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波吕托斯》是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之一欧里庇得斯的作品,取材于希腊神话。这部戏剧讲述了一个继母与继子之间的故事:古希腊掌管恋爱的神—库普里斯设法让忒修斯的妻子淮德拉对她的继子希波吕托斯产生了爱恋之情。即便淮德拉清楚地知道,这一切是不合乎礼仪的,是有毁名声的,却无法抗拒自己内心的情愫。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将这件事埋藏在心底。可她的乳母见不得她每天痛不欲生的样子,想要帮她解决问题。未经淮德拉允许,乳母将一切告诉了希波吕托斯,没承想遭到了希波吕托斯无情的拒绝。淮德拉见事情败露,为了保全自己的名声,选择自尽并且留下书简将一切过错归咎于希波吕托斯。从战场归来的忒修斯见到妻子的尸体以及书简后,请求海神波塞冬将希波吕托斯杀死。当忒修斯得知真相后,一切都无济于事,他同时失去了妻子与孩子。
重读戏剧,我们可以发现欧里庇得斯为我们塑造了两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希波吕托斯和淮德拉。受命运的安排,他们的悲剧命运是无法逃脱的,但即便如此,他们也没有逆来顺受、听天由命,而是有自己的坚守与考量。也正是他们的坚守,使得他们始终在矛盾之中寻求着生存。
一、希波吕托斯人物形象分析
希波吕托斯是忒修斯和阿玛宗妇人所生的私生子,这一特殊的身份使得他的经历与大多数人不同,而这些经历让他形成了极其别扭的性格。在《希波吕托斯》中,希波吕托斯的形象是矛盾且立体的:他有严重的厌女情结,却又像少女一样守护着自己的“贞洁”;他游离于希腊民族之外,不被人们所接受,也无法与自己的庶子身份所和解;他遭到了女神库普里斯的报复,既是受害者,也是促使淮德拉走向死亡的加害者。
(一)传统文化的反叛者:厌女却又像少女一样守护着自己的“贞洁”
希波吕托斯是传统文化的反叛者。在传统文化中,守护贞洁向来是女子该有的品行,他因不相信有女子能做到这一点,产生了严重的厌女情结,进而拒绝婚姻、拒绝床榻、拒绝与女子发生关系。在人口存活率低,战争不断的年代,男子的职责是繁衍子嗣,他却无时无刻不守护着自己的“贞洁”,拒绝和女子产生关联,他用自己的行动,无声且有力量地挑战着传统的权威。
首先,希波吕托斯有严重的厌女情结。在希波吕托斯眼中,女子本身就是一个祸害,男子终其一生都受困其中,要花费大量的钱财将这个祸害娶回家中,为她穿上精美的服饰,将她放置在家中。父亲需要花费大量的钱财将这个祸害从家中转移出去,交到另一个男子的手中。在他看来,婚姻是一场交易,为的是得到一个好的亲家。在这场交易中,男子看重的并不是女子,而是女子背后的家族,他们希望通过迎娶女子最终得到她的家族的帮助。女子存在的唯一必要性是她们的生育能力。因此,希波吕托斯提出向宙斯购买孩子种子的想法,希望在不需要女子的情况之下,每个家庭也可以自由地拥有孩子。以上种种观点可以证明希波吕托斯有严重的厌女情结,他也丝毫没有掩藏自己的这种想法,直呼:“我对女人的憎恶同样是不会停歇的。只因她们本就很恶劣。除非有人来证实她们的贞静贤淑,不然我永远会唾弃她们。”
