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暗示手法的成功借鉴

2024-10-09 00:00:00谢俊英
青年文学家 2024年26期

所谓“暗示”即不直接把意思表达出来,而是通过某种途径间接地表达。在文学作品中,这种手法的巧妙运用,写实写意,不直不露,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手法运用方式多种多样,寓意深远,使读者在一种比较含蓄的、间接的艺术氛围中,自然地领略到作品的意图。海明威在他的作品中大量使用象征、暗示手法,来表现作品的主题、背景、人物性格等。这种手法能够将表面上看起来毫不相关的事物赋予深刻的实际意义,并且为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本文将针对《弗朗西斯·麦康伯短暂的幸福生活》一文,分析海明威是如何使用暗示手法来表现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及主题的。

一、故事梗概及情节分析

《弗朗西斯·麦康伯短暂的幸福生活》是海明威的一部短篇小说,这篇小说围绕美国夫妇弗朗西斯·麦康伯和妻子玛格丽特以及职业猎手威尔逊在非洲的两次打猎活动而展开。在第一次打猎时,表面上有钱有权的弗朗西斯·麦康伯被受伤的狮子吓得仓皇而逃,在妻子面前展现出了从未有过的胆小和懦弱,因此,遭到妻子的鄙视、冷眼和威尔逊的嘲讽。妻子夜晚便明目张胆地钻进了威尔逊的帐篷。弗朗西斯·麦康伯因此受到打击,陷入痛苦和悲伤之中,他决定鼓起勇气在下次打猎时,改变自己在妻子心中的印象,所以勇敢地向一头受伤的野牛冲去。而就在此刻,妻子却从背后向弗朗西斯·麦康伯开了一枪,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这篇小说在国内外都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无论是人物塑造、小说的艺术特性,还是主题分析,都值得我们好好探究。

文章的背景设定在非洲的旷野,这是一片明显无拘无束的自由之地,世界各地的富人们来到这里游猎,他们通过在野地追逐野兽而体验到与日常生活截然不同的生命感受。女性焕发起对原始雄性的慕恋,男性则增长了勇敢与力量。弗朗西斯·麦康伯由一个懦弱富商逐渐在田猎中勇武发狂,他的原始生命被激发出来,正冲破旧有关系对他的束缚。而寄生于以侮辱丈夫而获得生命体验感及性快感的妻子玛格丽特对将要脱缰的弗朗西斯·麦康伯失去了操控感,而这种旧有关系秩序的破坏让玛格丽特感到困惑。最终,她在一连串的不安、焦虑和担忧中拿起了跟她偷情的职业猎人威尔逊给她的来复枪,像她丈夫铆足力量试图击中逃生的公牛一样,击杀了正在冲决罗网的弗朗西斯·麦康伯。她杀死了逐渐具有原始雄性魅力的正靠近威尔逊样子的弗朗西斯·麦康伯。小说以大自然及动物为借镜,使我们从故事中看到面对各种关系的变化时这几位主人公的反应。文中提到玛格丽特“迅速”看了威尔逊一眼。“迅速”,即快速而完整地搜集信息。她注意到威尔逊“棕色的大手、旧长裤、很脏的皮靴”这类粗糙事物引起这位精致太太的原始欲望。威尔逊多次在玛格丽特面前强调自己射杀一头凶猛的狮子,当面羞辱胆小的弗朗西斯·麦康伯,以此标榜自身的孔武有力。玛格丽特公开调情威尔逊,她说:“我要说,威尔逊先生宰杀动物的时候实在令人印象深刻。你什么都杀,对吧?”威尔逊随即会意,认为这个“女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坚强的物种。最顽强,最残忍,最嗜血,也最迷人”,现实生活中此类女人亦多矣,威尔逊觉得轻贱她们才是获得她们之道。

书中说到一句索马里谚语,就是“勇敢的人总要被狮子吓三次”。玛格丽特认为弗朗西斯·麦康伯最大的优点是“一向宽宏大量”,否则她也不会明目张胆地与威尔逊偷情。弗朗西斯·麦康伯所拥有的钱财和对玛格丽特美貌的留恋是“他们健全的结合基础”。可是玛格丽特意识到,自己正在渐渐失去离开他的理由,反而在后来察觉到弗朗西斯·麦康伯日益增长的勇气,使他越来越有可能离开她。弗朗西斯·麦康伯以前缺乏生命的活力,所以他充满嫉妒地形容威尔逊是“神气活现的杂种”。

