨线勾勒一些主要的山头,无论是远处的山石、房屋,还是近处的树木,都浓淡相宜。右侧的山崖与远处的山峰,线条放松且精练,寥寥几笔便将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最后整个画面再加以勾勒和皴擦,使画面有了艺术效果和表现内容的统一。当时他创作的《飞霞万里》《松壑飞泉》《夏山云瀑》等,都是在泼墨的基础上加以石青、石绿,薄施赭石,再加以勾勒与皴擦,创造出有别于传统中国画的色彩世界,可谓色彩运用登峰造极,扩展了中国画的表现形式。
这一时期的张大千在他的画面中增加了青绿山水中的石青和石绿颜色,特有的青绿色彩,将中国古代用于画工笔的颜色应用到了水墨画中,为中国山水画开辟了新的道路,使其山水画独具艺术特色。分析这一时期,会发现他的作品在色彩的运用上更加熟练,画面整体也更加饱满,突破了以往的风格。
(三)泼墨淡彩期
1973年,张大千做了一场手术,视力好转了很多,于是他将泼墨泼彩与传统笔墨相结合,创作风格由泼墨重彩向泼墨淡彩转变,泼墨淡彩山峰,勾勒坡石的风格成型。他在画面中增加了勾、皴、点、染,减少了泼墨泼彩在画面中的面积,在有限的时间与精力下达到极高的艺术效果。其作品墨和彩偏淡,泼墨的层次较之前更加丰富,透明感更强,泼一点墨,再洒一点色,部分勾皴,都能明显看出张大千泼墨淡彩的新发展。
(四)泼写兼施期
1976年,张大千开始泼写兼施,将勾皴与泼墨泼彩相结合,逐渐回归到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他作品中的泼墨泼彩面积减少,增加了勾皴点染的比重,将传统山水与泼墨泼彩相结合。例如,他在1976年创作的《高岩古寺》,画面中泼墨泼彩的占比面积相对较小,近景、中景的树木和船只多用传统的勾皴画法,可以看到明显的用笔,中景瀑布位置的白色浓淡相宜,烟云虚实结合,产生氤氲的效果,远景少量笔触构成连绵不绝的山。同年他创作的《慈湖图》也是如此,前景、中景大多为传统山水的勾皴,只有远景的大山有少量泼墨泼彩。
1979年,张大千创作了《春云晓蔼》,画面山峦大面积泼墨泼彩,加以勾皴处理,气势巍峨,这已是淡彩的方式。在《幽居图》及《桃源图》中,泼墨泼彩在画面中的面积较大,但处理方式与20世纪60年代末大泼墨大泼彩时期相比更为简化,多为先泼墨再淡彩,再勾皴山石结构,画面色彩的层次减弱,更具中国画独特的韵味。
1983年,张大千创作的《庐山图》被视为其艺术生涯中相当重要的一幅作品。这幅作品以中国庐山为背景,泼墨泼彩这一技法占画面的三分之一,有三处较大面积的泼墨泼彩,再辅以小块,将山的磅礴大气和树木的繁茂表现得淋漓尽致。《庐山图》不仅展现了张大千高超的绘画技巧,也揭示了他对自然深深的敬仰之情。他准确地捕捉到了庐山的神韵,通过云雾的缥缈,将山的雄伟与神秘完美地展现了出来,使得整幅画作充满了东方的神秘与韵味。
这一时期的张大千泼写兼施,兼具传统与现代的特征,作品多皴擦,更加符合东方人的审美需求,作品也显得更加饱满、充实。他在心理和生理的双重障碍下,完成了他艺术风格上的大转变,并将其艺术风格变成泼墨淡彩与泼写兼施,完成了艺术的突破。
三、张大千泼墨泼彩山水画对现当代山水画家的影响
张大千泼墨泼彩山水画是对我国传统山水画的一次创新,将山水画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实现了传统山水画向现代形态的转变。他的绘画既有传统绘画的影子,又超脱出传统绘画,进行了大胆创新,开创了现代化水墨绘画方式,对当代山水画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
刘海粟在晚年的时候绘制了很多的泼彩山水作品,他的画面与设色和张大千十分相似。他在绘画时,更喜添加朱砂与白粉,有时又会将水泼洒在作品上,让水与墨、色进行冲撞,形成特殊的效果。例如,在《黄山天下无》中,石青色占据了很大的面积,与深沉的山体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作品右下角,他将石绿颜色泼于山石之上;作品的上方,他使用了白粉,描绘了云雾缭绕的朦胧。
朱屺瞻的泼彩画以焦墨枯笔作骨,墨色为底,他将油画融入泼彩山水画中,色泽明亮,色彩斑斓。他的作品大胆泼色,不拘小节,颇有气势。何海霞将笔墨与重彩完美结合;谢稚柳的泼墨泼彩中则表现出江南清新秀润的景象,展现了泼墨泼彩山水画在不同地域的发展面貌;宋文治的泼彩画更为理性,画面中的山石树木也更为精细,他在画面中还融入了版画中的拓印法,将泼彩、流痕和拓迹等渲染手法与勾、皴、擦、点等传统笔墨完美地融合到了一起。
张大千泼墨泼彩山水画形式是自己内心世界的反映,他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画面表达出来,用对景物最真实的主观情感去创作,因此他的作品独具个人特色。他的泼墨泼彩山水画在传统的基础上,借鉴西方艺术中有益的表现形式,融入自己的画作中,推动了山水画向现代艺术的演进。这一创新,不仅让中国山水画突破了传统,成功走向了世界舞台,还促进了东西方艺术的深度交流,让中国艺术在国际上大放异彩,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山水画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久经岁月沉淀,现已实现了多元化的艺术创新,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进,深深根植于民族精神之中。从张大千的泼墨泼彩山水画中可以看出,他勇于打破传统束缚,运用抽象和强烈的视觉语言,创作出符合当代审美需要的作品,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形式。现如今,艺术家们的工作已远非仅仅是对自然的再现或者对前人成果的简单延续,而是在继承传统精髓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当今社会,随着东西方文化愈加密切的交流,中国山水画在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实现了创新与突破。这更加深刻地启示着我们,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必须立足于本土文化,同时需敏锐把握时代脉搏,适应并引领时代审美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