然而,这个有着严重厌女情结的少年,却无比重视“贞洁”,他像少女一样守护着自己的“贞洁”。在传统的文化中,守护贞洁并不是男子应当做的事情,男子的职责是繁衍子嗣,让部落中的人口首先在数量上壮大起来。希波吕托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反叛者,他无时无刻不在守护着自己的“贞洁”,当淮德拉对希波吕托斯的爱恋暴露在希波吕托斯面前,当淮德拉的乳母希望希波吕托斯能够伸出援助之手时,他厌恶至极,说道:“你须得清楚地明白,女人啊!这全都是凭借我的虔诚纯净,才让你幸免于难。”他认定淮德拉不是贞洁烈女会屈服于库里普斯,认为是自己的坚守才使淮德拉免于灾祸,使得自己父亲的床榻未被玷污。这正是希波吕托斯自相矛盾的地方,他有着严重的厌女情结,却又遵循着传统观念中女性应当遵循的准则。当淮德拉用死亡栽赃给希波吕托斯,他在百口莫辩之时,认为父亲忒修斯应该相信他的理由是:他是一个“贞洁”的人,因为他无比重视自己的“贞洁”。他不相信女性能够维护自己的贞洁,却认为自己值得他人的信任,只因自己是个重视贞洁的人。
希波吕托斯“不婚不育”的信仰,是对传统文化最大的反叛,这使得他成为游离于希腊社会之外的“异类”。希波吕托斯拒绝繁衍子嗣,是个不婚不育的独身主义者。这在今天的我们看来,似乎只是一个个人选择的问题,我们尊重并且不左右每个人的个人选择问题。但在传统的观念里,这是很难被接受的一种选择,因为当时社会人口基数小,人口出生率本就不高,再加上医疗条件差,婴儿的存活率低,而长年战乱,对人口的需求量比较大。因此,当时的社会允许男子在有家室的情况下三妻四妾,却绝不允许男子拒绝生育。一个拒绝生育的男子,是不合格的公民。希波吕托斯的坚守,使得他成为一个游离于希腊社会之外的“异类”,始终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二)受害者也是加害者
神本来应该是受人敬拜并且守护那些敬拜他的人的一个存在,而在《希波吕托斯》中,女神库普里斯却因希波吕托斯敬拜狩猎女神阿耳忒弥斯而不敬拜她,心生嫉恨。于是,她便策划了一场一石三鸟的报复,让希波吕托斯、淮德拉以及忒修斯都成为需要承担后果的人。希波吕托斯只是遵循个人意愿选择信仰,并没有做错任何事情,却因此遭受了报复,是一个无辜的受害者。淮德拉自杀之后留下书简加害于他,他也是一个百口莫辩的受害者。但当他从乳母的口中得知淮德拉对自己产生了情欲之后,便断定淮德拉不是一个贞洁之人,断定乳母是受淮德拉所托,他在没有任何事实依据的前提之下就妄下断言,摧毁了淮德拉最后的生机。从这一角度看,他又是一个加害者。
二、淮德拉人物形象分析
淮德拉是忒修斯的妻子。她对自己的继子产生了情欲,在她自尽之前,她一直处于痛苦与矛盾之中。如果说希波吕托斯是传统文化的反叛者,淮德拉便是传统文化的捍卫者,正因为她坚守道德,看重贞洁,才使得自己陷入纠结与矛盾之中。她是恋爱女神报复希波吕托斯的“工具人”,是全剧最无辜的人;但她为了保全自己的名声,不惜用自尽栽赃,把希波吕托斯推向死亡,与希波吕托斯一样,她既是整个事件的受害者,又是害死对方的加害者。
(一)传统文化的捍卫者:一个“不贞”者的自救
作为忒修斯的妻子、希波吕托斯的继母,淮德拉对自己的继子动心,无疑是不道德的,但她看重名声,用死亡坚守自己的贞洁。在心理上,淮德拉是不贞的;而在行为上,淮德拉始终是传统文化的捍卫者。
从我们现在的角度去看淮德拉这一人物形象,我们或许会觉得她为了保住自己的名誉,为了保全自己的孩子,不惜用放弃生命的方式嫁祸给希波吕托斯,是一个既不理性又不坦荡的人。然而,在传统女性观的视角下,淮德拉这一形象可以说是希腊女性的楷模或者说是标杆。在传统观念中,女子被要求忠贞不渝,不能做背叛丈夫的事情,女子的贞操被看得高于一切,因为在没有办法做亲子鉴定的年代里,女子的忠贞是使得丈夫一族的合法血脉得以传承的唯一保障。而对于婚姻中女子的出轨现象,人们是可以接受精神出轨的,因为在他们眼里,人的情欲是由神所操控的,是人所不能左右与控制的。在《希波吕托斯》中,乳母就对淮德拉反复劝解,她说:“库普里斯游走于空中与海上,所有一切都在她的掌控之中,她四处播撒恋爱的种子,让它生根发芽,而我们居住在陆地上的人类都是它的子孙后代……你既然爱上了,就承受下去吧,只因这都是神灵的安排。”然而,肉体出轨是不会被接受的,因为即便人的情欲是由女神库普里斯所激起的,人们依旧可以对之后的行为作出选择。淮德拉就作出了很好的选择。