威尔逊“总是在游猎的时候随身带着一张双人行军床”,因为那些来非洲游猎的贵妇们总是想“和这位白人猎手同床共枕”,否则她们“总觉得钱花得不值”。当这些贵妇离开后,威尔逊会“鄙视她们”,但又需要她们来帮助自己赚钱。这是非常形象的心理描写。关于狩猎,威尔逊有自己的一套标准,如果不听他的他就会拒绝合作,这些人也因为威尔逊的标准而尊敬他。作者在描写弗朗西斯·麦康伯的笨拙时,两次写到“他打了个趔趄”,描述玛格丽特视偷情为“出去透了透气”……这些描写看似简单,但海明威恰恰是用简单的笔法展现了人物的心理。

二、艺术特性及暗示手法分析

海明威笔下弗朗西斯·麦康伯的探险经历十分真实地刻画了生活的一角,海明威用最干练的语言描绘了两性之间的拉扯关系。这篇短文的精妙足以让人回味无穷,大家果然非凡。单看文章,一定有人同情弗朗西斯·麦康伯,说弗朗西斯·麦康伯的生活是悲惨的、不幸的,但海明威却把文章命名为“短暂的幸福生活”。“短暂”无疑指的是在猎杀野牛时,麦康伯突破了自己性格懦弱的禁锢,拥抱了勇气,回归了男子的原始野性的气息。然而这样的体验是短暂的,海明威又称其为幸福的,略有讽刺。但是站在灵魂体验与升华的角度来说,说是幸福,读者也可以理解。文章前后皆有留白,弗朗西斯·麦康伯夫妇为什么会去非洲度假,去非洲之前他们的关系是怎样的,这部分在文中略有暗示。然而,弗朗西斯·麦康伯的夫人是否真的是失手将他杀死的?回归社会后,她和威尔逊又会怎样对外界社会诉说这次非洲之旅的过程?弗朗西斯·麦康伯又会被他们描绘成什么样子?这个夫人之后会选择过怎样的生活?我们不得而知,只能展开个人的想象。海明威在小说中一再运用康拉德式暗示手法,来描写景物和现实,并停留在黑影中,以拉开距离,给人以猜想的空间。暗示是一种巧妙的方法,它能够调节写作手法,使得文章不至于处处都是强烈的描绘,而是既有色彩又有层次,避免通体只有色而无影的效果。此外,暗示还能让描写更为细腻入微,往往比直接的叙述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实际上,《弗朗西斯·麦康伯短暂的幸福生活》这篇小说,在许多地方给了我们一些耐人寻味的暗示。

弗朗西斯·麦康伯和他的妻子玛格丽特本来是一种互相僵持的平衡关系,弗朗西斯·麦康伯因为玛格丽特的美貌,而离不开她,同时也因为她的强势而让自己处于弱势地位,面对她公然的出轨行为也只能选择忍气吞声,像个懦夫;玛格丽特则为了弗朗西斯·麦康伯的钱而离不开他,同时内心又瞧不起他,于是选择偷情,只因她知道弗朗西斯·麦康伯是个没长大的孩子,离不开自己。但当弗朗西斯·麦康伯意外在枪杀公牛的时候瞬间成长起来后,成为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斗士时,玛格丽特的焦虑、担忧、慌张展露无遗。这些虽然书中没有直接写出来,但可以从很多细节看出。玛格丽特敏锐地察觉到,这个曾经忍气吞声的懦弱丈夫已经一去不复返,他以后一定会离开自己。所以,玛格丽特在他还没有离开自己的时候,果断地选择杀了他。这就是海明威的伟大之处,不仅用短篇小说展现了精彩的故事,还把人与人之间那种微妙的关系展露无遗。人与人之间有一种权力关系的平衡,但是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由弱变强的一方就会选择结束这段关系,而曾经强势的一方则会变成弱势,也许会善终,但更多的是悲剧。

这个短篇小说体现了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作品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全知叙述视角,通过简洁的语言和对话,细腻的心理活动和暗示等手段,巧妙地塑造了人物形象。笔者主要聚焦于《弗朗西斯·麦康伯短暂的幸福生活》中的暗示手法进行列举,这些暗示背后蕴含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接下来,我们将主要围绕其中的两点进行深入讨论。

文中是怎样暗示一位妻子的不忠?我们在文中可以找到相关语句:

两小时后他的妻子回到了帐篷里,心满意足地掀起蚊帐爬到了床上。

“你去哪儿了?”麦康伯在黑暗中问道。

“嗨。”她说,“你醒了吗?”

“你去哪儿了?”