首先,当她得知自己对继子产生了情欲之后,在事情还没有败露之时,她将自己关在房中,独自忍受着心理上的痛苦,她始终想的都是要保全自己的名声,她将名声看得高于一切,她抱着必死的心也想着要将“丑事化为好事”。她认为自己产生不该有的情欲是一件丑事,她希望自己的美德不会被隐没,自己的羞耻不被人所知晓。她痛恨那些主动与其他男人一起玷污自己婚姻的女人们,她憎恶那些表面贞静而背地里做一些让人难以想象的事的女人们。她并没有因为情欲做出任何背叛丈夫的事情,也就是说她从行动上守住了自己的贞洁,这是值得称赞的,也是值得当时其他女性所学习的。
其次,她最终嫁祸给希波吕托斯,从表面上看,她只是为了保全自己的名誉;站在更深层次的角度看,她还保全了自己的丈夫和孩子,给他们留下了体面,同时她也保全了自己家族的名誉。在上文中,我们也谈论过希波吕托斯的私生子身份。也就是说,淮德拉牺牲了一个私生子,保全了一个家族的颜面,这种行为还是明智的。从个人的角度讲,古希腊人注重名誉,他们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与评价。换言之,他们在着手任何行动之前,会深思熟虑地考量其行为若置于公众视野下,他人可能产生的观念与评判,并进一步预见到这些评判可能引发的个人情感反应。基于此种考量,他们倾向于在行动之初便规避可能引发不良后果的行为,以确保事态的和谐与自身的安宁。为了保全自己的美德,为了留住自己的名声,为了自己的孩子和丈夫能够不受影响地继续在雅典生活,选择自杀并且嫁祸给希波吕托斯可以说是淮德拉唯一的选择。
(二)受害者也是加害者
在《希波吕托斯》中,淮德拉是恋爱女神用来报复希波吕托斯的一个“工具人”。她的悲剧命运归根结底是因为希波吕托斯不愿意敬拜女神库普里斯,甚至对库普里斯嗤之以鼻。为了报复希波吕托斯,库普里斯设法让淮德拉喜欢上希波吕托斯。对于一个凡人来说,神力是不可抗拒的。从这一点来看,淮德拉其实是一个无辜的受害者。当淮德拉发现自己喜欢上了继子之后,她原是不打算将这件事情告诉任何人的,也就是说她想埋藏这份情感,默默忍受心理上的种种痛苦,不会采取任何行动,不会做任何背叛丈夫忒修斯的事情。而细心的乳母发现了她的不对劲,在乳母的不断追问下,她不得已才坦白了自己的心迹。同时,她也清楚地知道,人的嘴是靠不住的,人言可畏。果然,正如淮德拉所料,乳母并没有遵循她的意愿,而是转身将这一切向希波吕托斯全盘托出,希望希波吕托斯能够帮助淮德拉。知道一切的希波吕托斯主观臆断这是淮德拉的手段,是淮德拉不够贞洁,意图玷污自己父亲忒修斯的床榻,但碍于颜面,所以派乳母来讲出此事。他与乳母争论之时犀利的言辞刚巧被站在门外的淮德拉一字不落地听到了。淮德拉看事情败露,为了保全自己的名声,她在自尽之时留下书简,将一切错误归咎于希波吕托斯,也就是嫁祸给希波吕托斯。从这个角度来看,淮德拉是受害者的同时也是一个加害者。
欧里庇得斯的悲剧作品《希波吕托斯》为我们塑造了两个普通却又鲜活的人物。由于自己的庶出身份,希波吕托斯希望这个世界上“再无庶出之人”,他的身世使他始终游离于希腊社会之外,他的信仰使他更加难以融入他所生活的社会,他厌女却又像少女一般重视自己的“贞洁”的矛盾行为,为他招致灾祸,他是受害者的同时他也牵连了无辜的淮德拉。作为传统女性标杆的淮德拉,在情欲与名声之间始终坚定不移地选择名声,她想要保全的不仅仅是她个人的美德与声誉,她还通过自己的行为保全了她的孩子、她的丈夫,这一点本无可厚非,因为她的娘家的声誉也受到了保护,可她最后的选择,却也将希波吕托斯推向死亡的深渊。