“我就出去透了透气。”

“你真这样做了才怪。”

……

“我们还是不要说这个了吧,亲爱的,我很困。”

在这段对话中,海明威并没有用过多的语言和对话来展示妻子的不忠,语言也比较隐晦,却能让读者置身其中,体会到人物的心理变化,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第二个讨论的是如何不带“性”字却暗示“性”的发生?我们在文中可以找到相关语句:

(1)女人们总觉得钱花得不值—除非她们能够和这位白人猎手同床共枕。

(2)玛格丽特在朝他微笑。今天的她看上去更加年轻了,更天真,更水灵,美得更加无邪。

(3)他意识到自己的妻子此时并没有躺在帐篷里的另外一张行军床上。

文中的这几句话只字不提“性”,但从中却处处可见“性”的发生,这就是这篇小说中的暗示手法,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三、小说人物形象及主题分析

小说题目中的“短暂的幸福生活”很有深意,耐人寻味,如果细细挖掘,就会发现其中的暗示。本文试图从“幸福”和“短暂”两个关键词入手,分析主人公弗朗西斯·麦康伯的人物形象。

“幸福”体现在弗朗西斯·麦康伯的心态变化上。这位大都市金融界的成功人士,如今置身非洲猎场。原本引以为傲的金钱、地位、手段等男性的所谓“成功标志”全部不起作用,连妻子也委任他人。面对因丧失地位而产生的无力和失落,弗朗西斯·麦康伯选择奋起“反抗”,一次又一次精进自己的射击本领,最终杀死野牛,重新找回失去的尊严。这对于传统男性来说,是一种幸福。

弗朗西斯·麦康伯生活在现代都市,所有身边的人都被名利和金钱包装着。他也将自己包裹得西装革履。而来到原始、自由、奔放的非洲后,曾经的礼貌变成了柔弱,曾经的精致变成了笨拙,他细心营造的“成功商人”形象在狂野的非洲大地上毫无用武之地,甚至成为被嘲笑、被挑衅的理由。弗朗西斯·麦康伯刚开始被狮子吓坏了,暴露出自己的弱点,但在受到挫败后,他积极地拉着威尔逊去打猎,不断尝试增强自己的勇气与打猎技巧。他从一开始的胆小懦弱,逐步变成勇敢真实的男人。作者并没有正面描写弗朗西斯·麦康伯的开心与幸福,而是通过题目中的“幸福”一词,暗示弗朗西斯·麦康伯的情感所求,是恢复男性的魅力形象。

“短暂”则指的是戛然而止的结局。弗朗西斯·麦康伯最后被“误”杀,生命永远停留在了这片充满原始野性的非洲大草原上。很多人为最后的结局感到惋惜,但是从情节发展来看,弗朗西斯·麦康伯的生命走向在此处停止,对他来说反倒是最好的结局:他可以永远定格在自己努力恢复的,最具男性魅力的时刻。他在内心中挽回了自己的尊严,找回了自己的力量和自信,获得了“幸福”。试想回到美国后,他一定会继续伪装,每天西装革履,精致却柔弱地活着。他和妻子的婚姻也已经走到了尽头,两个人的关系会是貌合神离的。

以上是从标题入手,分析弗朗西斯·麦康伯的人物形象。在胡亚敏的《叙事学》一书中提到人物理论之一:特性论。有钱、有权、有地位是弗朗西斯·麦康伯的人物特性,但处于不同的环境,弗朗西斯·麦康伯也会展现出不同的人物特性。比如,在和妻子生活的这么多年里,弗朗西斯·麦康伯一直认为妻子离不开自己,而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但在威尔逊面前,他却展现出了懦弱的人物特性,为了改变这种形象,他鼓起勇气杀死公牛。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人物的特性是在不同环境中有所变化的。这篇小说可以说是以夫妻婚姻变化为主题,展现人性的丑陋;也可以说是以弗朗西斯·麦康伯为中心,展现他的勇气,而对他来说,最后的勇气也就是他的短暂的幸福生活。弗朗西斯·麦康伯虽然死了,但他用他死前的勇气换回了自己的尊严和幸福,换回了人性的回归。死亡并不可怕,生命虽属偶然,但死亡是必然的,只有面对困境振作勇气才能获得新生。弗朗西斯·麦康伯的死令人感到惋惜、遗憾,但他死前企图超越自我、回归自我的抗争绽放出乐观的火花。人性的异化与回归是世人注定要面临的生存困境,就如同向日葵注定要过一半是阳光一半是阴影的生活,但它始终不渝地跟随太阳而转动。

在小说中,尽管海明威并没有直接揭示人性的丑陋,弗朗西斯·麦康伯内心的勇气与抗争也没有直接描述出来,以示众人,但人们仍可以在海明威小说世界中的景物以及人物形象的语言、动作、行为等一系列的“暗示”中有所觉察,有所省悟。而这种“暗示”艺术手法的运用,给了人们以很多的猜想,从而为海明威小说的艺术氛围营造了广泛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